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2022-12-05龚海婷张兵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边区延安马克思主义

龚海婷,张兵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党和人民事业为目的,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良历史传统的时代映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实施当前名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通过开展大规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领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陕北公学(简称“陕公”)、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行政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等多所高校,并开展了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陕甘宁边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其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学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实践,并形成了一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延安时期的经验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延安时期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延安时期,基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定和改造青年学生思想的现实诉求,中国共产党借助于高等院校这一主阵地,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一)中国革命的理论需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2]311。基于革命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列为陕甘宁边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中央红军结束长征抵达陕北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由于延安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封闭,我党的革命行动陷入僵局,面临着地方主义、狭隘主义的危险。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撑起延安的革命行动,用世界性的理论组织,武装我党的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吸引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壮大中国革命的力量,实属关键。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全国各阶层人民迫切要求抗日,使统一全国的力量更成为必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武装,并将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使我党在延安的革命工作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我党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法宝。

(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锋党,意味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在最前面。理论上意味着我党能够清醒地把握中国社会革命的整个形势及其历史走向,实践上意味着我党能够自觉地按照革命行动的现实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具言之,一方面,革命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党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对中国的革命环境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从而科学把握社会革命的整个形势及其历史走向。另一方面,在确立革命方向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党还要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将理论要求落实到革命行动中,并按照革命行动的现实要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要达到上述两点,即实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先进,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实现。

(三)改造青年学生思想的现实诉求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大批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纷纷来到延安,投向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探求真理。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 288人之多[3]11-12。由于当时青年学生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等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他们奔赴延安求学的具体目标并不一致。其中,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存在模糊的认识,他们中很多人参加革命只是出于革命的热情,而不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我党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些青年学生是可以争取的,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争取把他们培养成对革命事业有益的革命青年,从而为中国革命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各类高校在教育组织、教育计划、教育方式、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实践,创新了边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设立专门的政治机构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有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实保障。边区各类高校成立时,就把政治制度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有专门负责政治工作的政治机构,如“抗大在第二期就设立了政治机关,还在各学员队普遍建立了青年队、俱乐部、流动宣传队等政治组织”[4]331。在其他高校中,陕北公学在学校层面也设有政治部。各类高校的政治机构以策略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发展党的组织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为了加强组织建设,各高校还为其配备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如陕北公学就为开展政治工作配备了专业的政治指导员和政治助理员。各类高校政治机构的设立和优秀政治干部的配备为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制定机动的教学计划

陕甘宁边区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首先,在课程比例上,《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1年)对此作了规定:“一般说来,专门课应占百分之五十(不需补习文化之学校,则专门课应占百分之八十),文化课应占百分之三十,政治课应占百分之二十。”[5]44边区各类高校按照这一要求为基本准则来确定本校政治课和文化课应占全部课程的比重。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陕北公学学制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两种,普通班主要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四门课程;高级研究班主要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研究、世界革命运动史等课程[5]21。延安大学课程分为全校共同课与各院系专修课两种。除了各院必修课程,一般必修课程设置有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通史、三民主义、思想方法论。再次,各类高校根据生源制定了不同的教育计划。抗大的生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一类以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为主,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抗大为这两类学生灵活拟定了两份教育计划。最后,注重策略教育,灵活地调整教育计划。一方面,边区各类高校经常就当前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务、战略和前途等问题组织师生参与讨论,并将讨论的内容增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中。另一方面,毛泽东发表的系列有关中国革命史的著作也是当时各类高校学习的指导课程。各类高校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革命著作。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除了正常的小班教学,边区各类高校还采用大讲堂上课、小组或集体讨论、举行读书班或研究会、邀请中央领导人来学校作报告、开展劳动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6]。第一,采取上大课的方式。由于边区学员人数太多,受上课空间的限制,当时多所高校采用大讲堂讲课的方式。在抗大,中国社会问题、战略学、游击战术等大部分课程是六七百人同堂上课的[7]128-129。第二,自学为主,集体互助。陕北公学很重视集体讨论,每天上课3小时,最多不超过5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是学生自学和集体讨论[8]36。第三,开设学习小组和学术研讨会。毛泽东当时亲自主持了一个哲学研究会的小读书班,阅读李达同志写的《新哲学大纲》,要求何思敬、何干之、张闻天、陈伯达等同志参加[8]33。此外,这一时期哲学、经济学、文艺学等各类学术研究团体纷纷成立。这些学术研究团体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为主题展开研讨工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内的传播。第四,邀请中央领导同志来学校作专题报告。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张闻天、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经常到抗大、马列学院、陕北公学等学校作专题报告。第五,开展劳动教育。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边区各类高校把教育实践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将生产劳动纳入教育计划中。由于物资短缺,各类高校在衣着食宿、学习与生活以及其他方面处处面临困境,但是广大师生并没有因此被打败,而是用革命乐观的态度克服了种种困难,积极参与生产劳动。

(四)重视寓教于乐的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边区各类高校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首先,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边区各类高校利用革命知识竞赛、生产突击月、辩论会、运动会、抗战救亡室(俱乐部)、文艺晚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功能。其次,鼓励师生参与文艺创作。1938年12月,抗大成立了文艺工作团,之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斗争中的一群》《投奔前线》《青天白日》《救国公粮》《参军曲》等多部优秀作品。陕北公学经常组织流动剧团参加实际斗争,并进行下乡演出,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送郎上前线》《母亲》等优秀文艺作品。最后,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歌、校徽、校训是校园文化的象征。边区各类高校以校歌、校训、校徽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根本塑造。

