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黄冈市黄州城区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工程为例
2022-11-08黄颖
黄 颖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的逐渐成熟,国内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成果已经数不胜数。在充分挖掘城市滨水空间潜在价值的同时,全国高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强调把滨水岸线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城市母亲河,不搞破坏性开发,确保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倒逼沿江产业转型升级[1]。此原则势必将滨水空间建设导向重立法、重规划、树规矩,坚持生态复绿的大前提,建设多功能复合滨水空间的方向上。
1 城概市念与滨内水容景观设计所涉及的相关
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及设计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是以城市中的江河为主体,相对于周边实体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2],它是水体的边缘也是陆地的边缘,包含道路红线范围外水体部分及陆地部分[3]。它的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自西向东有水域边界的消落带、迎水面的滩地(汛期淹水区域)与护堤地(汛期非淹水区域)、堤防、背水面护堤地,不包含人行道。
图1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内容及对应平面图
1.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水利概念
(1)设防水位。设防水位是指汛期河道堤防已经开始进入防汛阶段的水位,即江河洪水漫滩以后堤防开始临水的水位。
(2)警戒水位。警戒水位是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该水位多发生在每年的6~8 月。
2 工程概况
黄冈市黄州城区长江干堤滨江带位于市区东部临江片区,设计范围起于周桥军事场所,终于赤壁村取水口,东临沿江大道,西接长江,并与鄂州隔江相望,视野开阔,区位极佳。滨江带全长约5.5km,场地内最宽处398m,最窄处94m,以堤脚向长江方向延伸150m 为主要设计范围,设计面积约 96hm2。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分析。以赤壁公园为景观核心,整合周边地块打通与江滩的联系,建设面向长江的“城市客厅”,并依托长江航道,规划建设季节性旅游码头,从而打造以休闲、休憩为主的长江景观带。并规划有栖霞楼、汉川门、黄州区委等若干制高点形成长江眺望点和视线通廊。
3 现况分析及设计策略
沿江大道西侧防洪堤为本次的设计边界,迎水面的滩地内有水塘,靠近长江的一侧种植有一条200~500m 宽不等的防护林带。因此设计场地及周边地物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林(49%)、堤(15%)、水(16%)、滩(20%)。
3.1 防浪林现况分析及设计策略
防护林带植物长势良好,在充分尊重林场现况的条件下,规划创造大面积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长江风景林。
3.2 防洪堤现况分析及设计策略
(1)防洪堤现况分析。①堤顶路:经长期运行加之社会车辆长期超载,造成混凝土路面破损严重,部分堤顶路两边路缘石肩线移位、垮塌。②提防护坡:现况硬护坡材料类型有预制混凝土块、干(浆)砌石两种。预制混凝土块硬护坡普遍出现表面风化、蜂窝麻面、坡面颜色加深变黑等现象;砌石护坡出现石块破损、坍塌、丢失、勾缝老化脱落、杂草丛生等现象。③防洪堤功能:设施老旧使防汛抢险存在安全隐患;大面积的硬护坡不仅隔绝了水体与土壤的生态联系,还阻隔了人和水的互动关系,景观性及亲水性较差。
(2)防洪堤景观提升策略。保留堤线的位置不变,结合景观设计修复堤顶路,两侧护坡增加阶梯或无障碍坡道,方便行人上下穿行的同时并能满足游客亲水的需求。加强硬护坡复绿工程,完成护坡生态化改造。
3.3 水塘现况分析及设计策略
滩地内分布有若干形状与大小不一的水塘,梳理并打通水塘,使之成为滩地内比较完整的生态湿地系统,确保长江滩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3.4 滩地现况分析及设计策略
(1)滩地现况分析。防洪堤顶黄海标高为+28.3m,迎水面滩地分为两级,第一级护堤地高程约+19.8m ~ +24.5m,腹地宽度约45 ~ 63m;第二级滩地高程约+20.0m ~ +21.1m,腹地宽度约184~805m。
(2)长江黄冈段汛期水位分析。长江汛期为每年5~10 月,黄冈段防汛水位黄海标高为:设防水位+21.5m,警戒水位+23.3m。
(3)滩地景观设计策略。第一级护堤地高于警戒水位,为非淹没区域,是江滩公园主要活动区域,可设计游憩设施;第二级滩地高程介于设防水位与警戒水位之间,该区域为汛期淹没区域,可进行低度景观设计;临近长江的滩地保留原生状态,不另行设计。
同时,在行洪区域内滩地地形基本保持不变,必要时因地制宜做微地形整理,做到就地土方平衡,保证通水断面不因地形整理受到影响。
3.5 当地文化元素植入景观设计策略
