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棉花生产现状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2-11-08徐勤青魏学文孙玮琪张艳军秦都林于谦林
徐勤青,魏学文,孙玮琪,张艳军,秦都林,于谦林*
(1.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济南 250014;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 250100)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消费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大省,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多年位居全国第二,棉花产业经济发展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受中美贸易摩擦、自然灾害频发及植棉收益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2011―2020 年,下同)山东省棉花生产效益不高、品质不够优异、棉花生产与产业链需求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严重缩减,棉花生产结构、区域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
1 山东棉花生产发展现状
1.1 植棉面积、总产大幅缩减,单产稳步提高
近年来,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从表1 可知,2016―2020 年山东省年平均植棉面积为18.985 万hm2,年平均皮棉总产为22.6 万t, 比2011―2015 年的年平均植棉面积、皮棉总产分别减少58.4%和51.6%;棉花皮棉单产水平较大幅度提高,2016―2020 年平均为1 197.37 kg·hm-2,比2011―2015 年提高16.4%[1]。
表1 2011―2020 年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情况
1.2 区域布局更加集中,三大主产区占比加速演变
目前,山东棉花种植主要集中于以济宁、菏泽为主产区的鲁西南两熟区,以聊城、德州、济南为主产区的鲁西北一熟、两熟混作区和以滨州、东营、潍坊为主产区的鲁北及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的一熟区。 鲁东、鲁南植棉区及其他传统分散植棉区植棉面积进一步缩减。鲁西南、鲁西北、鲁北三大主产棉区的棉花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省的90%以上(图1)。
图1 2011―2020 年三大主产区植棉面积、产量占全省的比例
由于棉作结构、植棉效益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山东三大主产区各自棉花种植面积占全省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鲁西北、鲁北植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11 年的38.1%、23.0%下降到2020 年的25.0%、16.3%; 鲁西南植棉区因蒜套棉模式经济效益较高, 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植棉面积, 棉花种植面积占全省的比例由2011 年的34.5%增加到2020 年的53.7%(图2)。
图2 2011―2020 年三大主产区植棉面积占比变化情况
1.3 传统棉作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日趋丰富
鲁西南植棉区棉蒜(麦、瓜、菜)间套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鲁西北植棉区防早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鲁北植棉区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体系[2]这三大技术体系进一步成熟与完善,有力支撑了山东三大植棉区的棉花生产,保障了全省棉花生产的基本稳定。 在此基础上,开展短季棉高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初步建立了鲁西南植棉区蒜后直播短季棉绿色高效模式[3]、鲁西北黄河故道植棉区及鲁中旱地棉花- 花生“双花”绿色生态高效间作模式[4]、鲁北盐碱地棉饲两熟[5]生态典型模式,有力推动了山东省棉花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
1.4 棉花种植成本及收益
1.4.1棉花种植成本上涨。 2011―2020 年,棉花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达7.70%,加上土地成本增长,2020 年棉花种植总成本比2011 年增加88.27%(表2)。 其中: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棉花生产物资与服务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05%;人工成本增长更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0.13%;2020年棉花生产成本为35 985 元·hm-2, 为2011 年的1.95 倍;2020 年种植棉花土地成本为3 735 元·hm-2,比2011 年增长41.48%。
表2 2011―2020 年山东省植棉成本情况
1.4.2植棉收益下降。 近年,棉花种植成本不断上涨,而棉花价格波动下降,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棉纺织品出口不确定性增加,2019 年棉花籽棉收购价格降至5.99 元·kg-1(图3)。 这导致植棉收益下降,极大影响了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和棉花生产健康发展。
图3 2011―2020 年棉花收购价格变化情况
1.5 棉花纤维品质情况
受植棉规模化程度低、收购混级混价等诸多因素影响,山东生产的棉纤维一致性、质量结构差,特别是“三丝”(化学纤维、丝、麻、毛发等异性纤维)含量高、可纺性差,缺乏符合纺织要求的高品质棉。根据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数据,2016―2020 年山东省棉花纤维品质主要指标除断裂比强度以外,都低于全国平均值。 其中: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平均为28.18 mm,加权平均值呈下降趋势,上半部平均长度等级低于标准级(28 mm)的棉花占比较大;马克隆值A 级占比偏低,平均占比为4.5%,B 级占比偏高,平均占比为58.4%,A+B 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指数波动不大, 中等档 (80.0%~82.9%) 的棉花占比超过50%,而高档及以上(≥83.0%)的棉花占比较低,不足30%; 棉花断裂比强度较好, 平均为29.84 cN·tex-1,比全国平均值高1.34 cN·tex-1[6]。
