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2022-11-09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王吉敏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业绩考核教学质量考核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王吉敏

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日常的教学活动及质量,同时也牵动着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教师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科学评价和专业发展的正确引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措施。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大调研、破难见实效”活动,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调研,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深刻的反思。

1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情况

2013年,我院结合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试行)》,形成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管理部门考核与学生评教相结合、优质与优酬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主要围绕教学纪律、教学环节、教学效果3个方面进行,突出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听课评课、教学实施资料、学生成绩合格率、学生评教等内容列入考核范围,对教学管理人员及辅助人员实行了分类考核,注重职业道德和工作质量。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并进行比例控制,考核结论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其中A级比例不得超过20%,C级、D级比例不得少于20%,各系部按以上比例确定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级,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确定为D级。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是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等级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也作为学校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评优、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2 实施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现有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

(1)充分认识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3)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是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依据,对教师权益的维护和业绩的认可,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重要体现。

(4)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并加以落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未能很好地反映教师教学工作实绩

(1)在考核内容及指标上,虽然涵盖教学纪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3方面内容,但推动学校发展、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环节(如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公开课等内容)并未涉及,而且评价指标大多采用显性的结果性指标内容来评价,过程性指标内容相对较少。

(2)在考核对象上,现有办法中将从事全日制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进行了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不一致,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欠缺。

(3)在考核方式及结果运用上,考核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现象,目前基本上是由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及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没有注重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师自评、互评环节也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同时,受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及职称评聘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尚未得到很好的运用。

3.2 缺乏有效的组织实施,部分评价内容未落到实处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还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考核机构有形无实,实施者与监控者界线不清;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力度不足;系部每周自行组织的2次教学巡查效果不明显,未能如实反映实际问题;推门听课活动还尚未落实到位;听课评课活动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实施等。

3.3 未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院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是由教务科研处及各系部对教师进行每学期1次的工作质量检查和评价工作,一般采取期中及期末教学检查、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成绩合格率、学生评议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监督、控制,检查结果反馈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馈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4 优化建议及措施

4.1 进一步修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

在修订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中对考核机构及工作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并将全院所有全日制班级的上课教师都纳入考核范围,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在考核评价指标上,突出科学性、全面性,应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除了规定教学任务之外,还应加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具体的、细化的规定和要求,并且更具可操作性。如在评价指标上采用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常规教学工作采用“扣分制”;创新教学工作采用“加分制”。考核注重过程记录和即时反馈,以沟通、交流为考核的主要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最终目的。

4.2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为教学诊断提供平台及数据支撑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让数据、信息在线上“跑”起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将结果性指标转化为过程化的管理及评价,从学校层面、系部层面都能通过平台实时监测教学状态,将考核从单一线下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具便捷性、多样性,让考核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收集各类数据,形成信息周报、信息月报反馈至各位教师,使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完善自我,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学诊改。

4.3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考核实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成立院、系、室等3个层面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在学校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规范各类指标及评价制度,加强教学监督,注重延伸反馈,如根据评价反馈信息及学校现状,对教师进行各类富有成效的培训与指导等。在系部及教研室层面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落实,将各项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如在课时安排上,要为合作教师提供相互听课的机会与空间,要为教师集体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等。同时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应用到职称评聘、专业带头人推荐等各类评优推先上,起到良好的肯定、激励作用,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好效果,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5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修订后所呈现的特点

5.1 评价指标内容更全面,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升

原有文件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纪律、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等3个方面,涵盖听课评价、教学实施资料、学生评教、学生成绩合格率等10个二级指标,涉及内容围绕教学相关的结果性指标较多。修订后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对原有评价指标进行了重新梳理,评价项目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业绩、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等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内容广泛全面,有涉及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内容;有涉及教学备课活动、教学事故认定、示范(公开)课等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容;有涉及教学工作量、科研积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容。

5.2 评价项目及细则更客观,有助于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绩

修订后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对各级指标的评价项目和评分细则进行了明确划分,对于教案编写、听课评价、学生评教、学生成绩合格率等结果性指标采用考核档次赋分,即按各成绩排名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0分);教学事故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进行细化扣分;教学工作量采用完成基本工作量以外的给予加分奖励;竞赛获奖、参与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等内容直接采用加分奖励,未参与不得分。修订后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操作更方便、评价更客观,同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绩。

5.3 考核对象更明确、评价指标略有区分,有助于优化教师的分类评价

修订后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适用于全院从事全日制班级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包括兼课教师(含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及外部门兼课人员),但因兼课教师与专职教师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对教学工作量、竞赛获奖、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几个指标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但90%以上的评价内容与专职教师保持一致。专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级由各系部按修订后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相关要求进行评定,兼课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得分由各系部评价,等级由教务科研处汇总后按相关要求进行评定,专职教师、兼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结果采用分类汇总。

5.4 考核结果运用更具实际价值,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是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指标中的重要内容。结合组织人事处意见,确定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并记入本人业务档案,并作为教师评优推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并切实地落实到位。

6 结语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抓好分阶段分步骤的组织落实,才能得以不断的完善。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价这一重要杠杆,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教学改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业绩考核教学质量考核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内部考核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水电企业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关系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工厂财务管理考核方法探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