黄州区以“东坡赤壁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动加值,同时红色文化、长江文化与自然兼具的旅游资源基础是黄冈朝“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的前进目标,应充分挖掘并提炼当地人文特色为江滩公园元素,营造地标景观。
4 设计主题与设计目标
设计主题:青玉廊·黄州江滩人文休闲风光带。
设计目标:以绿色为生态基底,创造性地解决场地重难点问题,力求将黄州江滩打造成一个集江滩复绿、生态教育、康养运动、市民休闲、文化熏陶的综合性城市滨水公园。
5 总体构思及分区设计
5.1 景观结构
本项目景观结构为“一带两区三轴三节点”。“一带”为长江风光带;“二区”为林场绿洲区及江滩绿地区;“三轴”为赤壁生态轴、城市活力轴、文化休闲轴;“三节点”为生态复绿节点、康养运动节点、文化水广场节点。
5.2 总平面图及分区设计
项目的景观总平面图如图2 所示,总平面图分为林场区域及江滩绿地区域,其中江滩绿地区域是本项目主要设计范围,其中包括生态复绿节点、康养运动节点、文化水广场三大节点,长江岸线结合江滩公园形成天然的看江平台,是市民休闲的重要开放场所。
图2 黄冈江滩公园景观总平面图
(1)园内交通组织设计
园路主要位于堤顶及临水滩地内,根据道路等级可分为一级园路、二级园路。一级园路包括堤顶漫步道,串联了江滩绿地的三大节点,并结合节点布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车场;二级园路保证游客能够进入观赏、锻炼、休憩等活动区域。
(2)文化水广场节点设计
文化水广场作为大型城市阳台,将一级平台适当向江边拓展,打造一处供户外休闲、演艺聚会的大型广场。以长江水文化作为景观造景元素,展示黄冈水利防汛的优秀事迹和坚韧的治水精神,设置有防汛事迹休闲廊架、水文河道地雕、水位标识柱等景观小品,并定期组织开展长江文化、水文化、防汛教育科普活动。
(3)康养运动节点设计
康养运动节点设计儿童游乐设施、老人健身设施、乒乓球场、篮球场、羽球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需求,建成效果如图3a 所示。同时方案在充分尊重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以当地植物特色打造郊野花海,让市民在优美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康养健身活动。
图3 黄冈江滩公园建成航拍图
(4)生态复绿节点设计
生态复绿节点分为黄州闸保护带、驾校复绿广场和防浪林过渡带。黄州闸保护带结合对堤防设施的改造,同时提升水闸外观。驾校复绿广场位于原蓝天驾校培训场地中,设计在充分利用现状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化改造,重新整合绿化,完善停车功能,建成效果如图3b 所示。防浪林过渡带设计二级园路并设计观景平台,疏通视线节点,令游人可以远眺江面。
5.3 种植设计
根据江滩生态环境特征以及现状植被条件,营造能够适应江滩冬陆夏水的水文特征,并满足防洪防汛及景观观赏功能的需求,对场地按高程和离江距离进行分级种植设计,并考虑堤防设施的特殊要求,共划分为四级植物分区,包括背水面护坡覆土植物区、迎水面护坡覆土植物区(第一级护堤地)、滨江植物区(第二级滩地)、生态防护林区。
(1)背水面护坡覆土植物区
背水面护坡以草地为主,以灌木和地被植物按照“飘带”模纹种植,形成连续灵动的生态护坡植物景观。植物选择不必考虑耐淹性,但不宜在护坡上种植大型乔木。
常用植物有:红叶石楠、金叶女贞、海桐、红花继木等、马尼拉草。
(2)迎水面护坡覆土植物区(第一级护堤地)
迎水面护坡根据不同的覆土坡度配置植物,由堤顶至第一级护堤地形成草花、灌木、小乔木、适当大乔木的自然式种植格局,部分区域可以大面积播种多年生宿根或自播繁殖能力强的一年生野花组合,或种植观赏草形成花海草海景观。该区域的植物选择还需考虑一定的耐淹性与经济性,以减少汛期过后的经济损失。
常用植物有:榉树、枫香、乌桕、腊梅、山茶、柳叶马鞭草、麦冬、蒲苇、细叶芒等。
(3)滨江植物区(第二级滩地)
滨江植物区位于水岸带,是受水位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一般植物难以成活,故在本区域以维持原有杂草植物群落及芦荡群落植被为主,营造芳草凄凄芦花瑟瑟的水岸风光,减少对滩地生物栖息地的干扰。
常用植物有:柳、落羽杉、狗牙根、荻、芦苇、茭笋等。
(4)生态防护林区
基于现状意杨林带,对意杨林带进行局部位移、林相改造,建立防浪护坡林区,既保留原有意杨林带的堤防功能,又提升其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林相改造为补种耐淹乔木及灌木,包括动物食源性树种以及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色叶树种,补种树种要求具有较强的耐淹性能。
常用植物有:池杉、垂柳、枫杨、落羽杉、夹竹桃、紫苏、蒌蒿等。
6 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设计需以坚持生态复绿为开发建设的大前提,在相关法规指导下,控制开发建设的强度与规模,从而建成绿色、美观、多功能的复合滨水空间。
注重防洪安全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在尊重现况防洪构筑物的基础上,对防洪堤及护坡进行适当的修复与景观提升,兼顾安全与美观双重功能。
滩地设计时重点考虑滩地高程与防洪水位的关系,保障行洪断面安全。因此,设计应遵循滩地建设做到土方平衡、汛期淹没区低强度景观设计原则。
注重当地文脉,做到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去。
在植物的选择上,除了考虑适地适树以外,还需要考虑植物的耐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