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惊艳出世的时代背景

2022-11-08徐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岭土青花瓷景德镇

徐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元代以前,景德镇处于以非青即白的单色釉为主导的陶瓷生产时期,不同的时代烧造不同的产品,如唐代的乐平南窑和浮梁兰田窑青釉瓷、五代的黄泥头窑和杨梅亭窑白釉瓷以及两宋之际的湖田窑和南市街窑青白釉瓷。其生产原料仅为瓷石,烧成温度较低,产品形体甚小,釉色单调,而且常以刀具刻划或以模具印花,色彩效果与装饰艺术水平较低。然而,景德镇制瓷业一进入元代就突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仅发明了瓷石中掺入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第一次烧成了不见前朝、气势恢宏的大型器物,如元代青花瓷大盘、大瓶和大罐等,还在唐、宋釉下彩绘瓷的基础上绘制出色彩浓艳、构图饱满的青花瓷,将中国釉下彩绘瓷艺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这自然与元代青花瓷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一、元代对瓷胎原料配方作出了重大革新

南宋以后,景德镇风化较强的上层瓷石即将用尽,而风化较弱的中、下层瓷石经不住强火的烧烤,烧成的瓷器容易变形,甚至成为废品,致使景德镇南河、小南河流域百余家窑场停产,景德镇制瓷业岌岌可危,南河流域的湘湖、盈天和塘下以及小南河流域的进坑、柳溪、西溪和丰旺等窑场自南宋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落,其遗址出土的大量窑业废弃物可以印证这一点。尽管极少的大型窑场(如湖田窑)期间因采用北宋定窑的覆烧法能够勉强继续生产,但是,以覆烧法烧出的瓷器“芒口”及其锋利,常常会划伤消费者的口唇,虽然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均在芒口上镶嵌金、银、铜,但此方法却一直无法彻底排除伤人口唇的难题。元代初期,当地瓷工在景德镇以东约70 公里的麻仓山发现一种耐火度较高的白色高岭土,当时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说道“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原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新园及助手白焜在其《高岭土史考》指出,孔齐所说的“御土”,即为麻仓土,也是后人所称的高岭土。至明嘉靖时期,麻仓山的高岭土逐渐枯竭,后又在景德镇瑶里镇东埠街后山——高岭山发现了蕴藏量巨大的高岭土,晚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在此之前,景德镇所用的瓷石来自于婺源县的祁门山,所用的高岭土采掘于景德镇的高梁(岭)山。不仅指明了高岭土的产地,还阐述了瓷石和高岭土的性能以及制胎原料配方。然而,刘新园先生又指出,景德镇早在元代就发现了高岭土,并发明了震惊世界的“二元配方法”。“二元配方法”的发明和使用,大幅度提升了坯胎在窑室中的烧成温度,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率和倒窑次数,不仅提高了坯胎烧造的成品率,还能够烧造出不见于前朝、且契合伊斯兰民族生活习俗的大型瓷器(如图1)。

二、卵白釉是元青花呈色的最佳载体

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岭古矿洞(图片来源: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展厅模版)

图2 元代景德镇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元代景德镇青花菊花纹香炉(图片来源: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蒙古族具有“尚白” “尚蓝”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蓝白相间的景德镇元代青花瓷适应蒙古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因而在这些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青花瓷属釉下彩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之一,它采用钴土矿料作为着色颜料,它先在干燥的泥坯上绘画图案,然后在高温的龙窑(或葫芦窑)中烧成的一种发色幽蓝的陶瓷。青花适应在莹润的白色釉层下才能显现出浓艳的蓝色,而在龙泉窑的深绿色釉或吉州窑的黑釉下都无法呈现出美丽的深蓝色彩。早在元朝建立之初,朝廷内的“枢密院”曾向“浮梁磁局”多次定制军用的卵白釉。这种瓷器釉色呈乳浊状,早期色白微青,中期色超纯白,器内纹饰中印有对称的“枢密”二字,故又名“枢府瓷”。由于其釉色乳白,景德镇元青花图案常绘画于卵白釉上。一白一蓝,青花瓷的色彩组合艺术效果得以充分的彰显。因此,卵白釉(如下图所示)是最能衬托青花的底釉,为景德镇元代青花色彩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最佳的载体(如图2)。

三、元朝政府对景德镇制瓷业的高度重视

蒙元帝国是横跨欧亚大陆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势力覆盖了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与这些地区贸易往来密切,中国陶瓷、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充当了重要的商贸角色,成为了元朝极其重要的税源之一。因此,元朝政府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特别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元朝政府设立了“画局”

元朝统一的前一年(1278 年),元朝在京师设立了一个包含贡瓷在内的工艺品设计部门——画局,《元史·职官志》记载:“画局,秩从八品,掌描造诸色样制,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员。”由此可见,画局比浮梁磁局的品级略高,负责全国官府所需工艺品的设计,并提供其设计图样,其中包括浮梁磁局青花瓷造型和纹饰的设计,却不负责贡瓷的生产。其人员规模众多,“略大于磁局,拥有工匠百余户。仅设计‘样制’的工匠就有百余户,可见该院生产规模相当惊人。”实际上,画局相当于现代的美术设计院。

(二)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磁局”

