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的艺术

2022-11-10余白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7期
关键词:彭德怀领导者错误

文\余白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领导者要想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好批评的艺术。现实中,有的领导者奉行“少栽刺、多栽花”的处世哲学,求得一团和气;有的领导者“怕”字当头,不敢批评。批评同事怕伤和气,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还有的领导者在开展批评时,感情用事,态度生硬,不讲究批评方式方法,收效甚微。为此,领导者要增强批评的勇气、正气、锐气,要不怕得罪人,动真碰硬、敢于交锋,掌握批评方法和艺术,及时发现问题,勇于纠正错误,主动开展批评。

批评要有的放矢、点中要害

陕北三战三捷后,彭德怀的部队向陇东挺进,在大热天连续行军,走得人困马乏。到了一个叫大风川的地方,部队临时休息,司令部的领导和机关的一些同志也躺下准备睡一会儿。彭德怀看见后发了火:“战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步行,而我们呢,骑着马,为什么让我们骑马?是为了让我们减少行军的疲劳,到了一个地方马上就能展开工作。”彭德怀背着手一边说一边来回踱着步:“光顾睡觉,敌人这会儿也睡觉了吗?我们不立即进行工作,敌人搞什么鬼也不清楚,部队有什么情况也不知道,这哪像个打仗的作风!”彭德怀的批评,对大家教育很深,以后行军每到一地,作战科的头一件事就是先把地图挂起来,忙着架设电台、电话,沟通部队联络。整个指挥机关都养成了一种严肃紧张、分秒必争的战斗作风。

批评有的放矢、点中要害,才能取得实效。我们知道,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真找问题、不找真问题。领导者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偏听偏信,要尊重事实。对被批评者,对事不对人,更不能以事论人,搞全盘否定,用“你算改不过来了”“你就这样了”等来否定对方。面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批评时还要有一股狠劲、带一种韧劲,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切中要害;要突出重点,开门见山地“摆”、一针见血地“提”,真点问题、点真问题。领导者对原则问题上的是非不能含糊敷衍,要有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定立场,敢于指出问题,揭露不良现象,敢于抵制歪风邪气,敢于批评帮助有缺点错误的同志。同时,要宽容大度,不能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不吹毛求疵,防止批评的庸俗化。

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0 世纪60 年代,一次周恩来带着几位将军到机场欢送来华访问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回国。西哈努克亲王登上飞机后,从舷窗里向大家挥手告别。此时,几位将军纷纷向机场出口走去。

周恩来见了,让身边工作人员把将军们叫回来,列队站好。望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一圈,渐渐远去,周恩来转过身来,严肃地问:“你们懂不懂外交礼仪?”几位将军见周恩来生气了,都沉默不语。周恩来接着说:“好,我给你们再讲讲:给外宾送行时,不光要把外宾送上飞机,还要等飞机起飞。因为按照外交礼仪,飞机起飞后,还要在上空盘旋一周,表示对这个地方的留恋和感谢,我们送行的人更不能离开,要等飞机飞远了……”周恩来的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大家心服口服。

批评的过程,就是评理、说理,以理服人的过程。通过批评,帮助被批评者通晓道理、明辨是非、改正错误。批评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领导者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许诬陷同志。批评前,对问题的性质和错误的程度,要进行合乎实际的分析。批评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要持之以据、言之有理,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恰如其分地指出错误的危害性和改正的方法,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批评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

一次,罗荣桓从汉口乘船到南京,上船后发现所在的一层舱只有他和几个随行人员。一了解是警卫部门同售票处打招呼,这一层的票就没有卖。他批评道:“我看你们搞警卫工作的恨不得把我们锁进保险柜里。我们接近群众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次,罗荣桓乘飞机去外地,刚走出舱门就见黑压压一群人来迎接,他很不高兴地对当地几位负责人批评道:“以后,你们再来这么多人,我就不下飞机,原机飞回去。”之后,罗荣桓要求相关部门,在他出外视察时要轻车简从,不准前呼后拥、迎来送往。

领导者如果发现下属犯了错误,应当立即进行批评纠正,而不是听之任之。时机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批评的效果。开展批评,一定要注意及时,趁热打铁。就是说下属发生了问题、出现了错误,领导者应及时批评,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有批评的坚决性和果断性,又要有分析判断问题的细致性、周密性。如果批评不及时,事情时过境迁了,情况发生变化了,批评的效果就打折扣了。因此,把握时机,及时地批评,不仅不会让下属产生犯错误习以为常的心理,还能够及时止损,挽回损失。领导者要针对目前发生的问题加以批评,尽量不要提及过去的问题,那样容易引起被批评者反感,产生对立情绪。

批评要讲究方法、触及思想

延安时期,一次毛泽东审阅莫文骅起草的一篇文章,发现文章语句不通,逻辑混乱,修改起来很困难。毛泽东放下笔,让警卫员把莫文骅叫来。莫文骅喊报告进屋,毛泽东笑着说:“莫文骅,你比斯大林还高明啊!”莫文骅一下愣了,忙问:“主席,是怎么一回事?”毛泽东说:“斯大林起草的对德宣战的文件,那么重要,才用了不到一千字,而你的文章竟有三千多字,不是高明么?”莫文骅不好意思地笑了。毛泽东接着说:“但是,斯大林的文章虽短却把问题讲清楚了,而你啰哩啰嗦一长篇,却难得看明白。”“我写不好,请主席修改。”莫文骅说。“你不是当过宣传部长吗?”毛泽东问。莫文骅说:“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大多用口讲或写提纲,文章写得少。”毛泽东“哦”了一声。接着,他讲了怎样写文章、怎样抓住中心、怎样做到简练生动,并告诫他文章写成后至少要看三遍。莫文骅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受益匪浅。

批评的方法要得当。领导者应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幽默式、发问式、渐进式、商讨式、提醒式等批评方法,真正触及被批评者思想和灵魂。比如,用幽默式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等,可以缓解批评时紧张的情绪,能启发被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又如,可以采用发问式的方法,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让被批评者深入思考,使被批评者逐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讲究批评的方法,还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对症下药”,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比如,对于性格开朗、坦率直爽的人,批评时不能绕圈子,应明确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对于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人,尽量避免直接批评,可以采用提醒、暗示、含蓄的语言,将错误和缺点点出,使其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

猜你喜欢

彭德怀领导者错误
领导者的归零时机
在错误中成长
彭德怀:一把扯下自己的画像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你是哪一流的领导者
彭德怀不愿照相
“怒”与“努”
“浮”字等
你是否胜任领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