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可视化分析

2022-11-09林可欣王钇杰刘璐佳王有鹏

中医药导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支气管

林可欣,王钇杰,柳 斌,程 燕,刘璐佳,王有鹏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类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本病发病时可引起气道狭窄、反复发作的喘息、喘促、气急、咳嗽或胸闷等,患者常伴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1]。多数患者可经治疗或自行好转甚至痊愈。哮喘在临床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三期。中医学将哮喘归为“喘证”“哮证”“喘鸣”范畴。哮喘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不仅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尽管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存在不良反应,且支气管哮喘有反复发作、症状典型、症状严重的特点。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及与现代医学愈加紧密的结合,中医药在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上获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减轻激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等方面有较大优势[2]。中医学认为哮喘发作是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治疗应扶正祛邪、益气固本、健脾和胃、培土生金。中药、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手段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若施治诊疗得当,气有所主,肺气得以宣降如常,则效若桴鼓[3]。

CiteSpace软件是一种可视化技术应用系统软件,能计算数据和分析科研文献内容,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领域,并已成为科学计量学普遍使用的工具[4]。CiteSpace软件在中医药领域的实际运用愈加广泛,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此软件分析、研究中医药相关治疗方法[5-7]。虽然当前国内外已有大量中医药关于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科研论文,但对文献内容的研究与分类利用还不够有效,且缺乏全面具体的可视化分析科学研究论文。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数据计量分析,并分别绘制了作者、科研合作机构、关键词分析图谱,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结构模型,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文献检索策略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支气管哮喘”为主题词,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选择“精确”为检索条件,检索中国知网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下包含的中文文章,共检索到4 467篇文献,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选择学科分类为“中国医学”,分别得到文献1 273篇、1 670篇、2 140篇,将检索出的文献全部以NoteExpress格式导出。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主要研究内容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并且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研究类型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机制及研究进展、综述、临床试验、名老中医经验等。(2)排除标准:报纸文献、会议通知、信件、评论等,以及研究结果数据不完整、基本信息不全、与主题无关及重复发表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处理 将导入到NoteExpress 3.6的文献数据进行合并、查重后,人工将题录信息逐一检查、规范和完善,对缺项进行补充,统一单位(如去除单位的科室名称,同一大学不同学院均以此大学名称进行统一等),严格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得到5 903篇有效文献,用Refworks格式导出,运用CiteSpace 5.7R1软件,将导出的数据进行转换,最终将处理好的数据保存到以“data”命名的文件夹中,开始对纳入的5 903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知识图谱。

1.4 参数设置 时间间隔2013—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调整设置“Top N=50”“Top N%=20%”(机构Top N%选择10%),算法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可视化应用Cluster View-Static,Show Merged Network,余参数均为软件默认值[5]。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文献发文趋势能够反映出某一时间段内此领域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图1显示了近9年的年发文情况(2022年文献尚未收录完毕)。2013—2021年共发表5 848篇相关文献,年均发文量为649.7篇。2013—2019年发文量均在600篇以上,数量总体趋于平稳,虽然2017年开始发文量有下降趋势,但最低发文量也有522篇,说明了该领域的科研热度持续不减,并且早已经受到了广大学者关注。

图1 发文量年度趋势图

2.2 作者分析 文献作者分析可以了解到此时间段内该领域的重点研究人员、合作团队网络关系和其科研方向等重要信息。作者合著网络关系可视化分析显示,节点数(N)=1 524,连线数(E)=2 853,网络密度(Density)=0.002 5,说明密度较小,合作较分散。(见图2)发文量前20的作者见表1。李竹英发文量最高(43篇)。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8],nmax=41,所以M取整数5,核心作者共239人,发文量2 140篇,占所有发文量的36.25%(2 140/5 903),说明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但可视化分析显示,学者间已形成内部学术关联性强的多个小型合著团队。

表1 发文量前20 的作者

图2 作者合作图

(1)以李竹英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对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较为广泛,包括中西医发病机制、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临床观察、名中医经验等方面。该团队尤其注重归纳总结名中医刘建秋根据寒、瘀、热、风、气、痰6种致病因素治疗哮病的方法:祛风涤痰法、清热宣肺法、温肺化饮法、活血化瘀法、温阳理气法、扶正固脱法。该团队根据哮病致病基础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提出健脾益气法、调补肺肾法[9]。该团队从哮喘病因病机切入,研究中药药对治疗哮喘的作用,并且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药对进行施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0-12]。此外,该团队还对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中药三伏贴治疗哮喘患者有良好作用的结论[13]。

