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脱胎漆器与茶文化新融合的文创产品研究*
——以茶则为例
2022-11-08付伟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付伟(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宜春脱胎漆器是宜春“三宝”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发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脱胎漆器因缺乏设计制作人员、造型缺乏创新等原因,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将宜春脱胎漆器与茶文化创新融合,通过时代文化理念的渗透,以广玉兰凋落叶为胎底,设计制作了《花香·茶则》《丝语·茶则》等系列茶具文创产品,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保护、传承、发展地方特色与文化。
脱胎漆器专指用布和大漆作为胚胎并经过髹饰而成的漆器,一般有制模、脱胎、上漆、打磨、髹饰等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复杂工序,产品主要分为观赏和实用两大类。它特点突出,不仅光亮、不变形、不褪色,而且耐高温和腐蚀,以质地轻巧、工艺精湛、造型典雅、装饰精美而远销海内外。其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三宝”。
一、宜春脱胎漆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宜春脱胎漆器制作约始于东汉,诞生于夹贮艺术,盛于明清。《道园学古录》中就用“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介绍了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
《江西省情汇要》中记载:宜春脱胎漆器在明代开始设小作坊生产,到清康熙年间作坊增长速度快,当时宜春的水牛山(现袁州区竹亭镇)已生产出多达19 种的果盒、托盘、花瓶等工艺品,远销各地,盛于明清。宜春著名脱胎漆器艺人杨荣大创作的作品于1909 年参加“南洋赛会”获得了双龙银质奖,1940 年,宜春脱胎漆器又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闻名中外。1975 年,宜春漆器厂成立,其工艺在生产上得到了很大提高,由简单的竹篾胎发展至复杂的脱胎漆宝砂。
在2006 年,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已入选第一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至今,宜春脱胎漆器始终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脱胎漆器已有较多研究,在脱胎漆器的研究文献中又以福建福州脱胎漆器为主。同为脱胎漆器,福州的脱胎漆器从制作工艺、生产规模、知名度等方面均远超宜春。如陈磊、吴瑞珍等学者对福州脱胎漆器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宫旭红、郑鑫、詹伟锋等学者重点关注了福州脱胎漆器的产业发展困境、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吴师彦通过对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及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将回归生活、跨界融合、守正创新等路径设为其文创产品的发展思路,为福州脱胎漆器发展出谋划策。而关于“宜春脱胎漆器”的研究报道较少。如彭浪和王霏的《地域文化对袁州脱胎漆器的影响》、詹莎莉的文章研究讨论了漆器可结合茶文化,提出可以将其应用到旅游产品的包装如茶具、茶盘、茶叶礼盒等上,抑或将脱胎漆器与地方文化发展融合,将其应用到相关用具中。但是这些研究尚停留在理论阶段,将理论结合实际,设计生产出相对应的作品及产品,丰富宜春脱胎漆器器形,以植物凋落叶为胎底,将宜春脱胎漆器与茶文化创新融合的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尚未见报道。
据实地调查,目前宜春市区经营脱胎漆器的店铺仅有3 家,且有2 家仅仅挂了牌,而没有实物展示和销售。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宜春脱胎漆器受众群体小,器型设计、胎底制作、髹饰及后备人才等缺乏,年轻受众缺失,这将极大阻碍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
二、宜春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茶树生长在神州大地并早为人们发现应用,始终造福于各族人民。宜春茶文化源远流长,种茶历史悠久,唐代有界桥茶,宋代有袁州金片,元代有绿英,明代有云脚,等等,均被人们赞不绝口。饮茶可以消除困倦疲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的佳品。日本茶道鼻祖曾强调“茶道之美来自自身的内心功夫”,即提倡“内省”或“自悟”。茶道非常讲究茶具的选配,饮茶要触动心扉,须有若干精妙茶具来添趣引神,其中茶则就是饮茶时呈现茶品、撩引茶情、高雅茶事的一个重要的亮点。过去,加工制作茶则的主要材料有贝类、牡蛎类、铜、铁、竹类等,而目前尚未见用脱胎漆器工艺制作的茶则。研究认为,宜春旅游纪念品应融合茶文化、食文化等。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提出应在宜春推出“文化+”融合发展策略,将宜春月亮文化、温泉文化等有机结合,促进宜春市经济发展。
近年来,为更好发展旅游经济,宜春市重点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着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打通文化体验精品线路节点。同时,加强茶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业,建立了“宜春金片”等茶文化礼品品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为宜春市旅游文化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基础。
