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11-08唐嘉琪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唐嘉琪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生活即教育,如何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于生活,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是课堂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
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是虽然已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但方式较为单一,仅仅停留于口头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去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引用的例子是否有效,生活实践如何开展、结果如何,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如何系统开展生活化课堂知之甚少。笔者反思自身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存在诸多问题:未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致使教材内容没有得到优化与补充,学生对学习主题难以同频共振;课堂教学犹如“空中花园”,不够“接地气”,传授知识时,多以灌输讲解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未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无法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等。因此笔者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梳理并绘制可应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图例
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开展了覆盖全年级与整本教材的单元整体设计,在分析每一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包括不同年级相关内容的要求、同一主题纵向衔接分布和逻辑联系,并梳理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的基础上,设计了单元学习活动、单元评价等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开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通过前期的文献研究初步提炼了包括文本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活动生活化的三种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并尝试教学实践。
在此基础上,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学段目标、教学提示为指引,初步梳理出四册教材中可分别主要使用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每个单元以一种教学策略为主,其余两种为辅,如图1所示。
图1 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可应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图例
(二)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根据前期梳理的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可应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图例,结合新课标教学建议“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笔者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现将典型课例梳理如下:
1.优化完善:文本生活化,充实内容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虽每年都会根据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一定的修订、调整,使教材呈现的案例、事件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但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单凭教材编写显然无法做到实时更新。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材文本“生活化”,即对教材进行一定的“优化”。对教材进行分析、补充和完善,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下社会发展的新热点相契合,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真正用活教材,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内容与自身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文本生活化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共鸣,使学生知热点事件,感时代发展,晓社会变化,增生活共鸣。
2.灌启结合:情境生活化,启发引导
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呈现了教学内容,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大多是让学生演一演绘本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情境,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无法有效达成育人目标。所以,笔者在课堂中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将教材主题和内容转化为学生以往经历过、感受过的生活情境,运用教育戏剧,引导学生在情境辨析、情境表演中调动已有生活认知,体会角色的处境和情感变化,化教育于无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体现育人价值。以辨家庭情境促观念形成,借辨校园情境引发展方向,通过聚焦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创设真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有机统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
3.知行合一:活动生活化,丰富体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达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学习活动延伸至生活,设置并开展适切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地考察、调查等。引导学生将知识经验融入日常实践,促进能力培养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过增内外联结,助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隐性育人活动显性化,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通过重表现活动,强社会责任,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现性活动中动起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做到关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形成了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结合关于生活化课堂的文献资料,在实践过程中证实了三种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其一,文本生活化:解读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时下社会热点和发展成果的关联,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优化,让教学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让教材“灵动”起来。
其二,情境生活化:分析教材绘本,选择并将绘本转化设计为学生经历、感受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辨析、情境表演中调动已有的生活认知、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领会,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让课堂“生动”起来。
其三,活动生活化:主要是对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进行处理,一是加强对教材内原有活动的指导及评价展示,增强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二是对原有活动进行生活化处理,增进活动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挥活动育人作用。
图2 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可应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单元图示
2.生成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
笔者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筛选、提炼出了开展生活化课堂的三种策略,过程中还开展了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植入生活化课堂的行动研究。备课时,借助教学参考和梳理的单元整体设计,选取较为典型的课时内容,有机嵌入三种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时,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策略的调整,课后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从最初的较为生硬或过于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反思策略应用的适切度,最终在近40堂的线下课堂实践和近20 堂的线上课堂实践中印证了前期提炼的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生成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
(二)研究成效
1.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助推核心素养培育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渐渐意识到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都应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明确了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纵向要求和梯度变化,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蕴含了至少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的表现点。笔者也逐渐领会,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自我追问:这一活动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哪个核心素养点?在不断追问中,笔者树立了以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意识。
通过文本生活化,以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充实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以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生活化,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辨析,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交流会、思辨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活动生活化,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活动体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法,以活动增强课内课外联结,促进学生的感悟与建构,使其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认识社会,学以致用,化教育于无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彰显育人价值。
2.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思政教学活力
通过实践探索,笔者的课堂教学从原本的“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率低,转变为“灌启结合”,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在实践探索中更新了原本较为单一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开展教学工作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在开展生活化课堂的策略研究中意识到了作为思政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内外时政新闻,做到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通过生活化课堂等教学策略,用好生活大课堂,上好思政小课堂。问渠哪得清如许,引得“生活”入课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开展思政教学,以多元的教学策略提升思政教学的活力。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策略,回看实践历程,仍有许多地方值得课题组思考:
(一)融合创生,促素养培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探索生活化课堂的初衷是让课堂不再“满堂灌”,而做到“接地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标中的学段要求、教学提示,将文本生活化、活动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这三个策略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活动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某一课时的教学尝试运用多样化的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策略为教学服务,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
(二)完善评价,促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反思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并未充分研究评价如何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丰富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笔者探索的生活化教学的评价内容十分契合表现性评价,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显现的学习过程是可观测、可操作、可记录、有情意价值导向的。教师应根据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评价指标,以评价标准指引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做出准确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为进一步优化生活化课堂教学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