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博朋克电影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以 《失控玩家》为例

2022-11-09马博颖

现代电影技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赛博朋克科幻电影

马博颖

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赛博朋克文化与电影概述

1.1 赛博朋克文化的兴起

“赛博朋克”一词在现代并不陌生,如今赛博朋克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符号。赛博朋克是一个音译词汇,它是Cyberpunk,即Cybernetic和Punk的缩写。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 《控制论:动物与机器的控制与交流》中提出了Cybernetic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人类神经和机器系统中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这一概念也常被称为 “神经机械学”,甚至有学者将Cybernetic和organism(有机体)相结合,形成了“机械有机人”,即 “义体人”,它后来常常出现在科幻电影当中,也被称为 “赛博格”(Cyborg)。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亚文化的兴起,使一些青年们用充满了反叛精神的音乐、服饰、行动风格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于是脱胎于摇滚音乐的朋克音乐由此诞生,它天生就带着解放自由和反叛主流的精神特质。这样一种风格与赛博格相结合,就形成了如今广为流传的 “赛博朋克”。

当然,赛博朋克如今并不仅仅指代某一物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科技感和虚拟现实、亚元素的风格元素。20世纪的科幻小说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被改编成了电影 《银翼杀手》,同时也开创了赛博朋克的视觉先河,《神经漫游者》在书中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引发了科幻风格新浪潮,此后这股浪潮便日渐汹涌地冲击着主流文化。

1.2 赛博朋克电影的特征

赛博朋克电影是以嬉皮士亚文化为表现内核的科幻电影,它将嬉皮士的形象与科幻的奇观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人们对于科技的焦虑。此类电影有其独特的特征。

首先,科技感十足。赛博朋克电影缘起于科幻文学,它主要因为与人工智能、赛博空间、黑客、虚拟现实、巨型企业、超级都市、计算机恐怖主义等元素相联系而被识别。赛博朋克风格作为一种超具未来感和数字化智能的风格,在影片中通常构造的是挣扎在低端生活中的人们在另类世界追求精神满足的巨大反差,这样的影片不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内容上都充满了机械感和科技感。其次,反乌托邦世界及悲观主义色彩。在电影中,主人公违背赛博世界的秩序,参与反抗和斗争的剧情屡见不鲜。虽然身着赛博风格的铜头铁臂,但却追求向往的“自由”,体现了一定的反叛精神。“义体人”的创造满足了电影中一些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产物最终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隐患,体现了一定的悲观色彩。

2 电影科技与艺术的互动

2.1 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电影既是一项技术活动也是一项综合的现代艺术,它既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和视听符号再现场景,又可以通过技术表达内在的含义,抒发情感。从麦茨的 《想象的能指》中我们了解到,影像中呈现了一个物体,被摄的物体可以称为 “能指”,而该物体所呈现给受众的概念则是 “所指”,这个物体的概念在此并未形诸于文字或是其他艺术符号,而是直接用该物品的形象呈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最初的拍摄物体作为 “能指”的艺术符号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想象中的并不存在的物体呈现出来,形成另一种电影艺术。而电影本身就是由虚幻的光和影所组成,它作用于人的心理却可以产生真实的心理活动。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影是一项通过镜像的画面呈现与观众自身想象相结合的一项活动,在黑暗的电影院中,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当下影片所呈现的场景,与影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科学技术为电影创造了无限可能,在数字技术时代,由于 “媒介材料的虚拟度越高,其所支撑的艺术活动就越自由”。电影利用光影,可以呈现现实生活中并未发生的事实的影像,这类影像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载体,将现实中无法呈现的画面进行构造和创作,从而给艺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电影 《黑客帝国》中,一个大型的母体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而通过电影将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行了呈现,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表达。1989年的经典老电影 《回到未来2》中,主人公佩戴智能眼镜接听电话,如今已不是一件难事。《2001漫游太空》中的语音识别、人机对弈、智能对话、人脸识别等功能,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实现,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电影艺术的发展。

2.2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2.2.1 科技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视觉质量提升。科幻电影诞生于无声电影时代的早期,有 “戏剧电影之父”之称的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一部黑白无声短片 《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被普遍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这部影片只有14分钟,讲述的是一群天文学家在月球探险的故事。那时的技术手段仅仅能够表达好画面基础,但也是科幻电影的开篇之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制作精良、画面冲击力强的科幻电影在银幕中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世界电影的中期发展阶段,电影史上的 “三次运动”使电影的内在艺术性充分展现,他们张扬了电影的诗性,展示了电影的现实性和心理性,使电影的艺术性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而20世纪后期,好莱坞电影的问世再次证明了科技手段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它们拥有巨大的商业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宏大的拍摄场面。如今的电影在技术品质和视听体验上有了很大的飞跃,3D、IMAX电影的普及也将电影逐渐生活化。

