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2022-11-09特邀撰稿朱艳鑫
特邀撰稿 朱艳鑫
新时代十年来,青岛市的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面貌初步呈现,城乡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青岛市全市陆域面积中涉农区市面积占到80%以上,全市户籍人口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59.2%,全市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青岛更要“当龙头、做表率、开新局”。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青岛西海岸新区从2000年开始栽培蓝莓,带动6.8万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形成集品种引进、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图 / 新华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新时代十年来,青岛市的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面貌初步呈现,城乡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莱西市榜上有名。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青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莱西资源禀赋优越,有自身创建优势,莱西市此次入围,不仅是对莱西,也是对青岛乡村振兴成果的一次检阅和肯定。
近年来,青岛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强化政策创设、制度创新,致力推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打造形成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格局。青岛市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打造10个左右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0个区市级示范片区,推出3-5个在全省、全国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制高点亮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每个片区覆盖6个左右的自然村,突出片区的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凸显产业优势、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多元投入、高效利用的要素保障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集聚。
全面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需要统筹谋划和部署。通过示范片区建设,应坚持样板打造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着力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幸福生活指数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赋能,确保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总量安全、结构安全和品质安全。全市每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果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36111”是青岛市稳产保供目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青岛市的重要农产品综合产能和保供能力一直位居前列。近年来,青岛市以科技创新赋能,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如今年以来推广小麦新品种85个、配套新技术20项,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实现夏粮减损3000万斤以上,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批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位于即墨的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利用楼房养猪;田瑞集团6列12层单栋存栏15万羽高标准化鸡舍,养15万只鸡只需1人,创造了目前国内最先进、层数最高、单栋养殖最大三项纪录;位于莱西的以色列64位奶牛转盘,实现自动化挤奶,鲜奶从生产到离开牧场,整个过程完全处于密闭环境中,从而让牛奶质量更有保证。一系列现代畜牧养殖企业的落成投产,显示了青岛市加快布局科技型农业企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决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要树立大粮食观,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充分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充分保证农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建设国际种都核心区,在种业这一农业的“芯片”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水利系统技术改造,实现对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等多种灌溉模式的实时、精准控制,以“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田确保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发挥病虫草害监测作用,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站,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主体合作,生成全链贯通的解决方案,对靶喷药、无人除草,解决药械“跑、冒、滴、漏”问题,既减少农药用量,又增加农产品产量,从而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产量稳定、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精准测量土壤酸碱度、电导率和养分含量,把作物种植品种与适宜种植区进行匹配,把作物的成长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通过科技的指挥棒来指导种什么、怎么种。
数字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岛市拥有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58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近年来,青岛市全市333家农业龙头企业、93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奋力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城市。如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亚洲单体最大的智慧日光温室,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4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化养殖工船“国信1号”,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海上粮仓”;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字技术改良滨海盐碱地,耐盐碱海水稻平均亩产400kg以上,在东北、内蒙古和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内外地区复制推广;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智慧畜牧中心数据平台,实现对畜禽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管控。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先后落户青岛。数字化链接到农业全领域、全过程,是推动青岛市由农业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深耕的领域。
推进农业管理全面科学。数字农业通过建设农业生产精准管理系统和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系统,农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科学化决策和农田精细化管理,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清晰、全面掌握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实现“一机在手,种田不愁”。进一步打通农业全产业网络,强化区块链应用与数据赋能,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以工业互联网思维集成农业生产要素,利用多学科知识叠加,对育种栽培、土壤改良、生产管理各环节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种植有大脑、生长有智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产品质量。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集成创新,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机农艺的融合应用,使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减少农户重体力重复性劳动,使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全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实现耕、种、管、收的自动导航和24小时无人化连续作业,实现农机作业全时高效,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