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
——“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2022-11-10
人民日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请问,辽宁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的,目前取得哪些成效?
张国清:2018 年9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对辽宁营商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辽宁振兴,必须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这个发展环境包括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就是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我们坚持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根本,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我们强化“辽宁就是我们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改变辽宁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的意识,着力抓好党政干部队伍、政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公职人员服务精神,规范执法、司法、审批、监管用权行为,大力倡导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的文化,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我们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出台《关于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辽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 《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 《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联合惩戒、信用监管,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坚决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对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治。我们悉心呵护辽宁市场主体,狠抓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田里的“新苗”越来越多,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良好的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一是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沈阳市、大连市有多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二是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3 万户,同比增长9.1%;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8158 家,同比增长34.6%。三是今年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实际到位资金4420.4 亿元,增长31.2%,其中利用外资增长3.1 倍,华晨宝马增资项目、SK海力士项目、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英歌石科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建设。四是外界对辽宁的预期进一步改善,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地区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各方面展现出参与、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意愿和信心;辽宁的干部面带微笑、挺起胸膛,展现出“共和国长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获得感更加明显,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圆梦辽宁。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辽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请问,辽宁将如何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
李乐成:非常感谢新华社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辽宁的关心关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科技创新工作深情牵挂,多次殷殷嘱托,2013年8 月31 日在辽宁考察调研时指出,必须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2015 年7 月17 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创新作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特别是2018 年9 月28 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辽宁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去年,全省R&D 经费支出600 亿元左右,比2012 年提高35.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100 多家,是2012 年的近8 倍。近年来,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我省问世,辽宁为国家所需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将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始终聚焦“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一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大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围绕经费管理、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坚决打破制约创新的繁文缛节,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推动辽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支撑,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三是全力集聚创新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的嘱托,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等一系列创新方式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十四五”时期,我省计划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5000名左右,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0个左右,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来辽宁落户,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宁大地竞相奔腾!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目前辽宁正在加快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请问,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大连是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玉亭:感谢您的提问。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强区域协同、加快向海图强、加速辽宁振兴。
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座城市陆地面积占全省37.6%,人口占全省44%,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既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也是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重要支撑带。沿海经济带已历经十多年发展,2021 年省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系统谋划,上报国务院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的工作机制,开创了高效协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大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承担专项推进组、沿海六市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责任,推进组组织制定了十多个政策文件,沿海各市共同确定了产业发展等“六项协同机制”,签署了优化营商环境等“六项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八项倡议”,正在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落实。一是深化科创合作,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创建了辽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已有10 个项目入驻锦州大学科技园。二是促进产业协同,成立六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推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合作,打造六市互嵌耦合的产业生态链。三是强化金融互动,筹建5 支科技创业及产业投资基金,大连商品交易所已在营口、锦州设立了5 所交割仓库开展业务。四是实现互联互通,上线运行“区域通办”系统,实现了公共服务、医疗保障、交通出行等“同城待遇”。2021 年,沿海经济带经济总量达到1.35 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9%,占全省70.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4%,占全省69.3%。
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大连来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加快“两先区”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率先突破,主动争先,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首个离岸式海上人工岛大连新机场有望今年全面开工。以大连港为枢纽的东北海陆大通道日趋繁荣,打造了北粮南运精品航线,上半年中欧班列增长47.2%,海铁联运箱量增长17.8%,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8%,增速居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前列。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期货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份额的32%和30%,日均持仓量居全国交易所首位。二是加快打造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园区法定机构改革首开东北先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9.5%。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2.0 版新蛇口,面向RCEP经贸合作成果丰硕,SK 海力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头部企业布局大连。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8%;进出口增长11.7%,高于全国2.3 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中科院合作共建英歌石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全市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2.96%,高于全国0.56 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GDP 增长3.3%,高于全国0.8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乘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强劲态势,大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足,前景越来越好。
