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探究
2022-11-09张芳芳钱仕盈
文| 张芳芳 钱仕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专门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了一场思政课现场教学。习近平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座,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
2021年6月,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说: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你们提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在来华留学生中进行中国国情教育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友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帮助来华留学生读懂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来华留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重要路径,是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抓手,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把“三全育人”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全过程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高层次的对外交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国国情教育涵盖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国情、文化等基本知识,以及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等。同时,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涉及到高等院校后勤、社区、专业培养学院、来华留学生管理等各部门。因此,仅仅依靠教学来完成该项工作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需要统一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实现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因此,协调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科研、后勤、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实现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国情教育,通过在中国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感知、感想,进而增加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层次的理解,读懂今天的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进而把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
二、多渠道多战线开展中国国情教育
当前国内针对中国学生的教育呈现多渠道、多战线的特点。国内高校的思政工作因其渠道多、战线广,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培育效果。相比之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存在研究年限短、实践经验少等短板。但是,作为教育对象,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又在年龄、兴趣、专业等方面有共通点。因此,中国学生教育工作的优秀案例和经验能够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
国际传播经验表明,外国的受众容易接受来自民间的、具体的、渐进的交流,排斥自上而下的、抽象的、突兀的宣传。在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思想意识等方面,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差异较大,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中国国情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座等自上而下的形式,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国情教育多渠道、多战线教育模式的形成,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形象性和针对性。把中国国情教育内容以网络平台、校园活动、校外实践等形式呈现,实现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润物无声式的培育。通过组织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当代中国的理解。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2021年暑假组织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赴临沧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来华留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华留学生体验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中国乡村巨变,见证了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成果,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来华留学生能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中国。
三、加强来华留学生师资建设
来华留学生的师资短缺不仅涉及到语言培训类师资,还包括专业教学师资、管理师资等。中国国情教育涉及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加强高校内部来华留学生师资建设,是实现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举办来华留学生师资专项培训班,可以以专题或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应涉及到来华留学相关政策和法规、国际学生管理综合技能、国情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处理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举办外语及跨文化适应研修班,提升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能力,提高来华留学生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把整体师资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以此来保障中国国情教育的质量。
此外,高等院校应当为内部承担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激励和保护措施。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限制和个人特点,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讲座以及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需要相关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各高校适当采取倾斜政策,以激励从事来华留学生管理及教学的教师,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
四、坚持来华留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也是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华留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对其教育培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他们客观了解认识中国、认同中国,才能接受中国的教育,进而更好地完成在中国的学业。同时,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更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的“同”与“不同”,对于不同的事物和社会发展体制,也能给出客观的评价。因此,促进来华留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也增强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
五、结语
从数量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提质增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华留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国籍不同,拥有独特的教育背景、思想背景、成长环境,怀着不同的学习动机来华学习,因此在对他们进行中国国情教育时不能只采取传统的课程教学,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来华留学生群体年龄大多处于18岁以上,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重新构建的黄金阶段。该群体能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改变其原有因外媒不客观报道而产生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形象的偏见,促使其能够正确地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客观公正地在国际社会塑造中国形象。
因此,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革新教育技术,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以知识传授为途径,以文化交流、实践调查、文化体验为媒介,通过系统地中国国情教育,改变其原有对中国的不客观印象,引导其从思想上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国与中国的发展,通过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客观地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其为中国人民作出的贡献,从而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力量。
新中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已发展70余年,但由于群体特殊和国际环境变化,对这一群体的教育过程及研究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今后的来华留学生工作中,要加强对其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相关教学及管理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效果,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