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时空格局评价与高质量发展策略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022-11-08冯淑慧叶蓓蓓
冯淑慧,叶蓓蓓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当前,我国国内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教育水平的提高,更要求教育水平的均衡化,教育公平意味着更高的质量。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水平呈现不平衡性。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推进教育公平尤为重要,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生师比的优化配置,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因此,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师比情况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有效推动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以基础教育的师资配置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探究了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困境、策略以及路径等。文东茅从教师数量、教师质量、教师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的策略[1];余利川认为师资均衡面临着差距扩大、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并存、外流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师资失衡的原因在于平衡合作机制发力不足、平衡供需政策扭曲、供需双方利益自我保护,并提出了实施师资配置及奖补政策、准确满足教师专业需求、构建多元化和均衡化评价体系的建议[2];王琦博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我国城乡基础教师配置失衡的原因之一是城乡教师配置的不均衡,并从建立和完善教师配置制度、学习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等方面提出了对策[3];赵蕾等人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年龄结构不平衡、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然后分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困境的原因并从开展教师培训、培养本土教师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4]。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多的学者以全国、省域、市域等作为研究范围,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探索性空间计量分析等对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变化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解光穆等人从省域研究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配置存在教师人数少、职称不合理等问题[5];杨军昌等人对选取的贵州民族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师资源的配置在数量上与国家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质量上则表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但略低于全国总体水平[6];张辉蓉等人通过分析改革开放40年的相关数据,发现城乡师资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日趋均衡[7];沈有禄等人采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方法对我国省域2003―2006年小学的生师比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地区在生师比上的相对差异呈增大趋势[8];赵永辉等人采用极差和差异系数对2013―2017年H省11市的小学和初中生师比这两个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小学和初中生师比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9];吕赛鸫等人研究发现2012―2017年我国省域师资力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其空间分布尚未达到相对均衡[10];赵林等人对山东省县区的小学和中学师生比分别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发现山东省县区的小学和中学师生比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11]。
总的来说,关于基础教育师资配置问题的研究正逐渐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以县域为视角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层面的实证分析研究较少,而且目前对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进行收敛性分析的研究成果极少。考虑到在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的重要任务[12]。因此,本文将小学生师比与普通中学生师比两个指标用于测度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评价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然后采用空间收敛性分析方法评价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收敛特征,并进一步对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时空特征及收敛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优化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分布格局、缩小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实现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科学评价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时空格局和收敛性,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从而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一)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收敛性分析法对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时空格局进行评价。
1.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可用于考察整个空间观测数据的空间集聚情况[13]120-131。在地理统计学中,主要采用的统计指标为Moran′sI指数。
(1)
(2)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反映某县域附近的空间集聚情况,通常采用Local 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行研究。聚集类型有下列四种。
第一象限(HH,高高型):中心县域和相邻县域的生师比均较高。
第二象限(LH,低高型):中心县域的生师比较低,但周边县域的生师比较高。
第三象限(LL,低低型):中心县域和相邻县域的生师比均较低。
第四象限(HL,高低型):中心县域的生师比较高,但周边县域的生师比较低。
2.收敛性分析法
(1)σ收敛
检验σ收敛的重要指标是离散程度,广西县域生师比的离散程度选用对数标准差进行分析。对数标准差呈减小趋势意味着离散程度逐渐缩小,说明广西县域生师比存在σ收敛,计算公式为:
(2)
(2)绝对β收敛
β收敛是指如果县域生师比的增长率与初始水平负相关,所有县域生师比的增长水平和增长速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趋于一致[14]。绝对β收敛分析通常可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考虑空间效应,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模型表示为:
[ln(YiT+1/Yil)]/T=α+βlnYil+εil
(3)
(3)式中,T表示观测时间范围,Yil表示各县域期初的生师比,YiT+1表示期末的生师比,εil为随机误差项,α为截距项,β表示收敛系数。若β小于0,表明县域生师比有收敛的趋势,若β大于0,则有发散趋势。
另一种是考虑空间效应,通常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两种,分别表示为:
[ln(YiT+1/Yil)]/T=α+βlnYil+ρWy+εil
(4)
[ln(YiT+1/Yil)]/T=α+βlnYil+λWε+εil
(5)