内容丰富多元。将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 (Hard science fiction)与软科幻 (Soft science fiction)是国内科幻领域普遍认可且常用的分类方式。这一方式最早是用于对科幻小说进行分类,之后也被广泛运用到科幻剧、科幻电影的分类中。早期的科幻电影利用肢体语言等方式去表达和展现 “特异功能”,比如在电影 《异能》中,演员嗅一嗅的动作等于追踪、对望控制思想、张口爆破玻璃、画画预知未来等手法展现,其内核是想表达科技高度发展后作为主体的人的转变以及在拥有特异功能后的世界中人性的思考。再如国产电影 《疯狂外星人》中,表面是借用外星人入侵地球这一事件引发故事,其内核是在上演一部黑色幽默喜剧。再比如有为了追寻一个真相的 《太空漫游》,有试图改变过去追寻更美好未来的 《时空旅恋人》,也有将生命化为一个刻度思考生命本身意义的 《时间规划局》,不论是影片特效或者思想内涵都具有很大的创新,引发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此类软科幻电影对于制作水平要求不高,但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表达。而硬科幻电影,如 《流浪地球》曾被认为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大量的物理学名词以及符合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世界观足以支撑整体的硬科幻世界,是基于物理学定律展开想象,符合硬科幻电影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软科幻电影还是硬科幻电影,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不同的创新形式继往开来,展现在银幕之上。

形式不断创新。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电影在画面和特效等方面逐步增强,与此同时,科幻电影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裂变,不同分支、不同风格的科幻电影层出不穷。上世纪80、90年代科幻电影还致力于画面特效的丰富性,如 《星球大战》系列的光影特效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进入21世纪后,科幻电影也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进步,《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逼真地再现了恐龙进入现代世界的效果,《星际穿越》丰富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头号玩家》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游戏世界,技术使电影的形式不再拘泥于一方园地,网络剧等互联网影片如今踏出了与观众交互的一大步,交互类影片在近年也踏入了 “试营业”,如网剧 《黑镜》加入了与观众互动的按钮,剧情可以由观众自行选择。早期的科幻题材文学也踏入了新的征程,如刘慈欣的 《流浪地球》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在了银幕上,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对人性的考验。ACG文化的出现带给电影更多的可能,ACG是动画 (Anime)、漫画 (Comics)与游戏 (Gam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无论是动漫电影的出现或由电影衍生出的类型游戏都受到了部分受众的欢迎,而游戏衍生的电影也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如 《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系列、《魔兽》系列利用IP效应收获了一批上座率和收视率,科技的发展使电影的形式更加异彩纷呈。

2.2.2 滥用科技手段产生的弊端

技术与艺术的不平衡。电影特效的多元化使用和以技术为主导下的叙事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深了科幻电影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需要人类进行思考和实践去创造。在电影发展中,不乏出现一些过分依赖技术使艺术性无法体现的行为,某些电影对名著经典进行魔改,增添了特效等手段却不能完整地叙事,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只追求利益却忘却了艺术的本质。在影片中可以塑造虚拟人物,但过分使用会丢失了人类本身的真情实感。过分地追求艺术商品化、技术至上会造成电影的创作价值被消解,从而导致无法更好地发挥其艺术特性。电影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其发展必然首先受制于资本。同时,电影又是一种商业,其发展同样也受限于市场。电影的功能除了审美、教育功能外,同时还具备传播功能,在观看任意一部电影时,能够了解它的底层逻辑和它想要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是最终目的,视觉的审美终是表象,仅仅利用热度增加商业利益并不可取。

3 《失控玩家》中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3.1 “人工智能”下的游戏属性

《失控玩家》于2021年上映,讲述一个游戏中的NPC有了自我意识,发现自己生存在一个开放类游戏的世界,于是想成为英雄,改写自己的故事,在游戏中 “人工智能”成长了起来。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的米莉和键盘因为游戏机密被盗用不得不想尽办法讨回自己的东西,意外发现自己设计的“人工智能”在游戏中起了效果。在影片中,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创造了 “自由城”一个开放类的游戏,和现实世界一样,玩家通过电脑操控自己的游戏角色,在 “自由城”中,有鞋子上带按钮的 “起跳鞋”,有安装在玩家身上的 “机械炮”,有漂亮的跑车以及飞速摩托等赛博视觉元素,但最 “赛博”的是影片中的游戏主人公盖的 “人工智能”。

