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收获希望
2022-11-09马文良
马文良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好画团圆明月夜,中秋天色变春光。”在这个色彩斑斓的季节,全国各地处处秋色醉人,中关村也迎来了收获的时节。这片曾被誉为“中国硅谷”的热土,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百舸争流中,大量科技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2.0”、国内算力最强的寒武纪思元人工智能芯片等成果涌现,量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已组织开展6G未来技术路线和潜在技术攻关,启动6G太赫兹低噪放混频芯片、太赫兹功放芯片等相关研究。同时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标杆,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平均达到80%,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26%,福田康明斯、三一智造获评世界“灯塔工厂”。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数据显示,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稳居全国首位。2021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2070亿元,是2016年的2.3倍。2015年,北京每天增加科技企业数量为110家,到202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70家。202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8.44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6,是2008年示范区批复前的8.3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46万家,是2008年的1.33倍;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万件,主导创制标准累计超过1.5万项,国际标准605项。
中关村在创新变革中奋勇向前,紧紧围绕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科研攻关需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进一步释放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推出“揭榜挂帅”、报备即批准、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创业,一批企业通过高新认证,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印发《关于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大企业金融服务力度……中关村不断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交出了一份生机勃勃的答卷。
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的中关村民营企业也取得耀眼成绩。2022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是实力逐年增强,五年间,百强入围指数共计提升18.99亿元,整体营收规模增长约2倍;二是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今年民营企业百强资产总额为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09%,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净资产总额同比增长5.81%,缴税总额较2020年增加48.67亿元,同比增长4.46%;三是“高精尖”格局得到不断巩固,将近四成企业属于十大“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占百强企业“半壁江山”,近八成企业关键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
科技与创新创业、科技与音乐、科技与运动、科技与人文进行更广泛的融合,让远见卓识进行更大范围传播。9月6日,持续20多天的中关村软件园“科技向北”系列活动在云端正式启动。科技+文化双核驱动,十余项活动相继接力,将科技以多样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引领创新者的生活方式,点燃北京科技圈。
9月15日,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幕。本届活动周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会场设在安徽省合肥市,全面系统展示了全国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和取得的最新成果。北京“创新名片”闪耀全国双创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云逛展”,在围绕新业态拓展就业空间、新技术助力自立自强、新生态激发主体活力、新动能提升发展韧性等四个方面设置了线上展览,一览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和显著成效。总计170个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在云上展厅进行线上宣传展示。北京市坚持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五子”之首,立足科技和人才优势,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起奔腾向前的力量。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迎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国张开双臂与世界相拥,中关村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一路高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播种梦想,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