(4)和(5)式中,Wy与Wε分别为因变量y与扰动项ε的空间权重矩阵,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λ为空间误差系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文。
收敛速度具体公式如下:
β=-(1-e-Vt)/T
(6)
(二)数据来源
以广西的110个县域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14―2020年,利用小学生师比与普通中学(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生师比两个指标测度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生师比的值越大,平均每位教师需负责的学生就越多,相反,值越小,平均每位教师需要承担的学生就越少。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5―2021年的《广西统计年鉴》,少数几个缺失值通过相关县域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补充或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
二、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时空格局的评价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和所采集的数据,本文对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演变特征以及收敛性进行评价分析。
(一)师资配置稳步向好,但教师配备不足问题仍凸显
根据广西110个县域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人数的相关数据,可分别计算出小学的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别对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和普通中学两个层面的生师比进行描述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发现,从小学层面上看,2014―2020年,生师比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变化差异较小,均值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是逐渐缩小。从普通中学层面上看,2014―2020年,普通中学生师比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呈现波动变化的现象,均值变化差异较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2014―2020年广西县域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是逐渐缩小。
表1 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描述性统计
进一步运用GeoDa软件对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选取2014年、2017年、2020年共3个时点的数据,根据《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的标准[15],普通中小学生师比通常介于12.5∶1~19∶1,其中,普通小学的生师比为19∶1,普通初中的生师比为13.5∶1,普通高中的生师比为12.5∶1。由于本文使用的普通中学生师比指标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两个层面,因此,此处将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取平均值,得出普通中学生师比为13∶1。参考国家中小学生师比标准,分别将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水平划分为达标(小学:Y≤19;普通中学:Y≤13)、不达标(小学:19
图1 2014年、2017年、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空间分布
根据图1的结果,从小学生师比层面上看,2014年绝大部分县域的生师比为达标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和中部,不达标和严重不达标类型的县域较零散的分布在广西的各区域,与2014年相比,2017年和2020年严重不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广西东西主干线上,达标和不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变化不大,且不达标类型县域的分布仍较零散。从普通中学生师比层面上看,2014年生师比为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广西南北主干线上,不达标和严重不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相对较多,绝大部分的县域属于不达标类型,且分布较广泛,严重不达标类型的县域则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西北部,与2014年相比,2017年和2020年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略微减少且分布较零散,不达标类型的县域仍占绝大部分且分布较为广泛,严重不达标类型的县域数量变化不大,但分布相对更分散。总体而言,经过时间演变之后,生师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小学生师比达标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和北部,不达标和严重不达标的县域则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和中部,而普通中学生师比达标的县域数量较少分布较零星,不达标的县域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泛,严重不达标的县域零散地分布在广西南部和西部。
通过对比还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与之相反,绝大部分广西县域普通中学生师比还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说明小学教师配置要比普通中学教师配置更为充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的条件下,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越来越高,接受初中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适龄入学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普通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相比,不仅在学历和能力等要求上相对较高,培养年限也相对较长,使得普通中学教师数量未能及时增加,从而导致普通中学教师数量严重不充足。
(二)师资配置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低)值集聚效应明显
利用GeoDa软件计算Moran′sI指数来分析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小学生师比还是普通中学生师比,Moran′sI指数均大于0且均通过5%显著性检验,即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县域之间的生师比水平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一个县域的生师比水平既取决于自身条件,也受制于邻近县域的状况,邻近县域之间应注重基础教育师资协作和协同发展,优化基础教育师资配置。
进一步对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师比进行局部空间集聚性分析,得到局部空间集聚类型汇总表(见表3),由统计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四种集聚类型,但非显著型县域个数占比较大,均在70%以上,其中2014年、2017年、2020年的集聚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见图2。
表2 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Moran′s I指数
表3 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与个数统计
图2 2014年、2017年、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局部空间关联集聚图