三、大漆茶则制作流程
本研究中设计制作的大漆茶则系列作品也包括制模、裱布、脱胎、上漆、打磨、髹饰等几十道复杂工序。具体如下:
(一)第一大步骤:设计、制模、脱胎等
第一步:设计茶则器型。设计之初参考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茶则造型:一般为勺面,长约20cm,宽约10cm,有柄或无柄。又因与茶文化融合,因此本想采用“五树六花”的叶片作为胚胎,但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这些植物的叶片或太大或硬度不够,不适宜做胚胎,最终选择了宜春地区常用的植物——广玉兰叶片,其叶片大小、形状、厚度均适宜。于是拾取合适的广玉兰凋落叶做胚胎,省去了制作胚胎的繁杂步骤,也更环保生态。
第二步:裱布。在选择好的广玉兰叶背面裱夏布,夏布裱的粘连剂为大漆加上米糊,比例为3:2,漆多,米糊少些(阴干7 天)。
第三步:在裱了第一层布后刮一层细瓦灰,接着裱第二块夏布。
第四步:干后把有漆的夏布弄下来,形成一个初级设计的茶则器型(图1)。
(二)第二大步骤:髹饰工艺
第一步:若在做好的茶则胎底上面增加花瓣、鱼虫等图案,则需先画草图。若使用犀皮漆工艺的茶则上则无固定图案,而是将65%的生漆和蛋清乳混合调成厚漆,再以适当工具为引起料,待胎底半干时打点,人为制作凹凸表面,阴干后再用不同色漆分层髹涂并加以打磨,重复数十遍。由于漆层高低不同,打磨后可产生不同的自然花纹,极具特色。
第二步:镶嵌。把有厚度的蛋壳、螺钿等沾到漆器上。
第三步:制作肌理。可用漆涂于表面,再用保鲜膜覆盖上,用手指使其产生皱纹或调适合的色漆,用木棍粘上漆,点到脱胎漆器上。
第四步:髹漆。用色漆涂到茶则上,按设计需要上色。
第五步:上金。在色漆上,刷一层金色。
第六步:罩透明漆。在金色上罩一层透明漆。
第七步:按照一层色漆,一层金色,再一层透明漆,来回处理,大约要几十遍,该过程要1—2 个月才能完成。
第八步:将上好漆的茶则用150 目砂纸初打磨。
第九步:调整漆面,修补,上漆等。
图1 大漆茶则裱布和脱胎等工序(图片来源:作者本人设计)
第十步:继续用水砂纸和水打磨,从600 目一直打到3000 目,注意每打磨一次要放置阴房干1—2 天。
第十一步:将打磨好的漆器进行擦漆处理,把优质的透明漆(一般需特制)用松节油调透明漆,调成水一样,用手指涂于漆面,等稍干一些,再用无尘布擦漆面,使漆面只保留细薄的漆,这个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掌握,一般人容易处理不当。
第十二步:揩青。用漆加煤油、松节油,按一定比例调制,用棉花球将制好的漆涂在茶则上,马上用干净棉花球挥表面的漆,放置阴房,看情况后约4小时以上,用生油将漆器进行推光。最终得到脱胎漆器茶则(图2)。
(三)大漆茶则作品
本研究发现,将宜春传统的脱胎漆器工艺保护、传承与当地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可行且非常必要。设计制作了《花香·茶则》及《丝语·茶则》系列脱胎漆器,其制作工艺繁杂、耗时长、器形精美,是运用当今条件提升茶具品位与丰富禅茶文化内涵的一次重要尝试,具有纯、巧、精、幽四大特色。这不仅为宜春传统脱胎漆器丰富了器形,与茶文化创新融合也提升了传统茶道内涵,也为宜春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用的、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四)大漆茶则文创产品推广
脱胎漆器文创产品的发展思路中有学者提出跨界融合。本研究以宜春脱胎漆器为例,结合“大漆茶则”等文创产品设计制作,通过生产性保护“活化”江西脱胎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广过程中,通过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公众号、短视频、电商平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四、结语
现代脱胎漆器器形设计理念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本研究是基于宜春脱胎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茶文化融合的研究,立足于当代社会对传统的文化性、特色性、创新性需求的角度,将大漆茶则应用于茶文化。在今后的研究创作中,可以以此为参考,将宜春脱胎漆器与当地文化、茶文化、傩文化、月亮文化等乡土文化充分融合,提取其中的颜色、纹案进行型艺设计,开发出更具文化内涵并符合现代人审美、市场认可的文创产品。
图2 大漆茶则的髹饰工序(图片来源:作者本人设计)
同时,脱胎漆器制作工艺考究,时间、材料成本都很高,一件脱胎漆器作品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完成,不能像陶瓷、玻璃等工业生产后走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宜春脱胎漆器过程中,首先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加深对脱胎漆器技艺的认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漆艺水平,培养更多漆艺从业者,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消费的漆艺制品。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和宣传,借助新时代短视频、公众号等传播途径,介绍宜春脱胎漆器技艺、制作工艺、流程及产品类型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漆、爱上大漆、发展大漆。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支持力度,为不同单位的漆艺从业人员牵线搭桥,加强合作,同时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