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11-10□张茹
□张 茹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2)
1 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乡村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具备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在社会行政规划中虽然处于最底层,但是乡村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改变整个国家的基本发展思路,乡村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缩影。乡村与城镇共生共存、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空间。
在我国,乡村具有重要的地位,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且这一转化在乡村更为凸显。基于这一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固本之策,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战略举措。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综述
2.1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涵义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人们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把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感应技术等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等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提升现代农业各环节效率,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使产销实现无缝对接,更加精准地实现产销一条龙,让优质的农产品在第一时间走进千家万户。
2.2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优势
2.2.1 有助于农业资源整合,合理配置
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为主,因此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较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全、居住环境差等原因,大批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镇打工。虽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建设,但是也带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甚至荒废的情况。此外,由于农业领域风险高、收益低,社会资金大多不愿投资到农业领域,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化实现了农村农业资源的重塑。一方面,通过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信息汇集优势,能够有效、合理配置农村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土地整合、土地开发等。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信息共享优势,能够有效、合理调配劳动力、资金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做大做强信息化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2.2.2 有助于增强农业区域竞争力
虽然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多数地区坚持把标准化、品牌化作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智能化、数字化、云服务等科技手段,构建从良种选育到加工销售的现代化种养加产业链,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因地制宜研发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化全方位发展。
部分地区通过“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和“互联网+休闲农业”服务,以遥感、全球定位、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为支撑,规划开发美丽乡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助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更为全面、生动的信息发布,开发休闲农业导游和活动信息推送等功能,助力休闲农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从整体上增强农业区域综合竞争力。
2.2.3 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在于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和融资方式缺乏创新。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是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重要手段,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产业结构、资源种类、地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方式创新不足的问题。基于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等特点,传统的金融机构很难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数额较大的信贷支持,且贷款利息普遍较高、借贷周期普遍较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互联网金融拥有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宽广的资金渠道、多样的借贷形式等特点,弥补了传统金融支持模式和融资方式的不足。
3 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3.1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农产品是连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市场消费主体的载体,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然而,当前农产品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不协调造成农产品无法依赖市场调节达到最优价格,极易造成供求失衡。一方面,生产经营者因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跟风生产,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销售困难,以至“菜贱伤农”。另一方面,因中间采购商批量小、单位成本增加、采购环节多、额外开支过高,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最终“菜贵伤民”。
3.2 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等。我国各个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各具优势,但在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的配置方面仍欠合理。
首先,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产业,且科技应用多在流通环节。当前,虽然大型自动化机械已经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但适用于小农户的小微型先进机械设备研发迟缓,影响了多样化的现代农业进程。
其次,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的农业人才在农村普遍稀缺,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未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再次,针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小额贷款条件、融资租赁政策和内部资金互助等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3.3 农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农产品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若其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推广,更会对消费者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目前,虽然多数农业企业具有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已形成食品安全产业链条,但是由于灌溉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放射性、转基因等物理性污染,农药、化肥、兽药等化学性污染,再加上农产品缺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仍易导致农产品安全事故,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农产品品牌效应的提高。
3.4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通过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而且,全国范围内拥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农业企业较少。
4 “互联网+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4.1 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智慧农业指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合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中的智慧经济,也是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智慧农业是我国实现后发优势、让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
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都市生态农业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消费者可以在都市生态农业园区自己动手,充分参与农作物种植,从而满足其购物体验需求。
其次,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让农产品“追根溯源”。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使每一个农产品从生产之初就具有身份编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农产品的二维码,掌握其生产、加工、运输等详细信息,清楚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安心购买和食用。
4.2 发展电商农业,缓解农产品供求矛盾
传统购物过程中,农产品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主要指农民)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无法向供应者表达自身需求,而供应者也无法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生产,容易产生“难买、难卖”的问题。
电商农业的C2B 模式,可以实现消费者向“产消者”的角色转变,从而缓解供求矛盾。C2B 即Consu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到商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原有生产者(供应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是消费者贡献价值,供应者消费价值的模式。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先提出需求,然后供应者根据需求组织生产。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也可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C2B 模式下的农产品及价格彰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C2B 模式下的农产品具有以下4 种特征:一是保证了消费平等,因为相同供应商的相同农产品无论通过哪种互联网商务终端渠道购买,价格都一样,渠道即中介平台不掌握定价权,避免了因为价格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供应者和消费者共同损失的情况;二是保证了C2B 农产品价格组成结构合理;三是保证了渠道透明;四是保证了供应链透明。可见,C2B 模式能够促成农产品“产销一体”的实现。
4.3 发展共享农业,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
共享经济是指把社会闲置的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租,实现动态及时、精准高效、供需对接的一种资源整合经济模式,其运用到农业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共享农业是借助“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平台,汇集综合农户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让资源持有者和需求者实现信息对接、动态分享,提高农村现有生产生活资料的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增收链,实现规模化效益。
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延长共享农业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增收链。如在传统的共享农庄之上增加了共享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与VR 等技术,把农村闲置资源与消费者需求相对接,从而实现闲置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其作用就是将农村闲置资源产品化,成为消费者可以直接共享的产品,实现资源需求最大化配对。由此可见,共享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还能达到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四赢”的局面,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4.4 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优质发展
农业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销售、品牌推广等每个环节,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供应的全过程。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扩大规模,创立品牌,提高效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全归于一个企业旗下,形成优质的全产业链模式。要打造优质的全产业链,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准确解决问题,保证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从而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此外,还要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5 结束语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要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让乡村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农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