结合表3与图2可知,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局部空间关联聚集类型分布具有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HH型与LL型主要以“组团”形式呈现,HL型与LH型则主要以零星分布的形式出现,表明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可能会存在“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现象,这一现象也被称为“马太效应”。表面上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马太效应”是平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最终将趋于平衡。从小学生师比层面上看,2014年LL型的数量相对较多且在空间上形成两个集聚区,分别为广西北部的兴安县、临桂区、阳朔县等县域和中部的忻城县、上林县、宾阳县,HH型和HL型以及LH型的县域数量均较少且分布较分散,HH型有西乡塘区、钦北区、港口区、西林县,HL型有象山区、七星区、秀峰区,LH型有武鸣区、扶绥县。与2014年和2017年相比,2020年HH型的县域数量明显增加,共有11个县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的容县、岑溪市、桂平市、北流市等县域,LL型和LH型的县域在分布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LL型县域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凤山县、乐业县、天峨县、凌云县,LH型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藤县和苍梧县,HL型的县域有4个,分布在三江县和兴安县等。从普通中学生师比层面上看,2014年HH型在空间上形成两个集聚区,分别为广西南部的钦南区、钦北区、港口区和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乐业县,LL型的县域数量较多且集中分布在广西北部的兴安县、临桂区、阳朔县等县域,HL型和LH型的县域数量均较少且分布较分散,HL型有荔浦县、宾阳县,LH型有银海区、福绵区、凤山县。与2014年和2017年相比,2020年HH型的县域数量明显增加,共7个县域,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金城江区、宜州区、田东县、平果县等县域,LL型的县域在数量上变化不大,在分布上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部分的LL型县域仍分布在广西北部,但是少数LL型县域分布在广西中部的宾阳县和南部的合浦县、海城区、铁山港区,HL型和LH型的县域的数量和分布特征均无较大变化。
(三)师资配置的差距不断均质收敛,呈现逐步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选用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对数标准差对进行σ收敛分析(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的对数标准差呈现减小的趋势,由2014年的0.197变为2020年的0.132;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对数标准差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由2014年的0.254变为2020年的0.144,表明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离散程度都呈现出减小趋势,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均存在σ收敛,即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呈现σ收敛。
图3 2014―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对数标准差
采用绝对β收敛检验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收敛性。由表4可知,若选取5%的显著性水平,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OLS模型的残差的Moran′sI指数分别为2.887、2.436,P值分别为小于0.004、0.015,说明OLS模型的残差存在统计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宜建立OLS模型。小学生师比的滞后模型拉格朗日统计量和稳健统计量的值分别为5.955、0.443,P值分别为0.015、0.506,残差模型拉格朗日统计量和稳健统计量分别为7.251、3.734,P值分别为0.007、0.046;普通中学生师比的滞后模型拉格朗日统计量和稳健统计量的值分别为0.036、3.516,P值分别为0.850、0.061,残差模型拉格朗日统计量和稳健统计量分别为4.770、8.251,P值分别为0.029和小于0.004。根据空间自相关诊断方法[17]237-241,对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建立空间误差模型均是较为合适,分别对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建立三种模型的估计结果详见表5。
表4 广西县域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OLS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
对比表5中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分别建立的三种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如下。
其一,根据模型检验和可靠性分析,无论是小学生师比还是普通中学生师比,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值更准确和可靠,R2和似然对数检验统计量值均最大,施瓦茨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均最小。
其二,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空间误差变量系数λ分别为0.281、0.294,结合似然比例检验的结果可知,空间误差变量系数统计显著,这与上文得到的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结论相吻合。
其三,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空间误差模型中收敛系数β的估计值分别为-0.114、-0.144,均为负数,而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观测期内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均存在绝对β收敛的趋势,即广西各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其四,由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计算得出在观测期内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收敛速度分别为19.201%、33.252%,半周期分别为3.610年、2.085年,半周期是指把生师比实际水平缩小至其稳态水平的一半所用的时间。通过对比还可以发现小学生师比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半周期均短于OLS模型的半周期,表明考虑空间相关性有助于缩短生师比达到均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表5 广西县域小学生和普通中学生师比的绝对β收敛检验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从教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变动、空间近邻效应进一步探析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时空特征及收敛性的原因使然。
(一)教育政策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广西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广西持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多途径全面强化师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首先是创新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在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争取人事部门支持,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聘用教师控制数”制度。根据需要分配到各个市、县,并规定在工资福利、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聘用教师控制数人员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使得教师编制缺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其次是多途径补充农村教师。实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教师支教走教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措施,大力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自2013年以来,广西增加了5.66万名农村特岗教师,培养了1.2万名公费师范生,招收1 500余名优秀退休教师,重点安排在农村学校工作。再次是大力改善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福利。严格落实教师工作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改善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审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为满足农村教师的住房需求,修建了农村教师周转房等。总的来说,上述教育政策的调控对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师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至2020年广西约65%县域的小学生师比处于国家标准之上,虽然还有约5%的县域小学生师比严重不达标,但是与2014年相比,严重不达标的县域数量明显减少。