2 存在问题
2.1 植棉成本高
山东植棉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多为小户分散种植;耕种综合机械化率约为65%,特别是机采棉推广面积小,棉田放苗、采摘几乎完全靠人工,全年生产用工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 2016―2020 年棉花生产总成本平均为38 103 元·hm-2。
2.2 棉花品质结构不合理
山东棉花主栽品种纤维类型单一,高品质原棉占比较低。山东省棉花品种市场上合法存在的棉花品种超百个, 其中2016―2020 年山东省共审定棉花品种48 个;但多数品种同质化较重,高品质棉花品种相对少。全省主栽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指标相近,纤维长度以28~29 mm 为主,缺乏纤维长度低于25 mm 和高于31 mm 档次的原棉。 棉花生产中及轧花后的原棉类别与品级混杂、 异性纤维较多,全省高质量原棉生产持续严重不足。
2.3 自然灾害频发,市场风险加大
近几年, 山东省主产棉区7-8 月极端天气年年发生,涝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棉花吐絮期常有连阴雨天气,造成棉花品质、产量大幅下降。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棉花及棉纺织品进出口不确定性增加, 市场风险加大。
2.4 粮棉争地矛盾加剧,政策支持弱化
山东既是产棉大省也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在“稳粮扩油”的政策背景下,比较效益低、用工多的棉花生产受到进一步挤压。“十三五”期间国家的棉花支持政策逐步向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倾斜,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降低,同时,国家对这些地区粮油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的力度相对较低、不稳定,影响了农民植棉积极性。
3 山东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生产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面积和总产跌至低谷。在供需缺口大的情况下,尽管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是大方向,但稳增长是发展的基本前提[7]。因此,促进山东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要以稳定和适度恢复棉花种植面积为前提,要做到产量与质量共同发展。针对目前山东棉花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棉花生产能力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 转变棉花生产方式,通过推动棉花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带动棉花生产的规模化,通过质量管理提升品质,通过机械化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植棉综合效益。
3.1 稳定恢复棉花种植面积
3.1.1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棉花种植布局,推动棉花种植向宜棉区和种植大县集中。 着力培育植棉大户、植棉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植棉主体,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引导扶持一批有实力、会管理、 懂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等模式,发展棉花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
3.1.2着力推进机械化水平提高。一是加快适宜机采棉花品种研发筛选。研发筛选生育期、株高、耐密性、集中结铃性、对脱叶剂和催熟剂的敏感性等特征特性协调的适宜机采棉花品种。二是加大半自动采棉机、小型采棉机研发推广。 在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无法大规模实施机采的情况下,先期开展半自动采棉机研发与推广应用, 可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棉效率;同时,加大对中小型采棉机相关技术质量指标研究,为机采棉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解决当前棉花生产中劳动力成本过高的瓶颈问题。
3.1.3着力加强高标准棉田建设。在棉花生产保护区连片建设高标准棉田,平整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棉田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1.4着力推进黄河三角洲优质棉花产业带建设。科学规划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棉花改良盐碱地的特性,通过植棉改良、开发盐碱地,启动黄河三角洲优质棉花产业带建设,探索棉作型地力培肥途径,实现“藏棉于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2 稳步提升棉花生产质量
3.2.1着力推进高品质棉花品种选育推广。以棉纺织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改善棉花遗传、生产和加工品质。 在抗病、抗虫、耐盐碱基础上,加快培育和应用长度、强度、细度相协调及适宜机械化采收的中早熟优良棉花品种。 支持大县统一供种,建设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高品质棉花示范生产区,发展订单生产。 引导建立以质论价的棉花收购加工机制,不断提升原棉质量。
3.2.2着力做好棉花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以治理和修复棉田生态环境、提升植棉综合效益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有利于棉花节水、减肥、减药和提质增效的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和装备,支持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大力推广棉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促进棉花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