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思考
2022-11-10丁炎炎
□丁炎炎
(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孟津分局,河南 洛阳 471100)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既能有效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还能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国际粮食品牌。但是在传统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河南省经济发展动力变弱、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农业污染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当前,部分研究将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割裂开,未能从“可持续”“循环”“协调”等发展角度入手。对此,本研究认为,应站在农业发展的宏观视角上,意识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并利用各项优势因素,构成农业生态经济循环体,为解决相似难题提供相应建议。
1 基础理论概述
1.1 农业生态学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学者海克尔首次概述了“生态学”,随着生态学发展与完善,逐渐融入农业体系,成立了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理论是指为协调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中各要素关系以及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的科学指导理论。当前,农业生态学理论主要包括生态论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等。
1.2 农业经济学理论
农业经济学理论具有系统性,主要研究与农业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运行规律。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发展,此理论主要趋于统计分析、建设数学模型等方向。当前,主要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
2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当前,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增强农业的发展动力并建设生态农业,其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理念、模式等。为保障农业主体利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我国加大投资力度并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提上战略高度,要求工农业发展应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切实做好环保工作。要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创新农业科技,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3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涉及多类要素,例如环境、物质、技术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首先是土地压力大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土地竞争。人口大幅增加、各类建筑林立等现状,不仅减少了农业土地,也造成了土地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其次是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失衡问题。随着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未能处理好“三化”关系。农村人口大量涌现城市,政府未能通过资金帮助与政策优惠,增强农业发展容纳力。未能合理发展与创新农业科技,缓解机械化需求与农业科技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
再次是农业生态及农产品质量受影响问题。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相互影响,同处于一个区域生态系统中,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手段、城镇与工业垃圾大量增多,必然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产品质量。
4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途径
4.1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节约农业资源
4.1.1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想要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协调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其中,涉及多位主体,如政府、农业企业、农业机构以及农户等。生态文明理念是指改善传统重视经济效益,忽视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思维,脱离工业文明思维桎梏,不能存在“破坏再治理,污染再保护”等落后观念。
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贯穿于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全程。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农业生产主体自觉选择具有节能环保效果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并转变消费方式,加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力度,建设科学有效的农业污染防治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落实各项农业政策,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等方式,在农村区域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
在微观层面上,农业企业、机构以及农户应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生产、供应和经销等环节中落实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到只有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才能增强在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1.2 节约农业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如果仅加大资源投入力度,难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农业走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
一是资源方面。传统农业具有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程度高、经济效益低等特征,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需要在合理的资源规划范围内,促进经济发展,并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因此,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推广科学耕作经验,发展精细化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升,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但是也加大了农业减排难度。政府要做好制度保障,立足于节能战略,将农副产品与废弃物纳入到循环利用体系中。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对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以及农业新能源发展不到位等问题,要持续改进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投入,增加畜禽粪便与秸秆沼气化等能源的应用。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建设,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严格执法、积极监督,全方面、多领域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创新机制
如果仅依赖加大资金与资源的单方面投入,难以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面对资源收紧、能源紧张以及农产品市场多样化发展等现状,要在创新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发展农业科技。
4.2.1 健全创新机制
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在整合与应用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科技改革,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科技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提供政策优惠与资金帮扶,推动跨区域合作、联合研发,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要明确定位。当前,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时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找准创新方向、设定科学的创新目标,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集农业企业、农户等主体为一体,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立足于时代前沿,站在国际农业科技视角上,学习先进技术、吸收丰富经验。尊重我国农业实际,发展农业配套科技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在此过程中,既要切实缓解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难题,提高循环经济和科技实力,也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真正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实力。
二是要加大帮扶力度,加强能力建设。研发农业创新科技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性,不能以提高科技经济效益为科技提升目标,而是要以改善农业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保障农户效益为目标,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优势前景。要以政府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调动各类资源发展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立足于我国科技强国战略。要想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队伍,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农业科技多元化特征出发,合理布局、精准规划,既要提高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例如工程技术中心等,也要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多部门联合运作,以水稻、大豆等粮食为重点。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具有领先水平与专业技术实力的科研精英,抢占人才高地。
4.2.2 保护成果转化与技术拓展
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时,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速度慢、技术普及程度低,将难以实现技术价值与农业产业建设目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快,技术成果备受世界瞩目,但是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要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为基础,通过各农业政策、计划的帮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二是要推动科技富民等相关计划,要以点带面,以某户带户、以某村带区等,满足农户对科技的紧迫需求。
三是要设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落实相关责任,调动相关部门与农户的积极性。
4.3 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循环经济
现代农业具有交互性,处于国家整体建设系统中,发展农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时,必须要进行环境影响、资源交换以及信息共享。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必然要与农业争夺土地、资金等资源。由此,想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正确处理“三化”关系,工业化能为城镇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城镇化能为工业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等要素支持,而农业现代化也能为上述二者提供相应动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三化”关系,促进“三化”同步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市场、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节能与节水等技术,做到用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建设带动乡村发展。
4.4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建设与组织保障
要在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经管体系下,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各部门要履行相应职责并进行规划指导,以增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应根据市场定位、区域特色以及农业功能,针对性发展经济、制定环保策略。要提供政策优惠,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设立帮扶资金。要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保护耕地、防治污染。要在尊重农户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通过流转机构保护与合同签订等方式,解决土地矛盾,保障土地价值和农户收益。
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高水平技术支持,但传统的个体农户难以实现此要求,需要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各类农业服务,例如农业企业专业协会等。此类组织能联合市场、各农业主体,甚至是政府,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强化农业经济发展链条,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上提供相应帮助,从而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农业信息沟通等,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技术、缺平台、缺市场等问题。
4.5 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完善奖励机制
各级主体应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学习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建立并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生产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企业与农户等主体要树立正确的生产理念,通过各类宣传活动与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绿色消费、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缺少高素质、专业性的农业人才,要健全人才引进与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立足于本区域农业特色,培养符合区域农业规划、种植特色与生态特征的农业管理、科技人才。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户籍等问题。
有奖励才有动力,要打造“环保型”农户,树立农户典范。对于支持农业工作、取得发展成效的农户,应提供政策、资金以及税收等方面的帮助。还可以将具有一定规模与效益的农户设立成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标杆,并设立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5 结束语
想要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应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动农业建设、科技创新。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动力,才能从长远角度保障民生。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农业企业与农户的主体地位,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