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N 末端B 型脑钠肽水平在预测心律失常中的价值
2022-11-09孙言非
孙言非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心脏病的最终阶段,合并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发生心脏传导速度、频率、节律和起源部位异常,患者如未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则心衰症状、基础心脏疾病将迅速加重,患者预后变差,死亡风险增加[1,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患者自述等诊断心律失常,尚无公认有效的实验室指标[3,4]。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患者心功能相关,是一种多肽激素类物质,由心脏细胞分泌,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生化指标[5]。同型半胱氨酸可用于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独立相关,是胱氨酸与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对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5 月-2021 年7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非心律失常组49 例和心律失常组33 例。对照组为同期在体检科进行检查的40 例健康者。非心律失常组男29 例,女20 例;年龄47~70 岁,平均年龄(59.87±10.59)岁;NYHA 分级:Ⅱ级17 例,Ⅲ级19 例,Ⅳ级13 例。心律失常组男20 例,女13 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0.89±10.74)岁;NYHA 分级:Ⅱ级12例,Ⅲ级13 例,Ⅳ级8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9~71 岁,平均年龄(59.96±10.62)岁。三组性别、年龄、NYHA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慢性心力衰竭由心肌梗死诱发;②符合2018 年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规定的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
1.3 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检查资料并比较。分析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律失常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氨酸与N 末端B 型脑钠肽对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同型半胱氨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K-1200,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检测患者。血清N 末端B 型脑钠肽采用检测试剂盒(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律失常发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氨酸与N 末端B 型脑钠肽对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比较非心律失常组及心律失常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7、9.729,P<0.05);非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N 末端B 型脑钠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63、33.932,P<0.05);心律失常组同型半胱氨酸、N 末端B 型脑钠肽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8.103,P<0.05),见表1。
表1 三组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表1 三组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注:与非心律失常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多变量Logistics 回归分析表明,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均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见表2。
表2 多变量Logistics 回归分析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2.3 诊断效能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氨酸(AUC=0.868,95%CI:0.786~0.941,P<0.05)与N 末端B 型脑钠肽(AUC=0.924,95%CI:0.871~0.966,P<0.05)对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见表3。
表3 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非常复杂,重症患者可能发生恶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8,9]。尽早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对于控制恶性心衰、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清中大部分同型半胱氨酸与蛋白质结合,小部分转化为胱氨酸、半胱氨酸。较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刺激血管壁增加炎症导致斑块形成,最终造成患者血管阻塞,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10-12]。B 型脑钠肽是在心室细胞中高表达的一种多肽物质,当患者发生心室压力提高、心室容量负荷增加,会导致B 型脑钠肽前体在心肌细胞中分解为非生物活性的N 末端B 型脑钠肽和生物活性的B 型脑钠肽。N 末端B 型脑钠肽是一种人为因素不能控制和影响的血液量化生物学指标[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心律失常组及心律失常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N 末端B型脑钠肽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律失常组同型半胱氨酸、N 末端B 型脑钠肽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提示以上二种物质在心律失常患者中高表达。多变量Logistics 回归分析表明,N 末端B 型脑钠肽(95%CI:0.046~0.081,P<0.05)与同型半胱氨酸(95%CI:0.003~0.005,P<0.05)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机制可能为血清中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对血管壁造成严重损伤,使血管壁弹力纤维断裂,断裂后的物质在平滑肌表面聚集,造成平滑肌细胞增生,最终导致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发病[16,17]。同型半胱氨酸能够通过促进血管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患者的心血管,还能促进凝血因子分泌,抑制抗凝物质发挥作用,导致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栓发病的风险[18,19]。以上各种风险因素造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最终导致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会使患者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并作用于新房、心室,造成N 末端B 型脑钠肽迅速提高[20]。此外,同型半胱氨酸氨酸(AUC=0.868,95%CI:0.786~0.941,P<0.05)与N 末端B 型脑钠肽(AUC=0.924,95%CI:0.871~0.966,P<0.05)对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尽管同型半胱氨酸氨酸与N 末端B 型脑钠肽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有较高敏感度,但仍不能仅依据这两种指标独立进行诊断,还需要同时结合其它检查手段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与患者血清N 末端B 型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血清N 末端B 型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对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