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高校师德问题的根源探究

2022-11-09王浪

大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王浪

(1.University of Baguio,菲律宾科迪勒拉行政区 006374;2.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也启示人们,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要明确目标、完善标准、锚定方向,从影响高校师德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因素出发,分析师德建设具体矛盾,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调整。

一、坚守师德是高校教师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一)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论述,着眼于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一个判断,凸显了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价值,阐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创新方向与路径。

新时期对高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需要教师从师德师风上做出相应的改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校教师素质涵盖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技能素质、道德品格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诸多方面。师德思想道德素质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决定着职业发展路向,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师德建设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世界各国在体制、机制、社会发展制度等方面的斗争和冲突日益加剧,对高校教师在培育学生思想品质方面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这既是对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师德建设的根本目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诸多影响,在灵魂塑造、生命引领、人格培育等方面都对学生起到极强示范和引领作用。师德建设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着的、变化着的、逐步优化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在师德相关的制度建设、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氛围营造方面的过程与程度以及建设保障的水平上。因此,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体现对学生负责、对民族负责的职业特性。

(三)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政策的内在要求

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就是要加强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基本标准。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高校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高校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即教师要做学生品格锤炼的引路人、知识传递的引路人、思维创新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做到“四个统一”,即要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将言传和身教统一起来,把潜心问学和关注社会全面统一,将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起来,常怀大我报国之心,常思教书育人之策略。

二、当代中国高校师德问题的根源

(一)高校行政体制与评价机制变革影响

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改革同步,高等院校在机构编制上长期隶属事业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进程加速,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西方高校教育评价模式引入基础上,高校“非升即走”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成为必然,导致高校间竞争、地区间竞争、教师间竞争呈现“内卷”态势。现有教育格局下教师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学术成果竞争与科研成果增量部分越来越难。在此基础上,尽管各高校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控制人才外流趋势,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到本校工作,但对高校教师师德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要求存在弱化倾向。而对于在编在职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学术成果考核“非升即走”的评价标准,如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纷纷改变过去的职业规划,转为注重基础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强化学业奖励加持,存在“重师能、轻师德”现象。尽管我国多数高校已有一些师德建设规划,但各自为政,缺乏必要交流,产生了师德建设方式相左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大

师德塑型要应对并解决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价值越来越多元,甚至对体制和制度认识可能都无法一致。师德问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活动问题点,个人、社会和国家交织在一起。它并不仅仅是研究单个教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上升到高校教师整体要解决的问题。师德问题涉及教师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所以,维护师风师德本质,归根到底,就是如何正视教师利益分配。这个问题突出反映在利益分配可能是失衡状态,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利益分配失衡。解决师德问题,也涉及对教师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由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威性分配。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成果发表,高校教师的利益实际上不带任何褒义或贬义。师德建设出发点是要承认这个利益存在,承认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的存在,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它,重新调整和分配利益。首先,利益核心要素就是公正,围绕利益,从利益出发,最后又回归到一个好的社会状态,最终使利益分配得较为均衡,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教师群体之间的共同诉求。总之,师风师德对社会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益格局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相应的师风师德要调整这个利益分配,需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阶段和时期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动态变化。

(三)部分教师育人初心和责任心缺失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违反基本教学规范或者不履行教师职业责任、道德责任行为,对于本职工作没有尽心尽力,存在着失职失责的问题,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和责任心缺失。尽管有的问题较隐蔽,不易被人察觉,也不会造成过多社会影响。然而,这样问题渗透到教学科研、学生交往、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危害也不可谓不大。具体表现在,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对所从事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学生,在教学上投入时间严重不足;有的教师只关心自身的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荣誉得失,对学生成长漠不关心,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有的教师对业务研究不够专业用心,难以胜任帮助学生成才的任务;有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改革目标,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新媒体加持下,师德提升从以前传统观念灌输到现在与多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由于技术问题局限性,相关智能化设施损坏,缺乏专门技术设施,造成高校教师自身松懈,缺乏创新实践,高校师德能力停滞不前。

