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植根乡土—壮族蚂拐节文创设计与活态传承

2022-11-08袁芳

设计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创设计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袁芳

关键词:蚂拐节文化 乡村振兴 文创设计 民俗文化 活态传承

一、壮族文化中蚂拐节的现状分析

蚂拐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的红水河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壮族把青蛙称为“蚂”而得名。然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历经岁月的洗涤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是人类早期的古老习俗最容易被工业文明发展、社会历史演变所埋没。蚂拐节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管理与监察机构,导致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存在散乱性、无目的性传播的现象。第二,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落后、文化宣传不到位、没有把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到实处,导致蚂拐节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播。第三,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再加上汉族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淡忘或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多维度的视角去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势在必行,如表1。

二、乡村文创语境下蚂拐节文创的活态化设计

乡村是中国的根之所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将设计植根乡土,深入乡村进行设计实践已逐渐成为乡村设计的一种趋势[1]。壮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例如铜鼓、山歌、壮戏、花山岩画等。这些多元的壮族文化可以展现壮族人民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把这多彩的民间文化融入设计作品中,可以让大众欣赏到不一样的壮民文化。而作为众多民俗活动之一的蚂拐节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以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融入壮族文化元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壮族文化的宣传,在设计作品中添加壮族文化内涵,让壮族元素在设计作品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本次专业课程中带领学生从壮族文化出发,运用“项目制教学的方法”以“蚂拐节”为切入点,分别以蚂拐为主体、文创为载体进行主题设计。同时,在蚂拐元素的基础上融合铜鼓、壮锦以及花山岩画等壮族元素进行设计与创作,如图1。

(一)蚂拐节元素的符号性与在地性表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下,设计植根乡土是中国当下设计发展的又一趋势,必须让学生深入乡村进行设计实践,才可以创作出极具在地性、本土性的优秀设计作品。在 2020 年秋季学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在基础课程中导入在地性民俗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以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蚂拐节作为课程设计项目进行项目制教学。该课程历时4周共80课时,课程设计主要分为“基础元素再造”和“文创产品设计”。

在当下这个开放而融合的时代,“视觉化”“符号化”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已必不可少,快节奏的生活让文字信息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而是更加侧重于符号化的图片式输入与记忆。[2]从视觉传达的语言上分析蚂拐节的在地性元素,已不仅限于单一角度的介入研究,而是要从多元化、多样性的角度切入,进行当代场域下的基础元素重构、再造,从而进行文创衍生品的研发、设计。正如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所说 ,设计“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3]。 文章用“蚂拐”这一概念来深入认知与图案再造,蚂拐为整个节日的视觉中心,也是最具高度概括和直观的表达元素。早在远古时期,“蚂拐”在广西红水河畔就拥有强大的图腾崇拜的能力。本课程以蚂拐节为主题进行项目实践,这不仅让年轻人重拾了在地性民族元素,还让其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新认知、解构、再造。依据蚂拐节中的图案元素,文章将其图案再造与构建方法进行如下分类:(1)以青蛙为代表的动物类;(2)以铜鼓为代表的器物类;(3)以壮锦为代表的图形类。由于节日中图案元素、民族特色众多,因而在研发设计上有丰富的素材与资源供其使用。例如:青蛙形象、祭祀蚂拐的仪式、蚂拐舞活动中的铜鼓、面具、麦穗、壮锦等可以任意组合、重构,将蚂拐文化进行多元路径的构建,沿着这样的思考方式与构建方法,生成源源不断的新图案的路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这不失为一种新的传统图案的现代化演绎与再造方法。作品《国潮蚂拐》海报设计,画面整体运用插画的方式进行表现。为方便受众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选择上,保留物体固有特征的颜色,不做太多的色彩变化,以符合当地民族原生态的淳朴形象,所以用蚂拐自身的绿色和麦穗的黄色进行搭配,给人生机勃勃和丰收富足的喜悦感受。同时,融合代表喜庆吉祥的红棕色作为底色,三种颜色的搭配营造出蚂拐节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在节日庆祝的活动中,在地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人们会模仿当地青蛙的动作以舞蹈的形式庆祝,将花山岩画中的图案画在身上进行符号化传递,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的场景。其中,以提取蚂拐形象为主要元素,一只神态悠闲又略带威严的蚂拐静坐在画面中央,仿佛在接受着下面人民的膜拜。背景所运用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广西铜鼓元素,画面下半部分手舞足蹈的小人形象结合花山岩画人物造型设计而成。在保留壮乡人民对蛙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传递出蚂拐的庇佑之意,如表2。

