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审问慎思处明辨笃行之

2022-11-09黄培华

福建中学数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过程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职业困惑,比如“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为什么却总是收效甚微呢?”又如“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在自己的经验与新的课改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呢?”再如“为什么学生总也学不会、记不住我强调过多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次次地从心里冒出来,

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却充斥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确实无奈.然而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在告诉我们,知识也好、方法也罢,就连科学思维、核心素养,都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逐渐训练、培养、锻造,最终得以实现的,问题贯穿了学习的始终,解决问题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

笔者近期开设了一节《-类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的习题课,与其说这是一节知识的传授课,不如说这是一节带领学生完成数学发现、实践数学探究的方法引导课,教学从“熟悉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将熟悉的载体中满足的性质类比到陌生的载体中,学习如何提出“模仿的问题”,同时将模仿提出的问题类比整合,由此及彼提出“联系的问题”,最后对所学知识逆向思考、解构重组,并尝试提出“创新的问题”,学生需要完整经历观察、抽象、发现、分析、探究、建模等过程,

具体到课时的问题设计环节,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适合选择怎样的课型?在学科学习中基本的认知规律如何?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动机如何?教师可以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设置问题,更好推进课堂,下面仅就本节教学设计的若干片段,谈一谈笔者在问题化学习设计中的一些想法,

教学片段1再现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新认知的切入角度

学生借助平面几何知识能够很快给出肯定而正确的答案.

问题2如果不借助几何直观和圆的几何性质,你能给出该结论的纯代数推导吗?

引导学生体会初高中解决几何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

问题3在上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高中解决几何问题的新视角: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问题.虽然几何图形形象直观,但代数方法逻辑严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在与圆有关的性质学习中,学生更多地停留在平面几何的认知层面上,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比较直观形象,而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通过逻辑推理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学习圆锥曲线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较为陌生和不习惯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迁移,还需要注意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引导,体会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图形辅助加强理解.

每节课要有一条思维的轨迹,要有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推进,最后形成解决核心问题的思维线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切入角度.笔者认为,这一环节涉及到的,首先是数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它回答了数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数学学科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探讨数与形的问题,以及我们将按照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逻辑推理,

教学片段2调整认知的逻辑起点类比迁移的模仿提问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椭圆中类比得到结论,并加以证明.

问题5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把自己对所有和数学相关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从静态的、具体的,逐步上升到动态的、规律性的,请同学们思考,为了将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我们可以做哪些尝试?

引导学生引入参数,将椭圆方程写成一般形式,提出猜想并加以印证.

学生提出先取短轴端点,验证结论,

接着考虑取椭圆上任意一对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点,进一步验证结论.

问题8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

引导学生结合刚才推理证明过程,给出一般结论,

我们经常将理解表述为深入的或有深度的,使之区别于浅层次的认知目标——知道,然而这种有深度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容易实现的,甚至是被诸多知识所忽略和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透过表层,揭示不易发觉的核心观点,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我们无法通过灌输概念使其被理解,我們必须揭示它们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本环节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持续性的学习行为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为开端,通过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主动探索;经验获得;整体建构;学习迁移;反省认知.而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与有意义的联结,帮助学生在提升元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

教学片段3以点带面的联系发散逻辑连贯的知识生长

问题9刚才我们通过类比圆的一个性质,迅速发现椭圆的类似性质,现在我们再来一起观察一下圆的其他性质,请同学们也尝试将它类比到椭圆,

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非常容易被遗忘,没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在记忆中的半衰期是非常短的,蜻蜓点水般地讲授每项内容,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学生最终遗忘或误解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学生通常可以完成低水平的任务,但在需要知识迁移才能完成的高层次任务方面普遍显得十分薄弱.

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笔者关注的是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只能解决老问题,却不能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后,如何影响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前后的问题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系列问题之间又构成一个怎样的整体影响学习?怎样才能让他们弄清楚知识的前后左右联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怎样的问题才具有学科思维培养的核心价值?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学生更智慧,让他们不仅能解决新问题,还能解决疑难问题,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则会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以真正的引导、协助、指导、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发展、应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在面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时,能主动介入元认知系统,综合高效地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与方法,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解决为主线,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智慧的持续发展.在此情境下,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与环境(任务)的交互,一种能产生并发展高阶智力的智慧行动,它体现为对事物认知的识以及对事物施为的能,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知成能”、“转识成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智慧学习,

教学片段4解构重组的逆向思考动静结合的认知审美

问题12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的各个分支,无论难易,对应的体系建构、研究方法和推广应用,路径都是相通的.在上述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利用类比迁移,将熟知的圆的性质类比到椭圆中,得到了一系列的性质,所谓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创新应用,提升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认知.

限于篇幅,此环节不再详细展开.

总之,我们认为,新课程提出的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不是要弱化教师、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是对教师的“导”和教材作为“知识”而非“信息”的作用的进一步强调.如果把教学目标看作是一个学习任务,那么问题系统要承担的是对这个任务的合理分解.但是在分解的过程中不是做简单的问题的加法或减法,不是按照教师的理解用问题把课切割开来,而是围绕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好教学顺序,系统地组织问题,从而体现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过程.

一節课中问题的多少不是关键,关键要看这些问题与本节课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如何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如何从主要矛盾入手进行取舍,设计出能涵盖课时重点的核心问题,或是贯穿全课的推进性问题?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必须建立起一种对话,一种介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回流效应的对话.问题化学习的本质是以“学”为中心,所以设计的过程一定也是分析“学”的过程,“学”是手段,也是“目的”,问题化学习设计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会想要学的、必须学的学科内容,也习得了“如何学”的有效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问题系统优化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即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重点或难点,也包括了学习的过程,即既发挥个体问题的作用,也发挥问题整体的作用,使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美)R.M.加涅,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培华.问题引领对话,倾听生成精彩[J].福建中学数学,2016 (8):19-23

[5]王绍伟,黄培华.关注持久理解,指向深度学习[J].福建中学数学,2017 (2):10-13

[6]黄培华,柯跃海.把握源流关联孕育关注生长发展素养[J].福建中学数学,2020 (6):18-22

猜你喜欢

数学过程方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可能是方法不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