(四)高校师德建设政策落实不够

当前,高校教师各利益主体交流互动越来越多,教师在个人发展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可能衍生出一系列师德问题,需要高校制定可执行的师风师德建设措施加以解决。高校主管部门制定师德相关政策时,要加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明确群体、后续效果、退出机制等是否健全,搞清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弄明白出现纷争的根源、表现是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分情况处理,参考国内外其他地方相关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有的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前期调研不充分、深入研究不到位、对策措施不可行,导致高校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够有力、彻底。

三、当代中国高校师德问题应对策略

(一)强化理论思维支撑,创新师德教育内容

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不断完善师德教育内容。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要求高校教师坚定政治理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把好人生“总开关”,提高担当意识和责任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复杂环境考验。守公德就是要求高校教师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善于创新。严私德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和行为操守,加强自律、强化约束,于细微处见品德,切实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发表、人才计划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严格自律,自觉维护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说到底,培养时代新人就是立德树人。

2.坚持发展性原则

作为由来已久的形成性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基本思想就是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评价教师已有师德水平,更重视其未来发展潜力,提升参与对象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概括地说,这种评价立足目标、重视过程、强调反馈。教师师德的发展性原则能在某些方面增加对师德建设认识,要求评价不能总是在成绩领域、学校范围、教学层次上,要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3.完善师德教育内容

在内容创新上,要以红色理念为重心。高校可结合建党100 周年等契机,真正讲好红色故事。每周进行故事宣讲,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故事内容。也可以引导教师准备红色故事,利用课间等碎片化时间集中展示。红色故事主题选择可侧重面向党历史进程中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通过榜样力量催促学生更好地前行。教师应当借助数字技术多媒体教学推送红色电影作品、正能量动画作品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内容,通过多样化视听感受使学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中国史熏陶,自觉养成深入理解革命传统,自觉践行爱国情怀的习惯。教研部门在电影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既符合主旋律、彰显正能量,也要照顾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经典作品。教师在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积极融入国史教育内容,寻找二者间的契合点,通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影视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党的百年征程,树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撰写观后感,表达心得体会,深化电影作品认知,体会艺术背后的现实针对性。

(二)强化教师职业责任,确保师德规范有效转化

在教学形式上,高校既可采取集体学习模式,利用思想政治课等课程设置,集中阅读相关书目,分组交流讨论学习心得,认真撰写体会文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也可设置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交流学习心得,提高书籍阅读效果。积极参与到立德树人知识学习宣传教育进程中去,自觉提高认识水平。借助短小精悍的脚本内容,展示立德树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深入基层参与活动,可引导高校教师深入敬老院中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奉献爱心,也可引导教师深入到老红军、老革命、老干部家中走访慰问。还可通过引导教师参与义演、义卖等方式,募集资金为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可依托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历史脉络,学习安全法制相关内容,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立德树人知识、法制教育、传统文化认知,指导学生树立红色理念,掌握红色知识。

(三)完善线上线下模式,探索学生关爱路径

高校按照师德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明确高校各部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便于班主任、辅导员对于防控常态下的心理危机进行科学研判、准确处理。一方面,在线上,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公众号,班主任、辅导员新浪微博,班级微信群、微视频、钉钉群等新媒体的媒介效力,进行公共卫生知识、心理防护建设、情绪疏导调整等方法的宣讲,介绍当前国内外尤其是本地区疫情防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时答复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或心理困惑,解决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困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平和冷静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自觉提升公共卫生和自我防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线下,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焦虑、困惑甚至恐惧心理,针对学生情绪波动大、存在焦虑恐慌等问题,针对过度的灾难化情绪,消极悲观情绪,针对畏难逃避倾向,甚至出现的头痛、胃疼等健康状况,班主任、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指导员应及时沟通,组成辅导小组,积极跟进一对一精准疏导,普及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班主任、辅导员可根据学生情况,在班级中选拔朋辈威信较高、抗挫折和压力能力较好的学生。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员沟通对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干预措施、反馈表现进行如实登记,及时调整引导干预的方向和措施,对于干预后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积极转介专业机构。

四、结语

师德建设地位突出意义重大。它既为教师队伍作风建设提供了方向,也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养成奠定了基础。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要明确目标、完善标准、锚定方向,研究影响高校师德建设多方面因素,分析师德建设具体矛盾,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调整。教师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架构,也要围绕立德树人实践进行学术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高校要创新师德教育内容,丰富师德教育形式,探索“为学生做实事”的关爱路径。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