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察院里的“儿科医生”

2022-11-08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2年21期
关键词:小凯宝山区儿科医生

文/本刊记者 张宏羽

在检察院里,有一群扎进孩子堆的检察官:在他们眼里“孩子的事没小事”,只要是关乎孩子的事,都力求完美——这就是未检检察官。他们有着满满的治愈力,被称为检察院里的“儿科医生”。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未检检察官陈怡怡正是如此。对待受侵害的孩子,总是付出更多关爱;对待罪错的孩子,总是愿意多做一点;对待“熊爹妈”,总会耐心说通“病理”,治愈疑难杂症;对于侵害广大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她死磕到底,实现标本兼治……她在上海市检察机关第八届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中获两个优秀奖,荣获宝山区青年五四奖章、宝山区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检察机关“法治进校园”优秀巡讲员等荣誉。

半路出家的“儿科医生”

从检十余年,陈怡怡先后在反贪、公诉、办公室等部门工作。2017年,她成为未检检察官。虽是半路出家的“儿科医生”,但她始终抱有“孩子王”的初心。

回首当初,陈怡怡深情地说:“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站在讲台前,用微笑引领每一名学生。追寻着这个梦想,高考时把师范作为第一志愿,但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当年师范院校的分数线把我拦在了门外。直到2017年,或许是命运的眷顾,我转岗进了检察院里离梦想最近的部门——未成年人检察。”

成为未检检察官后,她发现前路充满了挑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唯一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的政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承担着特殊职责和重要使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对法律、心理、群众工作等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她认同“儿科医生”这一比喻,她也强调,未成年检察工作还是“全科”——啥都要懂点。

五年来,她发现了这一工作的独特之处:之前在反贪、公诉部门时,侧重点是“打”,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坚决依法从严惩治;而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侧重点是“护”和“救”,一方面是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综合救助未成年被害人,另一方面是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此外,还要坚持“双向保护”,积极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我相信,每一份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理工科专业培养了陈怡怡的理性思维;法学专业滋养了她追求正义的情怀;反贪侦查岗位的历练,让她善于从蛛丝马迹挖掘表象背后的真相;公诉席激起了她为被害人伸张正义的斗志;办公室的工作促使她透过个案洞悉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层问题……回望过去,陈怡怡发现所有的积累都化成了如今的优势,“曾经的兜兜转转是为了厚积薄发”。

每一天,陈怡怡都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始终秉持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她以“辛苦感”守护着童年的“幸福感”,以真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陈怡怡记得,在她办理的一起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害人的监护人拿到赔偿金后,向检察院提出了捐款的想法。家长当时望着检察官说:“我们希望这笔钱能用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让更多的孩子远离侵害。”这笔捐赠成为了受侵害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的原始资金。每年,宝山区人民检察院都会组织爱心义卖,善款全部纳入专项基金中。在宝山区妇联的动员下,社会上的捐款也源源不断地汇入。目前,该专项基金已帮助近20名受侵害未成年人走出阴霾。陈怡怡感慨道:“孩子和家长的认同、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励。”

教育挽救的“用药用量”

“不论是被害人还是犯罪嫌疑人,每件案子中的孩子都是不幸的。”陈怡怡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育、挽救、感化贯穿办案始终?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决定了单纯的严厉打击和从重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作用十分有限,而消极作用却十分明显,容易给未成年人打上犯罪的标签,进而导致其重新犯罪。所以,对待涉罪未成年人既不能不教而罚,也不能不教而宽——这其中的“用药用量”尤为重要。

那是2018年的暑假,两名男青年为了一名女孩起争执,继而通过网络约架。当时16岁的小凯(化名)是其中一方男青年的好朋友,处于青春期的他“行侠仗义”,愿意为兄弟争口气。不仅自己“一马当先”,还召集了一群好友一同前往。对方纠集多人,且早有准备,持械与小凯一方互殴,最终造成小凯一方4人轻微伤。

在办案中,检察官对不同的涉案人员开展分级处遇,精准“用药用量”:对作为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斗殴的成年人,向法院提起公诉;对相关涉罪未成年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附条件不起诉,并设定考验期。小凯在该案中是纠集他人参与斗殴的首要分子,但系未成年人,且有自首情节,到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察期为1年。此外,对于仅应邀到场围观,未积极参与斗殴的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处分,教育训诫。

父母离异、孩子脱管、辍学、受社会青年不良影响……陈怡怡发现,该案中包括小凯在内的多名未成年人均存在着家庭教养缺失的问题。于是,检察机关通过考验期帮教、心理团辅、亲职教育等,搭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让陈怡怡印象深刻的是,在心理团体辅导中,小凯的父亲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用正能量感染、带动孩子。为父母提椅子、拎包、去地铁站接父母……几堂课下来,这些涉罪未成年人有了可喜的变化。

同时,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宝山区人民检察院不断深化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探索出“以志愿服务促内心反省”模式。小凯曾担任过垃圾分类宣讲员、监督员。在志愿活动中,爱好音乐的他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创作说唱歌曲,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大家共建美丽上海”。陈怡怡表示,引导涉罪未成年人投身志愿活动,能够促使其增强规则意识,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其增强获得感和自我认同感。

“第一次看见小凯时,他低着头,心情沉重。父亲皱着眉,顾虑重重。而现在,他已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经过教育挽救,曾经的冲动少年变为朝气蓬勃的时代青年。

几经周折查明孩子的真实年龄;辗转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落实异地帮教;劝说在外打工的孩子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陈怡怡娓娓诉说未检工作的点点滴滴。几年来,她不仅走近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更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其向上向善的力量,促进涉罪未成年人早日回归社会。

“检察蓝”彰显治愈力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止我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陈怡怡总会把一张写着“麦田守望者”的卡片挂在胸前。麦田守望者——这是宝山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团队的名称,听上去就有着满满的治愈力。记者了解到,未检团队承担着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以及刑事执行检察、亲职教育、法治进校园、法治宣传等监督、预防职能。该团队曾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先进集体、上海市检察系统集体三等功等荣誉。

他们将法治送进校园,为孩子“打疫苗”。联合学校开展“我是小小检察官”职业体验活动,进行普法宣传;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不良行为学生教育等工作;注重法治宣传项目研发,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精品课程,撰写《青春修炼手册》,提高青少年预防犯罪和自我保护意识;疫情期间研发线上课程,向辖区3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及家长推送。

他们破除教育迷思,给家长“开良方”。制发《家庭教育指导建议书》,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督促“失职”父亲履职尽责;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研发《如何依法带娃》课程,详细解读法律框架下的家庭教育政策;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拍摄微电影《从心开始》,促进亲子沟通。

他们不仅治已病,更治未病。对于侵害广大未成年人权益的诸如“有毒水晶泥”“过期月饼”等问题,团队坚持事不过夜,第一时间为孩子们发声。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宾旅馆、酒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业整治。针对刑事案件中暴露的未成年人隐私安全问题,成功办理上海首例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刑事附带公益诉讼案件,创设未成年人公益诉讼专项关爱基金。

“以专业护未来,以创新赢未来。”宝山未检扎实推进未成年人全面司法保护工作,在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履职,促进“六大保护”相融相通、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小凯宝山区儿科医生
外婆家
千 纸 鹤
小凯身上的怪味
“小淞果”在大学校里幸福成长——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校少先队活动掠影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宝山区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推进会顺利召开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儿科医生“荒”在哪?
五彩斑斓
童年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