(2)以崔建美、虞跃跃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在针刺、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有一定建树,以“三穴五针”法,即肺俞、大椎、风门三穴为主进行临床试验,证明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14];该团队分析了特定穴在哮喘防治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穴位配伍思路[15];该团队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了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哮喘急性期患者的疗效[16];该团队还不断更新研究针刺预防及治疗哮喘机制的研究进展[17-18]。

(3)以刘兰英、王和生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对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进行了详细临床观察和研究,同时也得出了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小气道功能,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的结论[19]。

(4)以于雪峰、李国信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基于“宿痰伏肺”理论,用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干预哮病缓解期患者,取得良好疗效[20-21];

(5)以王强、孙增涛为核心的团队:该团队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ACT评分等作为疗效标准,通过研究发现“清宣理肺、舒风解痉”中药复方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ACT评分,降低气道炎症水平,抑制炎症发生发展[22]。

续表1:

2.3 研究机构分析 发文量前20的科研机构见表2,北京、安徽、南京、黑龙江、辽宁及山东等地区在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开展研究较多。机构合作图谱显示,N=383,E=304,Density=0.004 2,表明“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有效进行,但知识图谱的密度较小,且除北京中医药大学外,其余机构中心性均<0.1,表明各个组织的协作并不密切。协作基本在各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和当地儿童医院之间,跨地区合作以核心地区为主,如北京与山东、黑龙江、天津、广东、湖南、山东等地区均有合著。(见图3)

表2 发文量前20 的科研机构

图3 机构合作图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作为概括性词汇,关键词既能表示全文主要内容,还能够显示一定时间段内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本研究运行CiteSpace 5.7R1,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操作,将相同意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哮喘合并为支气管哮喘,穴位敷贴合并入穴位贴敷,疗效合并入临床疗效等)得出可视化分析图。(见图4)。N=583,E=1 646,Density=0.009 7,说明该图谱纳入583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与关键词频数成正相关。可视化分析后显示频数最大关键词为“支气管哮喘”,但考虑到其为研究主要内容,频数过大,为避免节点过大对视图造成影响,因此未在图中显示。边线颜色接近于橙红色,说明时间越贴近于当下,蓝紫色则更久远,中心性和词频均可视为关键词的评价属性,两者越高,则表示该节点所代表的话题更重要。(见表3)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肺功能、针刺、临床疗效等为当今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高频主题词,涉及的中药经方主要包括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及其变方、合方等;研究热点方向主要集中于哮喘三期、哮喘与季节发作关联,即冬病夏治;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也引起了广大学者重视,基于小儿脏器娇嫩的生理特点,研究者在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CVA、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引发的哮喘方面进行临床试验,并总结了研究进展。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表3 关键词排序表(频数≥100)

续表3: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依据谱聚类算法,CiteSpace软件可以完成自动聚类,根据TF*IDF加权算法即可获取默认的自动标签词汇[5]。聚合标记表征着在一定阶段该技术的重要研究工作内容划分。且聚类标签数值(#)越小,表示此聚类规模越大。将以上关键词经过聚类分析,得出13个聚类。(见图5)该图网络模块化值(Modularity Q)=0.569 8>0.3,网络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0.812 2>0.7,表示此次聚类结果较好,证明此聚类结构是显著且令人信服的。

图5 关键词聚类视图

每一个色块代表一个聚类。各个聚类群所反映的研究方向具体标签内容见表4。聚类的轮廓值越大,表示此聚类的一致性越好。根据聚类的不同标签具体内容,13个聚类分为以下3个类别:聚类#0、#5、#6、#7侧重于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与总结;聚类#1、#2、#3、#8、#10、#12侧重于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研究、中西医治疗哮喘作用机制以及分子生物水平研究;聚类#4、#9、#11体现了哮喘疾病总体概括,包括哮喘的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证候积分、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概述及展开。

表4 关键词聚类表

2.4.3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Timeline View)可了解一定时间段内该领域研究的主题变化。本研究运行CiteSpace 5.7R1,以引文的发布年份为x轴,以聚类ID为y轴,绘制了2013—2022年的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时间线图谱。(见图6)结果显示,从2013年开始,定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固本抗哮饮等组方治疗哮喘的研究方法蓬勃发展。网络药理学、中医序贯治疗、随机临床对照等研究方法不断地被运用于该领域研究,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运用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药疗法进行联合治疗。2017年有学者开始将肠道菌群与支气管哮喘紧密联系起来,2018年至今,研究者加强了免疫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方面的研究,如Wnt信号通路等。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也朝着更精确、更有效的方向不断发展。

