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022-11-09魏可欣詹秦川赵梦歌WeiKexinZhanQinchuanZhaoMenggeLiEn
■魏可欣,詹秦川,赵梦歌,李 恩 Wei Kexin & Zhan Qinchuan & Zhao Mengge & Li En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非正式学习”概念于上世纪中期被提出,指从家庭、工作等非正式学习场所中以非教学性质获取知识的学习行为[1]。随后催生出非正式学习空间概念。非正式学习空间具有创新、开放的特点,兼备交流、娱乐、休闲等多元功能,是结构化正式学习空间的延伸与补充[2]。学生公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际一体化的综合性场所,长期以来是高校学生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随着教育范式转变、生活理念迭代,学生学习的可移动性增强、消费水平与生活标准提升,各类设计精良的共享、付费自习室应运而生,而作为高校学生非正式学习重要载体的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因其传统设计模式与老旧设施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致使空间的使用率与活力度低下。因此,准确把握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与使用感受成为改善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校园的可持续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基础
1.1 使用后评价
■图1 使用后评价反馈流程
■图2 研究框架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始于上世纪中后期,是自使用者角度切入,通过综合测试和实际鉴定衡量建筑及其环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内部要素对使用者需求满足情况的评价程序[3](图1)。当前有关POE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并运用于各类实例研究。李画儿等学者通过研究广州优家国际青年长租公寓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绘制四分图以提升其未来运营策略[4];朱炜等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使用者对于15个绿色办公建筑使用后满意度以优化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5];林麒琦等学者通过观察、问卷调研等方式开展杭州市西湖区绕城村田园综合体的使用后研究[6];武乾等学者利用IPA法探究使用者对于旧工厂再生设计的满意度,并提出改进策略[7]。作为设计反馈机制,POE有助于了解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能够有效改善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现阶段关于POE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各类景观或建筑案例,较少关注于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因此,本研究引入POE理论,使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以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为例,结合空间属性特征和使用者反馈信息,探讨其现状的适用性并为将来更新设计提供一定策略参考。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综合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FCE)优点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将与目标关联的要素进行层次化分解处理,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模型,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隶属度以实现系统性、客观性的评判,适用于各类方案的评价研究[8-9]。
1.2.2 研究框架
本研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参与、文献梳理方式设置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指标,构建评价层次结构模型。随后通过多次问卷采集数据,建立评价矩阵并获取各评价层级的权重,计算各层级模糊评价结果,以此直观地反映现有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找寻待优化设计点,以使用者反馈信息为导向,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对目标对象进行更新设计,产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图2)。
2 评价模型建立
2.1 评价层次结构设计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10-13],并邀请8名有关专家共同参与指标制定,从功能、服务、设施等多维度考虑,最终生成目标层、准则层(5项指标)、子准则层(20项指标)3级评价层次结构(表1),用以测量使用者对于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的评价。
