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记:博物馆之城引领新时代城市更新
——评《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

2022-11-09王师慧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建设文化

王师慧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0 世纪在推动城市经济复兴的强烈需求下,文化政策逐渐在引领城市走进下一个新时代的作用中日渐突出。在这样一个浪潮下,博物馆成为“文化舒适物”,开始成为文化城市建设的核心。而博物馆之城这一概念的出现,除了有国外罗马、巴黎、毕尔巴鄂、巴斯这样成功先例的刺激,更多的是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自发形成的行业需求所带动起来的。从1989 年6 月吕济民先生将“博物馆城”这一相关概念引进我国以来,东莞、扬州、青岛、昆明、武汉、北京等26 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规划和目标。

2021 年11 月8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将“建设‘博物馆之城’”纳入到国家发展的五年规划中。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博物馆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依托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博物馆之城也对城市空间的更新、经济结构的优化及文化城市的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总之,博物馆之城的研究集合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博物馆学、建筑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一书作为2021 年5 月24 日中宣部等9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首部以“博物馆之城”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为两个百年交汇期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下“博物馆之城”综合性研究的解读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依托,李晨、耿坤二位老师用九章的内容,将研究全过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地梳理出来,其撰写体例堪称博物馆研究教科书式的典范:背景引入→概念剖析→内容解读→方法说明→模式分析→实践举例。

各章内容主题鲜明,目的明确;篇幅分布平均,相对独立的同时,又能层层递进。第一章“城市文化与博物馆发展”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阐述城市文化发展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二者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不断转型更新的过程中为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造势,而博物馆之城的时代机遇是城市发展演变规律决定的,是为了同时满足城市从功能型向文化型跨越以及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两个主要方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此外,相辅相成更加要求博物馆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道路上要积极走出其原生环境,通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有重点的博物馆集群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将博物馆特有的精神氛围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利用好城市特有的“城市空间”,在主题与风格上实现博物馆与城市二者相得益彰的同时,完成博物馆本身链接自然与人文,甚至是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性任务。

第二章“博物馆之城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博物馆之城”相关概念引入我国的过程,以1989 年6 月原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吕济民先生在《东南文化》上刊载的《基辅历史文化保护区兼博物馆城记闻》一文为标志。之后,介绍了罗马、巴黎、巴斯三座国际上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典型案例。三座博物馆之城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基于大量保留下来的集中分布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等资源发展起来的,除了独特的历史资源条件之外,保护观念的重视以及保护方法上的成功实践也是促成他们实现这一成就的原因。可以说世界上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想法,但是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去推动实施。在往往作为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前提下,我国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更多的是要配合当地产业发展进行,立足城市自身独有的特征,而不是盲目将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局限于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近代以来的工业遗产、红色资源、新兴城市元素都可以为其所用,以实现博物馆建设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效果。

第三章“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主要方面”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即:“生态林”、“功能树”、“产品链”、“协作体”、“文化圈”。“生态林”要求形成“数量丰富、分布密集、品类多样、层次分明的城市博物馆体系”,这除了是“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基础和主体”之外,也是新时代国家对博物馆改革、文物保护工作规划中优化博物馆布局方面提出的纲领性要求。“功能树”要求博物馆从功能上更好地发挥其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博物馆完成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的发挥能让其以最直接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去。“产品链”要求博物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开发出系列文化产品惠及广大群众,尤其是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更是要配合产业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博物馆行业的情况来看,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应用等多样化的产品是开发的重点。“协作体”要求博物馆注重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紧密和谐的关系,以更好完成自身功能性作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与行业内外各方力量合作发展之道。“文化圈”则是对上述方面成功实现之后的终极设想,从博物馆集群的构建到博物馆与旅游、商业的产业融合到形成自己的城市IP 再到走出去同其他城市交流,层层推进,逐渐与城市融为一体。