图6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2.5 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现(Burst Term)是指关键词在短期内使用频率提高,可以表达某一时期在该领域内引起学者共同重视的现象。2013—2016年,穴位敷贴及从护理角度防治支气管哮喘为研究重点。2017年开始研究者加强了临床辅助检查的重点研究,如肺通气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此外,系统评价类、临床观察类文献也明显增加。在这一时期,补肺益肾汤被较多用于临床治疗。从2018年开始至今,有医家逐渐从体质因素、危险因素、肺功能、肠道菌群、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证候、名医经验等方面着手研究总结,时间跨越度较长,说明这些研究热点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其中肺功能突现强度最高,达到了7.791 6。肺通气功能检查也逐渐被用于临床辅助诊断支气管哮喘。(见图7)

图7 关键词突现图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尽管目前有关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成果已受到医家的广泛重视。但其具有呼吸道表现典型而易重复发病的特殊性,若不适时加以对症、合理的干预处理,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质量。所以对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亦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5.7R1对5 903篇中医药防治哮喘相关文献的发文趋势、主要作者、机构、关键词加以分析、总结,希望为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3.1 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发文量自2013年时就已达到年均600篇以上。虽然从2017年开始有轻微下滑,但总体上发文量趋于平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肺通气功能检查、辨证论治、名医经验、针刺、推拿、穴位贴敷及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等,并且相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说明该领域的关注度较高,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现阶段研究者较多,形成了以李竹英、崔建美、刘兰英、于雪峰、王强等为核心的多个小型合著团队。另外,发文数量第4的作者赵霞(30篇),基于固本防哮饮对小鼠组织及免疫系统影响展开研究,证明了固本防哮饮可通过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作用[23-24]。发文数量前20的作者虞坚尔(29篇)和薛征(21篇),虽然暂未组成核心团队,但两人有合著。两者研究发现平喘方能改善小儿哮喘发作期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建,缓解哮喘的临床症状,且平喘方具有抗过敏作用[25-26]。目前研究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的联合,跨区域的研究机构合作则相对较少。

3.2 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得到13个聚类,每一个都具有重要含义。

#0“研究进展”是规模最大的聚类,说明现今广大学者不仅积极开发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注重对已有疗法的研究及更新发展。其中温肺散寒止哮方合并杵针可以提高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寒哮证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症状及体征缓解,改善肺功能,降低过敏性介质的炎症作用[27]。

#1“临床观察”包括对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以及过敏性哮喘、肺脾气虚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如:刺络拔罐法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哮喘的临床观察,健脾益肺汤联合布地奈德干预肺脾气虚型哮喘的临床观察,以及运用揿针疗法干预儿童肺脾气虚型哮喘(缓解期)的疗效观察等[28-30]。

#5“《金匮要略》”、#6“五虎汤”、#7“针刺”均属于临床治疗经验与方法范畴。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特定穴针刺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热门手段。研究者在具体选穴方面,可结合经典著作,参阅古籍,分析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给予患者最佳治疗。除小儿推拿外,研究者对五虎汤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进行了临床观察,证明其治疗本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31]。

#2“气道炎症”、#8“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12“网络药理学”均属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范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作用机制、靶点、香青蓝总黄酮、动物模型,气道炎症主要研究内容为气道重塑、内外同治、挥发油等。此外,近年来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支气管哮喘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肠-肺”轴。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免疫微生物分子能够相互影响,这一发现也使得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更加深入[32]。

3.3 不足与展望 当下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防治机理并未充分阐明。虽然中医药防治本病已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目前研究并未阐明其机理,建议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探索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机理。(2)防治方法仍需要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尽管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具有显著效果,各种方式共同进行诊疗也能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治愈率,但不同医生的诊疗思维、用药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应在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前提下,加大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与研究,融合中西医多样化诊治优点,对哮喘患者实施个性化辨证、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各地区间研究进展不平衡。各地区专家、团队、医院内部在相关合作上还不密切,因此需要继续强化各地区的合作,并适当进行学术交流。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支气管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患了支气管扩张该怎么办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