在画局设立的同一年(公元1278年),“浮梁磁局”在江南山区城镇——景德镇设立,这是元朝设立的全国唯一的官窑监烧机构。《元史·职官志》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浮梁磁局”刚设立的时候,朝廷未下派在朝官员、而是指派地方上的提领代为监管,泰定年以后则由本路总管监烧。段廷珪和堵闰,是浮梁磁局两个著名的督陶官,其中,段廷珪为饶州路总管,三品官,于泰定元年(公元1324 年)赴浮梁磁局督陶;堵闰,元代镇江金坛人,曾任昌化县尉、信州路知事、饶州路录事、后任镇江稻田提举。至顺二年(公元1331 年)七月,他来景德镇督理陶务,然而,其在浮梁磁局督陶事迹不见于文献记载。浮梁磁局虽属官办督陶机构,却并无窑厂,所承烧的宫廷用瓷均分摊给民窑烧造,自己只承担宫廷用瓷的监烧、质检和押解进京等职责。

(三)对优质高岭土进行严格控制

高岭土是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制胎原料,因此元朝政府对高岭土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公布高岭土为“官土”,明代嘉靖《江西大志·陶书》载:“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为官土”,严禁民间私自盗取。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载:“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四)对陶瓷产品纹饰、色彩及质量进行全面监管

自古以来,龙、凤和麒麟等瑞兽都象征着皇权,而黄色更是帝王的独享颜色,如帝王使用的黄袍、诏书、宫殿等。《元史·顺帝纪》记载:“禁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这些纹饰和色彩禁止一般官员和民间百姓使用,这在元代景德镇陶瓷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元代景德镇没有设立专门的官办生产窑场,所有的贡瓷均采取“官监民烧”的方式分摊给民间窑场生产,对民窑烧造的贡瓷质量实行极其严格的检查管理,采用了“所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的选瓷标准。由此可见,元朝政府对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要求极其严格。

四、彩绘工匠的接踵而至

景德镇在元代青花瓷面世之前,工匠们只擅长在陶瓷胎体上进行刻花、划花、篦饰、镂空、堆花、剔花和印花,从未以毛笔在坯上(或瓷上)作画,对釉下彩绘自然十分陌生,无法绘画出图案如此精美、运笔如此酣畅的青花瓷。青花瓷图案既然不是出自于景德镇本地工匠之手,那么外来的绘画者又是何许人也?目前学界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

(1)磁州窑工匠。经过长期的宋元之战后,全国人口急速地减少,而浮梁县的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量很大。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食货》记载,宋咸淳己巳年,浮梁全县拥有30832 户,137530 人口,而到元代至元庚寅年(公元1290 年)增至户50786,人口192148。期间21 年激增55000 人。这些新增人口“显然与北人南迁、北匠南调相关”。在这批新增人口中,极有可能包括了磁州窑彩绘工匠。通过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和磁州窑元代釉下黑彩瓷的对比,它们在挖足、装烧、造型、构图、运笔等方面均有相同之处。此外,近年来在景德镇湖田、落马桥元代窑址中还发现了不少的磁州窑釉上红绿彩瓷。由此可见,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生产中或许有磁州窑工匠的直接参与,或许有磁州窑彩瓷技术的传入。

(2)吉州窑工匠。南宋末期,文天祥数次抗元失败之后,回到其家乡吉州,召集大量的吉州窑窑工继续抗元,经顽强战斗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为了生计,幸存的窑工们纷纷就近逃亡至窑业兴旺的景德镇,为景德镇带来了精湛的陶瓷釉下彩绘技术,这从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纹饰题材、构图方式上均可以看到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的身影,如吉州窑瓷上的菱草纹、莲荷纹和蕉叶等。

(3)波斯工匠。关于画局青花瓷设计人员的来源及构成问题,笔者认为除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工匠外,还有西亚工匠,特别是大量的波斯彩陶工匠来到中国,均列为元代的官匠,当时,许有壬在《至正集》中记载了“匠给将作”这一史况。之后,将作院极有可能把这些波斯彩陶工匠派进画局进行青花瓷样制设计,并将其设计粉本交由浮梁磁局照样生产,甚至派波斯陶工赴浮梁磁局直接参与青花瓷的绘画,或指导景德镇瓷工进行青花瓷彩绘(如图3 所示)。

五、中国至亚欧国际大通道的恢复

公元1206 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实现了蒙古族统一。公元1260 年,忽必烈建立疆域辽阔、地跨亚欧大陆的蒙元帝国,至此,宋代中断的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得以恢复,波斯青料“苏麻离青”得以大量传入中国,进入将作院。

《元代画塑记·御容》条记记载:“将作院移文褚色总管府绘画御容三轴……回回青三斤。”浮梁磁局则从将作院获取优质的进口青料,并采用进口的青料“苏麻离青”绘制销往伊斯兰世界的青花瓷器。西亚地区在公元1329-1331 年的三年内曾数次派人来中国,专程采购景德镇青花瓷。伊朗国家博物馆和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现藏的元代青花瓷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从中国进口的。这两家博物馆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元代青花瓷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博物馆。由此可见,元代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生产和外销铺平了道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元代高岭土的发现与“二元配方法”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大型器物的问世提供了优质的制胎原料和科学的胎料配方;“画局”和“浮梁磁局”的设立,是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设计与生产的组织保障;磁州窑、吉州窑工匠以及西域陶工的到来,为元代景德镇输入了青花瓷彩绘人才;两宋时代中断的中国通往亚欧“丝绸之路”在元代重新开通,为波斯青料的进口与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输出,拓展了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国际空间。总之,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是在元朝强盛综合国力的历史背景下惊艳问世的。

猜你喜欢

高岭土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云南省某高岭土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二氧化硫脲对高岭土增白试验研究
广东某地高岭土磨剥试验研究
磁性高岭土去除铜绿微囊藻研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