三、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价值

陕甘宁边区各类高校通过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实现了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我党的革命事业造就了大批的优秀干部,创新了边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可以说,延安时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双重统一。

(一)加强政治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党中央对陕甘宁边区各类高校在顶层设计上作了统筹规划与安排。我党不仅结合实际制定了总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还针对各高校的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计划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示和要求。另一方面,陕甘宁边区多所高校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各项事务,并通过巩固和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以及开展健全的政治工作,实现了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总之,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学校实践的结合,我党既实现了对教育的整体规划,也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面领导。

(二)服务中心任务,造就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

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实行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对知识青年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边区各类高校就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对知识青年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抗战中,抗大先后共办了8期,在各根据地办了12所学校,培养了二十余万军政干部”[4]21。此外,其他高校也为国家培养了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科技的优秀人才。他们分布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战场中,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英勇斗争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很多人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着,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三)改革教育机制,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革命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党改革边区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遵循高等院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就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要求边区各类高校必须以培养革命先锋队为根本宗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贯彻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一致的基本原则。边区各类高校的做法是延安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举,既改革了边区的教育机制,创新了边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高校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等高校,这些高校继承了延安时期高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在结合时代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办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四)夯实理论基础,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

延安时期,边区各类高校除了培养军队干部,还要承担起教育大批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边区各高校普遍以马列主义为主课,以改造青年学生的思想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展教学工作,如抗大、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基本都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同时,各类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是以发展青年学生入党来检验教育效果的。据统计,抗大第四期知识青年4 655人,开学时党员仅530人,占11%,毕业时党员3 304人,占71%[9]240-241。陕北公学自1937年8月创办到1939年7月大部分并入华北联大为止,共培养了6 000多名抗日干部,其中就有50%的学员因为表现优异被吸收入党[8]94。在边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知识青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把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知识青年,转变成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

四、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以抗大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高校扎根中国的实际,立足时代需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0]405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经验仍能为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延安时期,我党对边区高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学计划作出指示和要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区各高校通过建立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使我党在教育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序发展。

第一,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是坚守并建设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延安时期,边区各类高校按照总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开展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正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下,陕甘宁边区的高等院校得以在抗战的艰苦年代下排除万难为党和国家输送一批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战士。当前高校在推进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思想,坚决维护党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第二,落实高校党委在理论教育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做好整体统筹与科学规划工作。同时高校党委要主动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在讲课中认清当前开展理论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把握理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第三,以制度建设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作为领导者,高校党委要将从严治理与科学治理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作为组织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11]。作为实施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师德素养。三层主体同向发力,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核心任务

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各类高校立足于培养革命先锋队的教育目标,通过制定适宜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针,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与延安时期相比,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当代中国的教育无需承担参加革命与发展生产的职责,教育“育人”的功能更加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12]。在继承延安经验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第一,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定位。延安时期,出于为中国革命培养革命干部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与延安时期相比都发生了变化,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这一主题是不变的。因此,各高校要准确、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定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向。延安时期,边区各类高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还注重对学员进行党性修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边区各类高校把道德教育列为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张闻天曾在陕北公学作《论青年的修养》,在马列学院作《论待人接物问题报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领导和教员以身作则,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此外,学员之间还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促进自我道德的提升。当前各类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此,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从而构筑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体系。第三,帮助当代大学生科学认识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延安时期,边区各高校以讲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主,教员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将中国革命与世界形势结合起来,引导学员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具有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教育和引导青年以辩证的国际思维来看待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12]。

(三)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是活力之源

延安时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其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体制、校风建设等方面所形成的宝贵经验是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建设中需要继承的。

第一,不断丰富教育方式。高校要结合延安时期的经验,围绕“八个统一”[13]的要求,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改革教育方法,灵活采用讲授式、辩论、讲座、讨论、演讲、专题式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要开拓实践教育,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讲党课、青年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进而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第二,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延安时期,边区各高校极其重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为各门课程精选优秀的专职教员,同时针对边区教员的紧缺现状围绕教学选配兼职教员来学校上课,此外,各高校还通过多种科学方式提高学校教员的教学能力。当前,高校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提出的“六个要求”[13],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的选配和培养工作,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模范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第三,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延安时期,边区各类高校不仅在课堂上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还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和学术研究会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些学术研究团体围绕哲学、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展开中国化研究,有力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门和各类高校应该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修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对教师的科研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激励和人才保障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营造良好的学科研究环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四)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重要抓手

青年学生是边区高校的重要教育对象。为了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边区各类高校针对学员的实际制定了适宜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环境上注重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4]251的育人氛围。在科学、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下,边区高校实现了对青年学生世界观的根本改造。因此,延安时期边区高校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渗透性,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其他学科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从人生发展阶段看,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这给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既要做到因材施教,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因人施教,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统一。第三,营造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育人环境。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各高校注重运用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同时还组织学生成立抗战救亡室、文工团、剧团等,在学习之余开展学习竞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发挥好理论育人的作用,还要注重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因此,高校不仅要发挥好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还要积极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中,将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使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在广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滋养大学生立志成长成才。

五、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机理与实践机制,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中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生力量,挖掘延安时期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原生力量,从而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蓝本。当前,党和国家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2]。新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继承延安时期高等教育优良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路。

猜你喜欢

边区延安马克思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