表1 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A H P法将总目标层标记为集合C,确定准则层评价指标集C=(C1,C2,C3,C4,C5,)。确定子准则层评价指标集C1=(X1,X2,X3,X4,X5); C2=(X6,X7,X8,X9); C3=(X10,X11,X12,X13); C4=(X14,X15,X16,X17,X18); C5=(X19,X20)。
2.2 构造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通过逐层对评价准则层C1,C2……C5以及其下属的评价指标X1,X2……X20各要素进行两两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并赋值,标记为Xij(i,j=1,2,…,n),即表示对于其所属准则层而言,Xi对Xj的相对重要值;n表示指标个数,得出判断矩阵(1)。
结合 1~9 标度法(表2),量化判断矩阵,构建数值判断矩阵。
表2 1~9标度法
邀请专业设计师5人、使用者10人及相关专业老师与学生5人,共计20人参与问卷层次分析评分。构建出目标层评价指标判断矩阵(表3)以及各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3 目标层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2.3 检测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本研究使用和积法,通过层次单排序计算进行求解,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测以保证评价数据的合理性。计算如下:
将矩阵每一列归一化,i,j=1,2,…,n:
对此按行求和,i =1,2,…,n:
将向量归一化处理,i =1,2,…,n:
计算最大判断矩阵 λmax,i,j=1,2,…,n:
计算一致性指标CI,n判断矩阵的阶数:
引入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衡量(表4)。
表4 随机一致性指标
将一致性指标CI与对应的RI值的比值定义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即CR:
当CR<0.1时,数据具有一致性。由此检验本研究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 0.1,说明结果符合一致性要求(表5)。
表5 一致性检验结果
2.4 权重数值获取
计算各判断矩阵内的数值,得出对应的权重向量W1~W6,具体如下:
准则层C:W1={0.30923,0.09212,0.17371,0.32742,0.09752} ;
C1空间构建:W2={0.282,0.19044,0.15429,0.31811,0.05516};
C2环境感受:W3={0.2175,0.27659,0.17904,0.32687} ;
C3室内装饰:W4={0.196,0.3658,0.2771,0.1611};
C4设备配置:W5={0.33284,0.36615,0.15401,0.08981,0.05718};
C5服务管理:W6={0.3333,0.6667}。
2.5 建立评语集
采用李克特(Likert)5 级量表法,设置“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不满意”五级评语以确定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等级,并对其赋值量化,规定满意为100分,较满意为80分,一般为60分,较不满意为40分,不满意为20分。由此形成评语集为: V={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不满意}={100, 80, 60, 40, 20}。
2.6 模糊评价计算
通过问卷调研获取评分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准则层及子准则层中各要素所对应的模糊评价矩阵R。将前文计算出的权重向量W与所确定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模糊评价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向量B,标记子准则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向量为,BX1,BX2,BX3,……BXn,n为评价指标个数:
对数据与评语集分值进行加权处理,转换成综合分值,以此清晰地反映出现有设计方案的优劣点。
3 应用案例分析
3.1 研究案例
本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为研究案例。此学生公寓利用室内富余空间设置座椅与沙发供学生学习、讨论使用,空间功能相对单一,与多数国内高校的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情况相似,从而具有一定典型性。
3.2 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陕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07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达91.3%。
3.3 评价结果
3.3.1 使用者基本属性分析
依据使用者基本情况分析可知(表6),受访者中性别分布较平均;以学生基数最多的本科生为主,硕士与博士均有覆盖;文科院系、理工科院系与艺术院系在读学生均有;多数受访者以学习行为为使用驱动要素,其余受访者因讨论、会议等团体交流或休息等不同行为而选择使用。总体看来,受访者身份属性覆盖广泛,使用动机以学习为主,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表6 使用者基本属性分析