我们有信心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市携手并进,共同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引领东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日报记者: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构建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请问,沈阳市在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如何立足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新伟: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沈阳工作的关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的重要任务。沈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即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发挥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增长极。我们重点做了6 个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规划共绘。编制完成都市圈发展规划,并以其为总纲,突出“高质量”要求、体现“现代化”特点,围绕“都市圈”协同,正在编制国土空间、产业协同等21 个专项规划,构建经济质效、产业发展等6 个方面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交通共联。发挥沈阳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优势,打造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枢纽。加快推动沈白高铁、沈金铁路、机场二跑道等18 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工作,打造5 条高铁、6 条干线铁路、8 座客货主站、2 座编组站的铁路枢纽体系,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成高效便捷的都市圈1 小时通勤圈。
三是促进产业共链。发挥沈阳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都市圈全产业链深度协作。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着力推进宝马新工厂、航空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共建产业园区,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分别合作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都市圈各地区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和配套项目,鞍山打造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鞍山分园,本溪、辽阳规划沈阳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产业园,抚顺提质建设顺城经济开发区。
四是促进平台共享。发挥沈阳高校院所集中、人才资源丰富、金融体系完善等优势,努力建成辐射东北乃至东北亚的科技创新高地、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积极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体系,推进东北科技大市场面向都市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建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二期,都市圈各地区挂牌及展示企业数量占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总量的82%以上。构建都市圈区域综合防控机制,组建都市圈专科联盟、医疗联合体,开展名校校长、骨干教师联合培训,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政务服务事项“都市圈通办”。
五是促进生态共治。发挥联防联控、联保共治机制优势,积极建立辽河、浑河、太子河、柳河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柳河流域综合治理国家试点、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北沙河治理等工程,协同推进都市圈全面绿色转型。制定“1+10”碳达峰政策体系,建立都市圈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机制,区域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9%。
六是促进文旅共建。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共同打造都市圈旅游品牌,推出“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鞍山千山等98 条特色旅游线路。启动“一网全国,云动百城”营销推广计划,打响“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IP 特色品牌。
下一步,沈阳将携手都市圈城市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102 项重点任务,加强全领域对接、全要素配置、全方位协同,推动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辽宁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请问,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辽宁还将采取哪些重要措施,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
李乐成:谢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辽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是最普惠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念兹在兹,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万亩良田看丰收,查干湖畔问生态,并在“9·28”讲话中突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去年,我省PM2.5 平均浓度35 微克/ 立方米,全年有321 个“好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1%,比2015 年提高9.1 个百分点。前不久我省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是对辽宁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立足新征程,我们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一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一方面分类实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全力推进新型电网建设,加速推进节能改造,力争到2025 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 年下降14.5%。
二是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始终牢记嘱托,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的15 项重大工程中,有多项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比如,我们正在实施的“绿满辽宁”工程,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等六大类项目;“水润辽宁”工程包含输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八大类项目。我们将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保障这些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让越来越多的“绿色项目”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我们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是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第二是碧水保卫战,加大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推进辽河、浑河、太子河等重点河流水域综合治理,让水在辽宁境内特别是城市间流动起来,更富动感、更有灵性。第三是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大力度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切实守护好辽宁这片沃土,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辽宁。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东北振兴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连的“原字号”企业很多,有基础、有优势。请问,在深度开发“原字号”上,大连市采取了哪些务实性创新举措?成效如何?
胡玉亭:感谢您对大连的关心。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切中了实体经济的要害、抓住了辽宁振兴的关键、指明了产业转型的方向。省委省政府将做好“三篇大文章”作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加快辽宁工业率先振兴的重大战略,及时制定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要求大连在解决“原字号”上蹚出新路子。
大连拥有百年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壮大和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原字号”工业偏初级、偏原料、偏上游,炼化企业“油头大化尾小”。我们认为,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有待挖掘的宝贵“财富”,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向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转型,就一定能实现工业经济的浴火重生。
我们一方面狠抓转型升级,助力传统产业做优做强。坚持关小上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存量项目向园区转移,增量项目向园区集聚,传统产业从“小而散”迈向“大而强”。在石化产业方面,通过引入恒力石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形成了长兴岛(西中岛)、松木岛、大孤山三大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2021 年大连石化行业产值达到3744 亿元,其中化工新材料比重提高到2/3以上。装备制造行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不断提升,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国内首台“华龙一号”核环吊、超大型曲轴等一批“大国重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次,抓延链补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连化物所和理工大学在石化及精细化工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着力打通石化产业由“一桶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链条,已经具备了从炼油到芳烃、烯烃再到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聚酯、聚酯薄膜等的生产能力,形成了石油化工、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等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和领先优势,PX、PTA 产能居国内城市首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025 年将具备万亿产值的产业能力。冶金行业由普通钢铁材料向航空、军工、医疗等领域高端冶金新材料延伸;机床行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在高速、高精、复合类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轴承行业在高铁、风电、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船舶行业在航母、超大型油轮VLCC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是抓创新驱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壮大。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正在向2000 亿级高端装备集群、2000 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和1000 亿级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迈进,被国务院评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我国现行51 项燃料电池标准中的45 项标准由大连牵头制定,在建和投运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全钒电解液占全球市场份额90%,催生出500 亿元级储能新产业。
近年来,大连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原字号”产品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大幅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比5 年前提高了20 个百分点。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原字号”衍生出更多新的产业集群,实现新突破、作出新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沈阳拥有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工作亮点?