此外,2014―22020年广西县域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师比呈现出绝对β收敛趋势,也表明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师资配置均衡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充足的经费,使得教师的经济环境和福利待遇更优越[17]。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目前,广西县域基础教育教师人员流动总体上呈现单向流失的趋势。一方面是教师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单向流动。在每年的教师公开招聘季节,也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在职教师报名,导致越来越多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等地区的岗位。此外,大部分年轻教师会选择去邻省广东省发展,相对来说,广东省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另一方面是教师直接转行从事其他岗位工作。由于广西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整体上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广西桂西北地区,其他行业的收入远高于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导致不少农村学校教师产生了转行的想法与行为。此外,普通中学阶段的教师与小学阶段的教师相比,普通中学教师对学科专业性、学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使得教师招聘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面向更广阔的地区进行人才选拔和招聘,形成了所招聘教师大部分来自外地,通常外地教师会因不适应当地环境、缺乏归属感等原因,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选择离开。因此,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下,由于小学教师和普通中学教师的不同特点,广西县域普通中学与小学相比,师资严重不足。截至2020年,广西仍有约80%的县域普通中学生师比未达到国家标准,形势较为严峻。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经济欠发达的桂西北地区的县域普通中学生师比呈现高值集聚,生师比配置不达标现象严重,而广西经济较发达的桂林市、南宁市、北海市等管辖范围内的县域普通中学生师比呈现低值集聚,生师比配置水平相对较高。总的来说,这一特征与广西县域经济格局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空间格局的基础机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三)人口结构变动
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到学龄人口的数量,而学龄人口数量对基础教育教师数量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结构变动主要来源于人口出生和人口迁移的两个方面。在人口出生方面,2014―2020年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14年7.86%变为2020年的7.17%,人口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增学龄人口的数量,在客观上会降低生师比的值,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生师比。在人口迁移方面,经济不发达或是地理区位不好带来交通不便等因素都会导致人口迁出。例如,广西桂西北地区县域的人口通常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利等因素,选择去南宁、柳州、北海等地级市工作和生活,极大地减少了桂西北县域的人口,使得学龄人口也随之减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校规模相对较小,较容易配置充足的教师。2020年小学生师比在空间上呈现出以桂西北地区的天峨县、凤山县、乐业县、凌云县为低值集聚区的特征,即该区域小学师资配置水平较高,该特征与上述分析原理相吻合。
(四)空间近邻效应
由上文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低值)集聚效应明显,即某一县域的师资配置对周边的县域的师资配置具有空间影响,也称为空间近邻效应。一方面,某个县域合理化的生师比会对周边县域产生外部压力,迫使周边县域不断提高师资配置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之间的“锦标赛”制度[18];另一方面,生师比配置合理的县域的教育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给周边县域提供了示范和参考,促进周边县域师资配置水平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近邻效应在同一城市内更为明显。例如,2020年广西桂北地区以桂林市管辖范围内的七星区、象山区、秀峰区等区域,形成了普通中学生师比低值聚集区,总体来看,该区域的普通中学师资配置水平较高。此外,在广西桂西北的河池市和百色市管辖范围县域形成了普通中学生师比高值连片区,普通中学师资配置水平不高,尤其是基础教育政策一致的同一地市,形成了普通中学生师比配置水平较低的路径锁定区。
四、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高质量发展策略
为了促进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研究所得结论,从国家战略、差异化治理、区域结对帮扶三个方面的视角提出了策略。
(一)把握国家战略契机,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本土化”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情况与国家标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普通中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人才流失等问题较普遍。因此,本地教师人才的培养应引起更多重视,本土人才能够适应当地水土、热爱家乡、懂得当地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能讲当地故事。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把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如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因势利导地培养乡村本土教师,可通过培养增加县域基础教育高素质人才队伍。采取系统进修、专项培养方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点,既可以到高校去,也可以请专家来,与师范类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师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教师引进优惠政策,在生活安居、社会福利以及晋升、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便利,吸引和留住教师人才。
(二)实行差异化治理,助力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特色化”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某一县域的师资配置在空间上对周边县域的师资配置存在影响。因此,应结合空间关联集聚类型分析结果,提出差异化的治理措施。其一,对于LL型地区而言,在巩固其已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县域师资配置水平的提升;其二,对于HH型地区而言,应打破区域壁垒,建立良好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其三,对于LH型地区而言,需要发挥地域优势,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师资配置的协调发展;其四,对于HL型地区而言,对于生师比较高的县域应予以重点整改,积极创造引进教师条件,同时显化周边生师比较低的县域的扩散效应的作用,加速向LL型转变。
(三)重视区域结对帮扶,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化”
当前广西县域小学生师比在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普通中学生师比则刚好相反,在西部地区较高,在东部地区较低,无论是小学生师比还是普通中学生师比均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可大胆地考虑采取县域之间结对帮扶的做法。生师比较低且达标的县域向那些生师比较高未达标的县域传授师资队伍管理的经验,在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布局、技术、财政等方面及时提供指导和支持,不仅在硬件方面加强帮扶,还应充分激发被帮扶县域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策略,推进县域结对帮扶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有效缩小各县域生师比的差距,整体上优化广西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空间分布,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