3.3.2 模糊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前文评价计算过程,得到C1空间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同样得到C2环境感受RC2、C4空间装饰RC3、C4设备设置RC4、C5服务管理RC5以及目标层C的模糊评价矩阵。随后进行模糊评价计算得到各要素综合评价向量,最后将权重度与评语分值进行加权计算,获得各评价要素综合得分(表7)。
表7 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综合得分
总体来看,使用者对于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使用后评价整体处于“较不满意-一般”层级,仅有C2、C5层级处于“一般-较满意”层级。由此可见,该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3.4 使用现状适用性分析
C1空间构建:目前该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动线设置较为合理,空间可达性与利用率良好,充分利用廊道、中庭等富余空间放置桌椅。随着学习移动性的增强,传统学习行为的空间锚固性逐渐减弱,而现有空间功能服务单一,仅能满足使用者的“休、学”需求,餐饮、零售、展览、社交等多元化的服务性与社交性功能设置较少。空间组合方式同样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与周围空间属性匹配度较低,致使其使用呈现冷热不均现象,例如在喧闹的走道上设置自习区域。此外,现有大面积集体性学习空间而缺少可供交谈的开放空间或私密性强的独立学习空间,且空间围合类型较为单一,界定手法相对生硬,多数直接使用墙体分割。
C2环境感受: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环境卫生维护情况良好,使用者对声、光与温湿度等空间物理环境较为满意。
C3室内装饰:空间装饰能够提升环境氛围与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尽管现有以木材、玻璃与金属的材料搭配受到了使用者的认可,但空间整体设计风格不明晰,未突出本校特色。空间色彩搭配简略,墙面、天花、家具等均以大面积白色配以高饱和度的蓝色为主。空间装饰仅有少量字画,部分空间甚至出现墙皮脱落,环境氛围营造较弱,影响使用者的学习体验。
■图3 空间功能多样化更新设计
■图4 部分空间功能布局更新设计
■图5 空间界定更新设计
■图6 室内装饰与学习产品更新设计
C4设备配置:随着学习模式的演变,信息时代下使用者对于家具与各类设施等设备的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现有家具主要为触感与舒适度较差的硬质塑料板凳,久坐容易腰背酸痛。部分连体桌椅家具,既固定了座椅与桌面的距离,也限制了使用者的使用模式,且多人共享有限的桌面空间使得绘图创作等大幅度操作开展不便。同时,各类学习家具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少座椅、桌面边缘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具有安全隐患。硬件与公共设施方面,由于无线上网设施落后、插座数量较少致使使用者对于硬件设施建设评价较低;并且自助售卖、自助打印、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少,影响了使用者活动的多样性。此外,设备的数量设置与使用者需求匹配度较低致使各项设备的可获得性较弱。
C5服务管理:现阶段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公共服务系统较薄弱,一方面缺少共享借物、存储物品、座位预订等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反馈渠道,导致各项设备维护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存在功能服务单一、设备支持不足、装饰设计简略、公共服务薄弱4项问题,亟待进一步提升。
4 更新设计
4.1 调整空间功能分配
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具有复合功能的特征,且使用者对于学习的功能需求是多元化的,故可以通过功能置换重组的方式对其更新设计。基于原有功能分区,扩增多样新功能,实现空间的重新组织,并依据区域的交通设置与所属空间属性调整空间序列组合方式,形成以学习为主,交流互动、物品零售、娱乐休闲等其他功能为辅的综合性功能空间(图3)。
依据空间属性可将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现有非正式学习空间可分为独立空间与交通空间两种。交通空间单侧或双侧承担实际交通功能,具有很强的交通通达性,如连廊、中庭、过道等;独立空间相对较为安静与封闭,部分拥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如自习室等。针对独立空间,如学生公寓2层的自习区域,在原始功能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以独立学习区、集中学习区、小组学习区构成静态学习区为中心,休闲交流区、绿植观赏区、自助设施区等互动区域于外环围绕的“外动内静”型环绕布局模式。内部静态空间利于学习,外部互动空间带来活力,以此合理组织空间序列且丰富空间多样性(图4)。针对交通空间,例如学生公寓1层门厅连廊区域,将原本门禁区域置换于两侧,疏散人流的同时贴合交通流线组织与其动态特征,灵活穿插点、线状的社交区、各类自助设施区、信息化展示区等互动性强的功能区域(图4),提高其利用率,形成丰富的空间个性。同时,结合人际交往的距离以及空间功能属性,平衡空间的私密与开放程度[13]。以茶歇、沙发形成开放的共享性区域,为使用者创造偶发性社交中的学习机会;设置“小屋”式独立座位形成私密的独立性区域,为使用者保留私密感(图5)。采用模糊与复合化并置的设计手法丰富空间界定形式,以绿植墙、木质置物架等软隔断组合的方式实现空间衔接与柔性围合,既保留了空间的通透感也营造了不同空间界面(图5)。