王新伟: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言,辽宁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要求沈阳市为全省作出示范。我们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一体推进,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2021 年沈阳跻身“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第15 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一是注重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 年,全市“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506 家,营业收入1101.6 亿元,同比增长8.9%。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规上营收2018 年首次突破千亿后一直在东北领跑,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5 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电商企业突破3.5 万户,限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占全省83.8%。产业数字化不断提速,推进450 余个智能升级项目、130 余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100 余项、市级行业示范152 个,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12 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 个递归节点,数量位居东北首位;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74.1%、60.3%。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 基站数量达2.2 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450 万,固定宽带用户数超313 万,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网络通信枢纽节点;培育教育、医疗等13 个领域224 个5G 应用场景,获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工厂31 个。2021 年,沈阳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二是坚持高效协同,建设“数字政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加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行权治理体系”“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深入开展,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9.4%,“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到669 件;“惠帮企@链上沈阳”解决企业诉求7000 件,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智慧应急、数字城管等跨部门、跨层级应用系统建成使用,50 个智能化应用场景上线运行,“控渣土”“协同慧治”等应用场景有效解决“发现难”“查找难”“管理难”问题。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平台通道完成贯通,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政务云”非涉密业务上云率突破90%;发布政务数据资源目录460 余条,开通共享交换服务1600 余项。
三是突出智慧便捷,打造“数字社会”。积极推进百姓生活“一码通城”,促进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打造标志性城市生活新场景,“好政策”28 项政策完成“免审直享”,“好就医”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好停车”接入经营性停车场608 个,“好游玩”91 家A 级以上景区实现“30 秒入住、20 秒入园”,“好城管”市、区、街、路长四级联动被住建部推广,“好就业”发布招聘信息7057 条、岗位4.3 万个,“好养老”“点单式”上门服务突破万人次。推动市民码与医保码双码融合,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市民码、医保码融码应用试点城市。目前,市民码已经融合医保、防疫、支付等15 项功能,注册用户达700 余万人。构筑数字抗疫“智慧防线”,建成沈阳市道路运输车辆(从业人员)疫情管控平台、境外来(返)沈人员一码管理系统,开发沈阳市“企疫防”信息平台等,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下一步,沈阳将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东北领先,着力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先行地、数字经济引领地、数字社会创新地、数字政府示范地、数字生态新高地。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请问,近年来辽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将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乐成:谢谢光明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情怀,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担当,树立了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的谆谆嘱托,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短板,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15 个省级贫困县、1791 个贫困村全部“摘帽”,84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辽宁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二是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坚定沿着总书记指明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实践路径,持续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18761 元提高到去年的35112 元,年均增长7.2%。十年来支持修建“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7 万公里,实现了一县一公共图书馆、一乡一文化站、一村一广场,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三是持续加强社会保障。我们按照总书记“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推动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3400 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400 多亿元。全省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8年上涨。
四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的指示要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 年。在打造“健康辽宁”方面,我们努力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由2012 年的4.9 张提高到7.6 张。体育强省建设也在十年中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2013 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辽宁男篮两夺“中职篮”总冠军,辽宁健儿在奥运会、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斩获多枚金牌,展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和辽宁风采。
立足新的时代征程,我们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振兴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按照“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要求,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努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按照“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要求,树立面向基层、转身向下的工作导向,聚焦养老、育幼等民生短板,围绕提升医疗、教育质量谋划更多增进民生福祉的项目,高质量做好每年向群众承诺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三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按照“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朋友向往辽宁、扎根辽宁、圆梦辽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