(二)蚂拐节元素的色彩性与民族性表达

在色彩信息的分析上,色彩自身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和寓意特征,能给受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与心理暗示[4]。传统的民族色彩一般较为鲜艳,明度与纯度较高,也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表现。色彩元素的提取是蚂拐文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文章将其分为两类:(1)人物服饰色彩,包含蚂拐节中的舞蹈人物妆面色彩与服装配色的提取;(2)道具器具色彩,包含仪式活动中使用的场景道具颜色的提取。从民族性的表达上,文化内涵的提取是蚂拐节文化较为深层次的挖掘,一般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探究。由于它们都属于隐性层面的元素,不像色彩、文字那么直观显现,所以在研发设计时需注意其特殊性,应在元素的提取上多以故事性、历史性为主,从多元化的视角、运用活态化的方法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形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模式,不断去搜寻乡村地域的记忆,探索乡村设计的理念与路径。作品《吉祥蚂拐》文创系列设计,一方面,在蚂拐文化海报设计中,运用现代插画手法来表现,使画面呈现古风之感。主视觉设计中运用了最具广西在地性的南宁龙象塔、壮族铜鼓以及螞拐这三个符号性元素,蚂拐处在流水的中上游,像是随着节日的到来从流水中漂流而下,营造出一种蚂拐从天而降为壮乡人民带来好运的含义,使受众仿佛置身于节日的喜庆之中,唤醒受众对喜庆节日的美好回忆。画面中还运用了与主题“吉祥蚂拐”相呼应的寓意美好的祥云、荷花等辅助元素。配色以青蓝色为主色调,给大众展现出广西山水秀丽的独特地域风光。另一方面,通过对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饮品与护肤品包装、背包、手机壳等设计,加固了乡村民风民俗在受众心中的印象,将地域性符号与记忆一同带入到生活中。让其树立起非遗文化的视觉符号价值,将蚂拐节民俗文化转化为在地性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如图2。

(三)蚂拐节元素的装饰性与趣味性表达

装饰性是通过对符号元素、色彩、文字的合理编排,以修饰和美化为手段,根据平衡、稳定、节奏等形式原理,造成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为特征,强调装饰形式所具有的审美效果。[5]装饰性在广西这片民族众多的土地上来说最具代表性,由于民族众多,其民族装饰性图案也极其丰富,尤其是壮锦,圖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体现出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同时也表达了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蚂拐节的装饰性与趣味性在元素的提取上,主要遵循两方面原则:(1)以壮锦纹饰为主要的视觉元素,融合几何解构、排列重构的方法进行现代化的提取、组合、叠加、再造;(2)打造蚂拐IP形象,提取壮锦图案作为背景、服饰等装饰元素。作品《壮锦蚂拐IP》文创设计,利用蚂拐节中的青蛙作为 “蚂拐IP”的主要形象,以壮锦为基本装饰性元素,二者相结合进行再设计。画面整体以年轻潮流的“蚂拐IP形象”为主,借鉴国潮的趣味风格,在背景与人物服饰中运用大量的壮锦图案进行现代化装饰。最终设计出极具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壮锦蚂拐IP”新形象。在配色上,准确把握视觉上的色彩和谐,选用壮锦中的红、黄、蓝三种色系为主色调,再搭配一些亮色作为辅助色,将壮家人的质朴、淳真的生活理念直观地传递给受众,如图3。

三、蚂拐节文化的活态性传承

在如今,互联网媒体与数字艺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应以更多的丰富性、科技性等综合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活态传承。 [6]蚂拐节的文创设计也不应该仅限于表面的纹饰元素,而是需要深入解读蚂拐节文化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壮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例如:青蛙形象、祭祀蚂拐的仪式、蚂拐舞活动中的铜鼓、面具、麦穗、壮锦等为基础元素,通过挖掘内在的文化意蕴并结合受众的日常生活和时尚元素进行的象征性设计。