4.2 提升空间装饰设计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需要通过提取校园特色元素,结合空间色彩、材质与装饰品等多维度设计彰显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与本校特色[14]。例如提取陕西科技大学校园元素运用于抱枕、文具等学习产品;设计凸显校园标志建筑物的墙绘以及木质护墙板修补老旧墙面,既保护、美化了墙面,也体现出校园特色与人文情怀(图6)。
结合空间特征,适当引入时尚化或年轻化的装饰元素作为空间点缀,不仅能美化空间,形成年轻时尚的环境氛围,更能够缓解使用者的学习压力,陶冶情操。对于以静态为主的独立空间更新设计,通过点状绿植装饰、面状绿植栅格架装饰增加植物的层次与可感知度,同时搭配展示架、置物台、陈设品,充分营造典雅静谧的空间氛围。对于动感强烈的交通空间,特别是入口空间,在几何形简约背景板中置入时尚感十足的信息电子屏,既作为学生公寓信息的传达窗口,也为空间增添了科技感(图7)。
■图7 空间装饰更新设计
■图8 空间色彩与材质更新设计分析
■图9 家具更新设计
■图10 设施更新设计
色彩是空间最具吸引力的元素,直接影响空间环境的特征,赋予使用者相应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15]。非正式学习空间倾向于柔和的色调以营造有利于使用者放松学习的舒适氛围。选择米白色、杏色等低纯度高明度色彩为主体色,搭配鹅黄色、浅木色等暖色系色彩,结合顶部暖色调光线形成亲切舒适的环境氛围且降低对于使用者眼睛的刺激(图8)。
空间中不同材料的搭配会给使用者营造出不同的心理与生理感受。作为公共空间,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需要在展现材料美感的同时充分考虑材料吸收噪音的效果、与色彩的协调性,营造出自然闲适的室内空间。因此设计保持原有以木材为主导,加设木材质的栅格吊顶,将易湿滑的瓷砖替换为平整防滑的木质地板,墙面漆刷具有吸附噪音功能的硅藻泥材质,并运用玻璃、金属等硬朗的材料进行点缀,构建统一和谐的多层次空间感。
4.3 优化设备资源配置
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中学习家具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学习行为。多元化的家具选择与自由的组合方式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多样的学习体验,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能够提升使用的舒适性。在小组学习区的家具更新设计时,提取灵活的传统七巧板元素,设计布面软包的座凳,能够满足多人同时使用的需求,且便于自由组合;闲置时收纳于桌子下方,节省空间(图9)。对于集中学习区的家具更新,保留其均质化桌椅组合的方式,保证桌面高度为700 mm~750 mm,座椅高度为400 mm~450 mm,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同时长桌加设隔板,既便于个人学习也可进行集体学习。座椅家具均选用布艺座面与木材结构,提高空间亲切感与使用舒适感[16](图9)。
各类辅助设施也是现代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习行为的发生。考虑到电子设备在现代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原有学习桌面更新时,增加印有校园标志建筑图标的嵌入式插座设计,轻按按钮后弹出多功能式插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解决了插座数量少、用电困难的问题(图10)。此外,在静态学习空间周围配置自助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饮水机、零食售卖机等生活设施以及长凳或吧台座椅形成的组团式自助设施服务区域,使用者不仅可以在此学习、交流,更可以无接触的自助获取零食饮料与各类学习辅助,减少其来回奔波的时间成本与接触风险。
4.4 建设智能服务平台
在智能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共享借物、数字化服务成为年轻人的热门选择。通过对可开放使用的设施资源进行管理与登记编码,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优势设计智慧服务小程序,将空间、时间和使用者有机地融合,打造更加贴合当今使用者行为习惯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服务体系[17]。界面以体现青春校园风格的淡雅色彩为主,设置共享借物、学习打卡、设备维修、预约座位、互动交流等功能模块。使用者可在移动终端进行预约登记、扫码借物等操作,由此一来将设施的使用率提升至最大化,为使用者带来便捷使用体验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5 结语
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因使用率低下而活力不足。本研究基于使用后评价理论,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高校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后评价模型,以明确使用者的评价反馈与综合需求,并以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公寓非正式学习空间为例,提出更新设计路径,加深使用者的归属感与体验感。未来在相关研究中可考虑采用非介入式的调研方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获取更为客观的评价数据,提高环境设计的科学性,以创造更为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助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