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干预对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影响
2022-11-08刘志平袁海燕廖梅花
刘志平,袁海燕,廖梅花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341400)
脑出血作为一类非外伤引发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性疾病,其发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老化、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1-2]。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较以往发生了变化,与脑出血相关的各类原发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脑出血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脑出血患者早期可因情绪异常、用力过猛发病,发病后预后较差,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及认知功能异常,使其生活质量降低[4]。有研究显示,大部分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患者在其漫长康复过程中因自身社会属性变化、疾病负性认知造成负性心理加剧,表现出治疗依从性不佳,不利于其正常康复工作开展[5-6]。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作为近年来临床心理干预中引入的新疗法,可协助患者接受病变引发的现实变化,并重建自身价值感、当下正面感知,达到脱离严重负性心理感受、积极迎接治疗的改变,目前已在慢性疼痛、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7]。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们将ACT干预应用于45例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患者护理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9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8]者;②患者年龄18~75岁;③发病后12 h内送至本院就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交流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②存在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者;③存在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3~74(59.22±10.27)岁;合并症:高血压21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14例;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1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4~73(59.04±10.35)岁;合并症:高血压23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16例;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24例,初中及以下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包括常规脑出血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干预持续4周。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ACT干预方案,实施步骤如下。①构建ACT干预小组:选择4名对脑出血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由组内成员自发进行ACT干预理念方面的文献查阅,并结合脑出血患者病情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制订符合该患者群体心理护理需求的ACT干预方案。②ACT干预措施推行:a.接纳。通过访谈了解患者近段时间的遭遇及情感体验状态,期间护理人员需保持认真聆听的状态,并协助引导患者提高对自身经历的接纳。告知患者脑出血作为一类疾病,患病期间仅属于漫长人生中一个短暂的阶段,患病后可细心感知以往身边失于关注的事物,对当下患病体验既需反思、亦需接纳,学会面对疾病发生后的自我调节状态。b.认知解离。引导患者对自身意识状态赋予一定独立性,将主观意识从当下患病情境中抽离,排除患病、治疗、外界担忧等现实因素对自身意识的干扰,充分感知自我意识的完整性,并寻找自身意识中负性认知部分,如认为自己发生脑出血后将不可避免的瘫痪、失去与他人对话的信心等想法,了解到此类想法对自身人际交往、处理问题态度的影响,甚至可引发自己与亲人的隔阂,从而造成自我的孤立、负性情绪的累积。护理人员从旁引导患者此类想法并不能概括事实本身,从而引导其减少负性认知,改变行为处事方式中消极的部分,同时对患者普及脑出血早期症状表现,减少盲目恐惧。c.当下体验。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对当下环境及意识状态进行感知,并以不作评价的前提充分接受,期间患者需对自身价值进行彻底探寻,认识到人生经历中来自他人的支持,使患者从对当下疾病体验、未来病痛担忧的负性感知中脱离出来,并采用冥想将意识关注集中于当下积极感知。d.背景察觉。引导患者了解自身当下真实情境,将积极治疗、护理措施等正向背景作为主要关注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相关措施,并了解自身身体状态、健康行为及内心感受的变化。e.价值观澄清。即在干预过程中由医护人员及时阐述当下医疗体系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较以往具有显著进步,患者病情减轻、康复与自身治疗依从性、行为习惯关系紧密,引导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f.承诺行动。通过引导患者调整对疾病治疗的心态,进一步结合实际照护需求,引导患者制订行为改变的可行性方案,调节自身心理状态,规范行为习惯。每次干预均持续1 h,每周举行2次,干预持续进行4周。
1.3 观察指标 ①负性心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抑郁、焦虑、愤怒、孤独4个维度[9],共38项条目,每项0~4分,总分0~152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②疾病感知控制: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进行评估,该问卷涉及疾病认知、情绪描绘、理解能力3个维度[10],共8项条目,每项0~10分,总分0~8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负性感知越严重。③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估,该问卷涉及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11],共含74项条目,每项1~5分,总分74~37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④治疗依从性:于干预4周内采用遵医行为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涉及按时检查、饮食控制、药物疗法、运动疗法、自我检测5项遵医行为评估,遵医率越高表示治疗依从性越好[12]。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MSSN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MSSN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BIP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IP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一类脑实质出血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患者发病后易留下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其社会功能可受到负面影响,加之该病治疗难度高,患者在术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故对脑出血患者给予心理层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极为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MSSNS、BIPQ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ACT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负性心理、疾病感知控制改善。分析其原因:以往的心理干预措施大多注重对负性情绪本身的疏导、修复,但其常忽略对患者自我接纳、当下体验及自我价值方面的干预,对部分病情较重、病理改变不易恢复的患者干预效果一般。脑出血多发于50~70岁群体,发病后患者率先可出现严重的头痛、头晕症状,随后可出现运动功能、意识状态障碍表现[13]。部分脑出血患者发病后,难以接受功能状态、社会属性的变化,在其恢复期对病情持悲观态度,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对当下生活体验失去兴趣与动力,继而加剧内心负性情绪,对疾病的感知控制亦趋于消极。ACT干预接纳环节可在充分了解患者患病后就诊遭遇、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患者将患病阶段视作漫长人生中的一个短暂的阶段,获取除疾病症状外其他正面影响,对疾病采取一分为二的看待角度,在接纳现实、反思现实的过程中将自身意识状态从负性疾病感知、负性情绪中抽离,并进一步了解、承认自我价值;另一方面,ACT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从将当下体验、情境作为重点感知对象,通过冥想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康复中存在的积极方面,对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护理措施取得的成效充分感知,将自我疾病感知控制在正性为主的状态,使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GQOLI-74各维度得分、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ACT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分析其原因:脑出血患者在其恢复期仍易受进展期症状影响,易将自身认知内嵌于对疾病预后的悲观认知框架中,将自身负性感知视作实际情况,故表现出治疗信心不足、治疗依从性不佳。当患者长期受困于自己可能瘫痪、无人理解自身内心想法、无人接纳自身等悲观想法中,其可能丧失与家属、好友正常沟通及情感维护的能力,使其在日常康复中缺乏动力,易造成康复效果不佳。而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亦不利于患者各项正常活动的开展,最终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4]。该干预模式中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抽离主观意识中负性情感因素,从疾病认知、自我认知的误区中解离出来,重新承认自我价值及治疗效果,重建与他人对话的信心,从而减少自我孤立及负性情绪累积,行为处事方式更趋于积极变化。同时,在ACT干预方案下,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对将自身关注点从诸多负性心理移至对当下护理干预、病情好转等情境中,使患者对自身价值产生新的希望,进而促进健康行为改善。此外,该护理模式注重家属情感支持,可协调家属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配合患者整体行为观念的积极转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患者实施ACT干预可改善其负性心理、疾病感知控制,亦有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本次研究亦存在观察周期较短、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后续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