(一)以文创为载体的活态化表现

作为随着乡村振兴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创,它的传播力度与传播范围在当下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河池市东兰县的蚂拐节视觉设计中,整体的视觉设计还是以静态化的方式进行传输,传播途径只限于一些单一的纸质材料,传播方式也只是简单的表面复制与纹样提取。文章所定义的“活态化”概念是指充分开发原汁原味的在地性文化,利用现代设计方式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对最具文化内核的本土资源进行有效的提取,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非遗文化的解构、重构与创新[7],最终以文创为载体流通到市场呈现在受众面前。主要概括为“活”和“感”两个部分的概念,以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概括,如图4。

在未来,媒体融合的程度会不断加深,文创产品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也会逐渐涌现出更多的交互性与丰富性[8],而乡村文创的发展也将会在乡村振兴的驱动下换发光彩,呈现出更多的展示空间。

(二)蚂拐节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活态化”研究文章的部分设计实践是借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案例,以故宫淘宝上卖的小物件为例。其实,从故宫开始在网络上售卖文创产品至今,最畅销的就是那些实用的小物件。这些产品的研发在充分展示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受众使用的便利性,尽可能提髙产品的耐用性和舒适度。将受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其中,让研发的文创产品真正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把受众的感受与需求放在第一位,让产品在后期的售卖与使用上得到了诸多的认同与信任。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海错图U形枕”,其原型是《海错图》一书中的“四腮鲈鱼”与“刺鲇”的造型,利用其圆润成圈的形态,逼真的还原了书中动物的造型,圈绕在脖子上十分有趣,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在创意元素的选择上也是十分巧妙,利用动物本身的体态特征与现代流行的产品造型相结合,给大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也增加了文创产品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充分体现出“活态化”的设计理念,如图5。

(三)蚂拐节地域文化特色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活态化”运用

文创产品设计作为传统文化最为有效的传承方式,它不仅可以突出蚂拐节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让购买文创产品的受众产生文化和情感的共鸣,重塑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如果将蚂拐节的元素运用到时尚服饰、生活用品等物品中,从而研发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受众自然会喜欢。在作品《广西壮族文创品牌设计之蚂拐节》中,主要以“蚂拐求雨”和“蚂拐祭祀”这两个故事进行设计。首先,在蚂拐节文创设计与活态化传承时,时刻把握其中的“色彩性”与“民族性”,恰当地运用现代性设计符号进行诠释,让受众通过文创设计就可以轻松了解蚂拐节背后的故事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其次,通过了解蚂拐节的主要活动、庆祝仪式、代表元素与色彩、文化寓意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青蛙”“壮锦”“铜鼓”元素进行提取,将蚂拐故事中的一些历史、传说等文字性的描述也进行图形化的转换。在色彩提取方面进行大胆的突破,减少了大面积的固有色—绿色,增加了具有国风气息的不同明度的红色与黄色,在背景中大面积的使用纯色与图案拼接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最后,通过主视觉海报、宣传招贴、礼盒包装、办公用品等系列文创来完成蚂拐节的品牌设计,让受众在使用这些产品时,能够回味起当地的民族文化,突出设计更为深层的艺术魅力。同时,让现代设计植根于乡村小镇,挖掘非遗背后的独特文化,用设计的力量推动蚂拐节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如图6。

结语

乡村是最小的地方性符号,也是最能直接展现本土艺术文化的区域。乡村设计既要立足于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又要深入田野进行实践。用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用艺术浸染乡村气息、用设计重塑乡村风貌。以蚂拐节为切入点,挖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通过分析蚂拐节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提炼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与人文特点,对乡村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希望引起大众对广西壮族蚂拐节的关注与保护。同时,从设计的角度去洞察乡村,让埋没已久的民间文化艺术重新焕发往日的光彩;用设计的力量去振兴乡村,共同推动乡村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的发展,探寻乡村文创的活态传承方式。

猜你喜欢

文创设计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基于情感体验的文创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探究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