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十年,创业者的乐章
2022-11-09黄伟尹为鉴
文 本刊记者 黄伟 尹为鉴
于青岛这座城而言,十年的风雨翻涌而过,这座红瓦绿树的海滨城市始终奋进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并向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昂首阔步。
十年,时间不长,过往点滴犹在眼前;可十年,时间又不短,足以翻过一代人的篇章。
于青岛这座城而言,十年的风雨翻涌而过,这座红瓦绿树的海滨城市始终奋进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并向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昂首阔步。
回顾青岛的这十年,毫无疑问是创业创新的十年。城市高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538家增长至2021年的555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5.4亿元增长至320.1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9.7%增长至60.5%,累计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5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0家,累计入选省独角兽企业8家……
如果有人问:青岛创业创新的十年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或许可以告诉他们,创业大概就是一群人谱着属于自己的曲子,百转千回,一曲过后再奏新曲。循着不同时代的风向,谱着各有特色的乐章。
属于时代的故事
这首曲子是在讲时代的故事。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小聚落”的手工作坊到大规模制造的工业帝国。创业的主旋律总是因时代而异,上一刻或许仍是传统制造业居于舞台中央,下一刻则换做成互联网产业书写传奇。创业之章,即是时代之章。
放眼这十年,新一批的创业者汇聚青岛这座城,展示着与老一辈创业家并不相同的气质(图 / 刘瑞东)
初代中国创业者的模样,是背负着200万元债务的任正非,在深圳的棚屋里孤注一掷,用凑来的2万元成立华为,自此在兵荒马乱的商战中杀出一条血路;亦是临危受命于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张瑞敏,挥起大锤砸毁76台不合格的冰箱,让海尔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成就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那一代的中国创业者,低调沉稳,负重前行。他们存在于一个万象更新却捉襟见肘的年代,时代的机遇与现实赋予了这些前辈厚重的沧桑感,创业即如一次赌上命运的旅程,背靠悬崖,前路未卜,创业便是为了生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风起云涌的全球经济大潮终是为颇具壮士意味的创业家们添上了激情澎湃、灵动多样的色彩。放眼这十年,新一批的创业者汇聚青岛这座城,却展示着与老一辈创业家并不相同的气质。这不是一群为了生存而疲于奔波的人,而是时刻享受着创业过程的弄潮儿。
青岛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传滨,在创业之前率队研发出颠覆行业的免清洗洗衣机;青岛雷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路凯林曾以“救火队长”的身份,活跃于海尔笔记本电脑业务板块的各大市场;松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寒松,早年便抓住市场红利在安防监控领域打下一片天地;军旅出身的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兰玉栋,在部队期间便已成为飞行指挥与训练、通信导航等领域的资深专家......
这些新时代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拥有颇为辉煌的履历,即便是安于守成,他们也仍可享有一个富庶安逸的未来。但“安逸”,并非这群人所求索的答案。
与上一代、上上代企业家被逼无奈,寻找出路不同,这一代的创业者往往来自内心那点冲动,那些幻想,那一刹那的灵光乍现。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条件与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所学、所想、所感付诸行动,实现梦想。
与此同时,青岛也在不断丰厚自身的创业土壤。2022年,青岛市发布了《关于实施“创在青岛”2022创业能力提升五大攻坚行动的通知》,推出18项具体措施,力争到2022年底,城市创业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年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6万人以上,引领大学生创业3000人以上。在决定着科技创新上限的基础研究维度,青岛如今拥有29所高校、30多所高校驻青研究院或机构、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底气。
而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并逐步探索出“坚持分层梯度培育和分类靶向扶持并重”的基本路径,让青岛的“专精特新”创业创新之路走得明确,走得坚定。
时代所赋予创业者的机遇,是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果,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生存上的压力,亦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向着自己的理想飞奔而行……
站在巨人肩膀上
青岛创业创新的十年,谱的还是传承的故事。
立志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一直拥有着创业的土壤。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老“五朵金花”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最初的创业基因,并让后来者有了登高望远的平台。
《2021青岛市新经济高成长企业发展报告》显示,50强中有47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的占68%,拥有发明专利的占70%,登记软件著作权的占88%。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50强企业的高新技术属性成为最显著的标签之一,其中40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准/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有5家和3家,山东省瞪羚企业共24家。
纵观榜单,50强企业集中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领域。它们在新经济领域“遍地开花”,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这些行业的创业者正是青岛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而他们的身上总有前辈的影子。这些企业的掌门人多有大企业任职经历,他们曾经任职于华为、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依托从业经历而选择细分领域进行垂直创业,自带创业丰富资源。还有的企业家更是既有大企业任职经历又进行连续创业。
更为直接的是,在这些新经济企业中,海尔、海信、软控参与投资孵化的企业不在少数。海尔生态圈集中在智能终端、智能装备、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软控生态圈聚焦主业,搭建行业的综合技术研发平台,在智能制造领域赋能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海信生态圈表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创新基因,按照“技术孵化产业”路径拓展出全新领域……
毫无疑问,新一代的青岛创业者是幸福的,他们自创业伊始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再兼之更为科学的现代管理知识,踏准时代脉搏的产业方向,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让这一个十年的创业创新更显奔放。
创新的压力
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责任。
时代的年轮与传承的积淀落在这一代创业者身上时,他们需要扛起他们的大旗。
与海尔引进德国技术不同,甚至与百度借鉴谷歌,当当学习亚马逊也不同,这一代企业家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这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积累40年的成果,同时这也是百年未见之大局的时代,中国的创业者从原来的引进、模仿甚至抄袭,已经被推到了发展的前沿。
这个大旗就是创新,从借鉴到创造,甚至是无中生有,这一代企业家背负的创新压力更加沉重。也像每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趋势那样,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作为创业者们的创业切入点。
“我们总是在寻找变化,并对此作出反应,并将其视为机遇并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在业态上,在物种上进行探索尝试,但最为困难则是传统市场文化或者市场规则与新技术新业态推广的冲突,这是另一种创新的压力。”一位新生代创业者诉说自己的压力。
而这种冲突在青岛这一批新创业者身上表现更为突出。松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笔业务落地于北京,就其目前在全国开展的业务量来看,青岛市场仅仅处在试点阶段;青岛鸿裕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呈现相似的状态,其新兴业务几乎不在本地,青岛市场于它们来说占比不高。而青岛派丽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这种特质更为明显,其核心业务甚至完全脱离了青岛,公司在本地,市场却在外地。
说得直白些就是,这些企业的探索和市场尝试在当地推广总遇到阻力。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们是利用新技术改造老企业运行模式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常的阻力。“‘你的系统能保证稳定吗?’‘出了问题谁负责?’我们当时感觉他们一点接受新技术的心思都没有,因循守旧。”这位企业家说。
但纵观这一批人,自由、热情、不畏传统。对于所追求的这一份事业,他们可以抛却情感、地缘上的束缚,而后锋芒毕露,逐鹿中原。老一辈人在厚重与沉稳中历尽沧桑,新一代人则在变革和热情里展翅翱翔,其实这种压力更是他们前行的动力。
这是属于青岛新时代创业者的模样,也许会在未来改变这一方水土。这首创业狂想曲是这些人心之所向,骄傲又自信。就像他们其中一位对我们说的那样:“走上创业这条路,我们便从井中爬了出来,我们不仅看到了天空,更想要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