第四章“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本路径”中重点突出智库、社会、民众三方面的力量。以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为主组成的智库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总揽全局,制定规划,发挥其引领作用。以城市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为依托,挖掘城市特色,激发城市价值,依托城市场景,构筑城市精神,契合城市生产,赋能城市发展。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对博物馆融入城市文化场景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要多元化、多角度利用城市文化场景,扩大其影响力的外溢。总之,从制定规划到依托城市再到融入生活都离不开上述三个主体,要让协同、创新、共享的理念贯穿博物馆之城建设路径始终。

第五至七章分别详细介绍了三种主要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模式策略”。首先,从博物馆自身出发,“以博物馆建设驱动城市空间重构”,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城市的博物馆要做到打造地标,突出重点;发展特色,提升亮点;另外,从国外既有的成功范例中可以发现,以历史文化名城为特点的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在诸多类型中是最具成熟的,再考虑到本书是配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所形成的成果,因此作者特别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博物馆之城独有的资源禀赋,同样也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基本目的——保留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第二,过渡到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博物馆集群推动街区文化再生”,三个角度分别对应博物馆之城发展的三种可能性,相比较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遗产城市以及新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工业空间、传统村镇更多作为一种小范围的试点区,通过博物馆集群推动其分别向博物馆街区、博物馆工厂以及博物馆小镇转型,形成范化的模式。最后,从博物馆自身延伸到博物馆功能,“以‘类博物馆’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类博物馆虽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实体,但是具备博物馆的灵魂,它更像是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侧写,能够让大家找到这项工作真正的内涵,那就是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大于博物馆本身,类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时刻为博物馆以及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提供新的角度、经验和教训。

基于以上背景知识,形成一套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博物馆之城的评价指标”成为保证博物馆之城健康发展顺应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文化城市”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世界遗产城市评估”、“波士顿大都会文化指标体系”、“中国博物馆区域发展指数”为代表的文化城市评估实践为博物馆之城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通过对以“城市体检”、“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代表的综合型城市指标中涉及“文化”、“文物”、“博物馆”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更好地对标博物馆相关领域在城市这样一个综合系统中应有的发展水平,准确地把握博物馆之城的新时代脉搏,可以说这为博物馆之城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依据。基于实践依据与制度依据,以“以人为本、品质优先、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为纲,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各自的内容,遵循“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功能”、“博物馆产品”、“博物馆文化”四步走的思路,形成一套合理的“符合城市发展和博物馆学双重规律的评价体系”。

作为“博物馆之城的实践举例”,北京、西安、南京、佛山四座城市体现出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以历史文化名城、古都类型的博物馆之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它们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西安抓住“天然历史博物馆”的城市特质,按照“两轴一带、四心六区”的规划布局,释放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南京从“古都资源”人文地理元素、“通江达海”自然地理元素两方面出发,实行“三项发展计划”以及“五个专项工程”,实现博物馆发展的“开源”与“拓流”;佛山以“岭南文化”、“非遗之乡”促进文化导向,以“两核、两轴、一带、多群”为总体结构,以“岭南文化活态展示城”、“佛山制造创新博览城”、“乡村振兴全域体验城”为最终目标;而北京作为此次研究的主体,按照“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在两个百年交汇期的背景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及博物馆改革的指导意见,形成以“顶层设计”、“空间布局”、“发展质量”、“完善服务”、“融合发展”五方面为主的评价体系,引领博物馆之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走向成熟。

2022 年8 月24 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 届ICOM 大会上,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更加强调开放包容、深入公众以及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有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深入公众的形式,在两个百年交汇期的重要时期,博物馆之城作为一种时代产物,迎来了最成熟的时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可持续的社会价值。李晨、耿坤两位老师以研究论文的体例作为本书的调性,采用高度贴近时政的语言,将博物馆之城目前的时代先机深入细致地刻画出来,使得本书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受众人群,包括:高校师生、政府工作者、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理论与实务两种不同方向的人均能在本书中有所收获),也利于这一问题的大众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不同人群对这一问题作出更加综合性的探讨,让大家一齐努力,激发新时代博物馆的力量!

书 名:《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

作 者:李 晨 耿 坤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年8 月

猜你喜欢

博物馆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