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2022-11-09郑雅婷宋国栋
郑雅婷 宋国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全面深化,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生态化和乡村现代化[1]。其中,农村住宅环境是乡村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打造乡村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本文以北部湾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扫管龙村为例,系统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实地考察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分析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设计因素和设计启示,为其他农村地区人居建筑环境的改善工作和农村住宅建筑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 北部湾地区的农村住宅建筑现状
1.1 住宅外观的地域特色缺失
不同地域的水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反映出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在北部湾地区中,不同民族的住宅建筑形式也大不相同,如壮族的干栏式民居、京族的滨海式民居和汉族的广府式民居[2]。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当地人开始盲目借鉴城市建筑,导致农村住宅的乡土韵味愈来愈淡薄,缺少属于该地特色的住宅建筑类型。
1.2 住宅空间的布局混乱
在农村住宅建筑的营建中,由于缺乏对住宅建筑的总体规划和空间设计,出现了住宅内外环境设计混乱的局面,如图1 所示。北部湾地区居民早期受小农经济影响,将建筑中的住宅空间与劳动空间相融合,为满足室内农产品加工、小型家畜饲养和日常会客的多种需求,不断扩大堂屋面积,因此堂屋在整个住宅空间中面积比例最大[3]。
图1 住宅内外环境关系(来源:作者自绘)
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居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多样化、舒适型的生活方式,不再满足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兼顾的空间。堂屋的生产型功能开始不断退化,面积逐渐减小,而住宅空间内舒适型功能区域开始延伸,面积逐渐扩大,从单一的平面空间向多层空间发展。
受经济基础和传统思想的束缚,该地区的住宅建筑在功能空间的划分上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受传统观念影响,堂屋的开间和进深依然较大;在卫生间设置方面,该地区农村住宅依然保留传统的“分离式”设计,缺乏便利性,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分离式”设计也不利于未来新农村新面貌的规划建设;厨房与餐厅的设置方面,部分住宅空间采用厨房与餐厅分离的现象,且两空间位置布局不合理,导致用户动线距离过长,体验感较差。虽然现阶段新农村建筑的数量不断上涨,但是农村建筑中住宅的空间布局未能得到有效优化。
1.3 住宅外部环境的舒适度欠缺
近年来,随着农业自动化技术的推广,铁山港区扫管龙村中的农机持有率大幅提升,对村中的基础设施带来相应的挑战。实地调研发现,扫管龙村周围住宅建筑密度较大且道路相对狭小,加上近几年家用交通工具和农机持有率的逐年上升,更容易造成交通的拥堵,从而引发邻里矛盾。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激增的返乡人群与车辆,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4]。
2 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地理气候
地理气候因素对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住宅的构造、形态以及村庄的规划布局上[5]。广西北部湾地区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管辖范围,北靠广西内陆,东邻广东,西接越南,南濒北部湾,与海南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地区,也是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扫管龙村位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地势平坦,无山无丘陵。该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光照充足,气候较为潮湿。
2.2 建筑材料
在新农村住宅建筑规划阶段,首先应考虑如何结合该地的环境特点建造保留地域特色的住宅建筑。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的基础,当地的建筑材料向人们传达出当地的特色文化。其次,在建造过程中,使用本地材料还可以降低材料加工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因此,在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的优化设计中,可借鉴本土传统的建筑做法,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体现该地区浓郁的地方特色。
2.3 生活方式
北部湾地区农业与养殖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因此对传统住宅建筑内的农产品加工和家畜饲养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住宅建筑内部空间布置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目前,农村户型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原有的农村住宅建筑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生活和生产功能的新需求。现阶段,农村住宅一般同时满足2 ~3 代人居住,功能分区多是按照家庭结构来简单划分,并未进一步考虑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在设计时应从居民日常需求出发,协调室内空间区域的比例关系。
2.4 地域文化
广西北部湾地区农村的建筑住宅因不同的文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类型,在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多种建筑形式。而建筑的多样性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人口迁徙、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多重文化的交融下,其民居建筑平面形制、梁架结构、材料种类等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民居建筑相互借鉴,形成了“互通互用”的格局。其中,壮族干栏式民居借鉴了汉族地居式的特点,材料和技术更为经济和实用;京族早期的“栏栅屋”与壮族干栏式建筑类似,随后又借鉴了海外文化,演变成法式洋房;汉族广府式和客家式民居同样借鉴了西式风格,形成更为适应当地环境和审美取向的民居建筑类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住宅建筑,都是该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在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注意保留并继承该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
3 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启示
3.1 因地制宜,保留地域特色
农村住宅建筑是地理和人文环境综合呈现的客观反映,每个地区原有的乡村住宅都是当地居民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建造的,因地制宜反映地域特色,让住宅建筑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成为当地独有的“景色”。在新农村住宅建筑规划阶段,应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的建造理念,尊重自然因素和文化传承,充分利用所处环境的有利条件,设计适宜的住宅建筑形式[6]。
3.2 合理分区,满足居民需求变化
新农村住宅建筑并不是简单复制过去的传统形式,而是应在设计阶段积极关注当地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例如,在铁山港区扫管龙村中,居民开始更加追求娱乐化的生活空间,弱化了过去较为重视的生产性空间。因此,在空间规划设计时应减少用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加大休闲生活性的空间面积。2018 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7]。随着农户生活舒适性需求的增长和污水污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农村住宅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传统的“分离式”设计也改进为现代的“整体式”。
3.3 注重绿色节能,改善室外空间环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居民对优质生活环境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扫管龙村住宅大多为2 ~3 层的独栋楼房,以普通砖墙结构为主要建筑材料。为防止夏季紫外线对身体的伤害,减少过多热量进入室内,当地居民更加重视室外空间遮阳设备的设置[8]。但顶楼在冬夏两季受环境影响较大,室内冬冷夏热,温度调节能力较差,再加上对采光、通风的严格要求,因此设计时可适当增加墙厚及窗体尺寸,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减少建筑能耗,实现绿色节能设计。
室外空间环境中,为解决当地居民家用汽车与大型农机的停放问题,设计者应根据农村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情况,考虑院内车库的设计和改造,对旧庭院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以提升农村住宅建筑室外空间的利用率,解决街道交通问题。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技术图如图2 所示。
图2 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研究技术图(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关系到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具有改善该地区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的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考察新农村住宅建筑,了解到现阶段农村住宅建筑存在地域风貌缺失、住宅空间布局混乱和室外环境舒适度欠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反映出设计阶段对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建筑材料、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欠缺考虑,因此在后续优化设计研究中应做到因地制宜、保留地域特色、合理分区,以满足现代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需求。同时,注重绿色节能设计,改善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这些都是北部湾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的改进重点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