在当今世界,人工智能 (AI)虽然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但做到 “自由城”中这样一个有情感、自尊、自驱力,甚至为了女主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的 “人工智能”在现实中还没有实现,影片套用游戏这个大框架侧面描绘了一种理想状态的AI系统。试想如果AI有了这样的 “生命”体征,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尊、情感,那么他们是否会有自己独立的 “意识”,进化的 “数字生命”再次引发了人类的思考。这样的 “生命游戏”在上个世纪就引起了科学家和计算机学者的重视,他们研究和实践后发现了计算机程序也会 “自我进化”,这样的模式不论在真实世界的游戏中或者 《失控玩家》影片中均有体现,利用电影艺术的形式侧面反映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3.2 虚构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著作 《三体》中描述:“在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影片 《失控玩家》中,主人公盖生存在一个游戏世界中,偶然见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 “女神”,他为了找到 “女神”逐步有了自己的意识,发现自己的生活全部都是重复的,经过了寻找女神计划,发现了自己身处的世界只是一个游戏世界,是被其他人所创造的世界,而自己不过是这个游戏世界中的一个路人角色,为现实生活的玩家作背景的角色。他感到了惊异和一丝沮丧,并带动其他和他一样的NPC角色一起 “觉醒”。而在现实中,盖寻找的 “女神”却是游戏的真正开发者,游戏被他人盗取利用赚了很多钱,而自己的成果被人隐藏在了游戏的 “倒影”中,为了寻找机密文件,意外发现自己开发的 “人工智能”效果起了作用,并与自己的游戏角色相爱了。一边是虚拟,一边是现实,戏剧性的效果和虚拟与现实的碰撞十分出彩。观众虽然没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或体验到影片中所涉及到的与技术水平相当的科学技术,但是却或多或少地对这些技术的雏形有了更为实际的观感与体验。这样的赛博世界中,盖的觉醒和争取自己的世界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些思考。

3.3 当代科技融合戏剧色彩

在 《失控玩家》中,充满赛博科技感的元素带给人们视觉冲击,但却没有以往赛博影片经常描绘的 “AI造反”“超能力破坏人类”的剧情,盖觉醒后没有野心要争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人们也没有消灭AI的恐惧,反之,游戏的开发商却是一个坏人,在他利益至上的世界中,不惜毁掉一切也不允许创新事物的出现,为了金钱想要毁灭一切。但在影片结尾,盖告知女主人公自己是与她一起开发游戏的朋友键盘设定的,他的程序就是一封 “情书”,在现实意义上为键盘表白,反映了一定的悲观主义色彩。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意识、尊严、甚至被写下了 “情感”程序,但仍然只是 “人工智能”,生活在 “自由城”的世界中永远不会老去,看似追到了自由实则却仍然没有真正的自由。这个NPC原本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 “工具人”的命运,最终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 “人工智能”,自己所拥有的情感不过是被写下的程序,作为创造这个 “世界”的人类,我们应当反思对于虚拟世界里的 “人类”情感的归宿,戏剧融合方式作为一种看点,更需要体现其中内在情感的表达。

3.4 IP效应引发艺术思考

不同于 《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等传统科幻影片,《失控玩家》融入了喜剧、爱情等元素,将戏剧色彩利用科技手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主人公盖被网络管理员追杀之时,并没有传统科幻片中刀光剑影的打斗场面,而是在追杀过程中结合了知名游戏 《侠盗猎车手》的场景转换,其中追杀者询问主人公的 “皮肤”之时,并不是在说盖的人物肌肤,而是结合了当代游戏玩家的游戏外形,符合现代网络语言。除此之外,影片最后的 “彩蛋”还进行了超级英雄的 “梦幻联动”,绿巨人、美国队长、星球大战等IP元素的融入,使影片的赛博元素更加凸显,而这些IP都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利用受众所熟知的IP元素与影片相结合,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在今天,也许非英雄人物也可以采取 “英雄行动”,亦或是在赛博世界中,或许早已没有好坏之分。在数字化的今天,人类面对数字技术的看法不再是一味地担忧未来,这样的艺术形式侧面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类与科技的相处方式转变,利用虚拟人物、英雄人物的情感调度,展现当代戏剧风格。

4 结语

赛博朋克风格带给电影更多形式,它的内在含义也值得我们深思。科技带给人类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运用的 “度”,如果以学习技术的心态去学习艺术,那么很难发现艺术的本质。而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正确利用技术,才能真正地发掘艺术。利用技术手段追求更深刻的文化价值,才是电影科技能够带给人类的最终意义。

猜你喜欢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
朋克态度
OnePlus 8T赛博朋克2077限定版
《我的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
意聊
PUNK SCIENCE
科幻电影五问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美国陆军发布《战场手册3—38:赛博电磁作战》
朋克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