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居住空间“3+2”维度设计策略研究
2022-11-08李冠群LiGuanqun
■李冠群 Li Guanqun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福建漳州 363105)
从1998年房改开始,我国进入商品房高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增长,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套型设计模板[1]。时至今日,建筑学界一直没有停止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尤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基础条件下,对于住宅“适应性”设计和改造的研究更为突出,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城镇家庭住户构成和居住行为模式愈加复杂,我国城镇集合住宅套型亟待突破陈旧、探寻新的设计思路。
1 我国现阶段集合住宅套型存在的实际问题
1.1 “育儿”家庭住户特点的转变
住户是住宅的直接使用者,住户的居住需求是住宅套型设计的重要依据,对于住户的全面研究是住宅套型设计的基础。
首先,城镇居民家庭住户结构发生变化。家庭住户结构由住户的人口数和代际数两个方面组成。从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一直到2016年1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持续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至此终止,城镇家庭住户结构逐渐由“两代三口”核心家庭向“三代多口”主干家庭倾斜。“两代三口”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一个子女构成,家庭规模小、构成简单;“三代多口”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父母、子女构成,家庭规模较大,构成复杂,“育儿”家庭“三代多口”住户构成模式形成的原因多为祖辈加入协助育儿。
第二,住户居住行为模式复杂化。源于国家政治、经济、医疗、教育、文化等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电子产品的推广普及等因素,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存在较大不同。“育儿”家庭中各代际住户之间的居住行为模式亦具有较大差异。父辈大多数时间外出工作,在较短的居家时间中,对空间的亲子互动功能以及休闲娱乐功能有一定要求。子代及和祖辈作为特殊群体又具有“人体尺度差异大”“易疲劳”以及“反应机能较弱”这三个方面共性,需要在设计中重点考虑[2]:子代在婴幼儿时期主要体现为生理需求,对于盥洗空间、辅食制作空间的要求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则需要更多玩耍、学习、独处以及与家人、朋友交流的空间;祖辈在一定时间段内介入家庭主要为了协助育儿,对于家务空间的适老性以及休息空间的舒适、安静有较高要求。
■图1 北欧风格客厅
■图2 欧式风格客厅
■图3 各空间内功能示意图
■图4 纵向分隔空间的多种模式示意图
1.2 主流套型与“育儿”家庭之间的不适应性
首先,偏小的面积不适应育儿需求。受到曾经“9070”政策的影响,我国城镇集合住宅中存在大量九十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3]。由于地域之间的气候、地理、居民人均收入、房价等存在差异性,住宅套型设计亦因此有所区别,比如:七八十平方米的套型,在深圳大多做成“小三房”,而在武汉可能做成“大两房”。诸如此类的“经典”套型普遍缺乏对空间纵向维度以及时间维度的探索,又受限于面积,很难承载现阶段我国城镇“育儿”家庭起居、家务、盥洗、收纳等基本居住功能。
第二,固定的套型模板不适应住户变化的居住行为。我国当代越来越多的城镇家庭关注下一代的生理、心理健康,将“早教”融入日常生活中,其“育儿”居住行为普遍具有科学性,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亦随之产生变化。而现阶段流行的“经典”套型大多是以厅堂为中心的单维度设计,空间功能被限制,并未考虑“育儿”家庭对居住空间多功能性和实用性的需求,如:将客厅功能设定为看电视及会客,围绕沙发、茶几、电视柜进行设计;卧室功能设定为睡眠和更衣,双人床、大衣柜固定位置摆放。这种固定模式的设计习惯,直接导致了套型中存在大量“无用”或“低利用率”空间以及居住空间功能缺失的情况。
第三,缺乏创新的“风格化”装修理念不适应“育儿”家庭住户的实际需求。很多设计师在居住空间装修设计时喜欢使用被人们所熟知的几种设计风格而不加以变化,如:中式风格、北欧风格、日式风格、工业风格等(图1-图2)。事实上,“风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著名建筑史学家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Giedion)在书中写道“我曾提到一个不应当用来描述现代建筑的词,这个词就是‘风格’,当我们把建筑局限于‘风格’的意念范围之内时,就不免流于拘泥形式的做法了。”[4]某个风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某个时代社会的需求,单纯因为形式而存在的风格是没有生命的。社会发展至今,作为设计师不能仅仅满足于风格的沿用,更应关注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在现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育儿”家庭住户居住行为的特殊性使其更需要适合的居住环境,在空间风格设计中融入多维度的思考,有利于为“育儿”家庭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幸福感。
■图5 大面积置物架及书桌
■图6 厨房空间的延伸
■图7 有童趣的家具隔断
2 居住空间“3+2”维度设计的内涵
建筑被认为是空间的艺术,尤其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后,极致的空间设计更是成为现代派建筑师们追寻的目标。在一般的认知中,空间设计是三维的,但纵观历史上众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不论是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流动空间”代表作——巴塞罗那德国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建筑”——流水别墅、阿尔托(Aalto,Hugo Alvar Herik Aalto)的“人情化”代表作——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亦或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中后期“粗野主义”的代表作——朗香教堂,现代派建筑师们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探究,绝非仅仅停留在表象的三维层面,而是通过精妙的创作手法赋予三维空间以时间和精神的内涵,即空间的“3+2”维度设计。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和时间都是其重要属性,西方现代建筑讲求“空间——时间”的意识融合,与我国古代建筑“时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5]。时间的特点是一维单向且不可逆,若将功能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多层次叠加考虑,则可大幅提高功能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解决中小住宅套型空间利用率低、功能缺失的问题。居住空间的时间维度设计需要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将不同时间段使用的功能空间重叠,具体做法是:按照使用时间区分细化某空间内的居住功能,将功能种类较多的空间纵向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结合横向布局设计,多层次纵向叠加使用时间不同的功能空间,于空间的上部或下部布置无特定使用时间的功能,然后再根据人体尺度、家具尺寸等确定各功能空间尺寸,最后利用可变家具、轨道墙体等手法完成对居住空间的时间维度设计,赋予空间多功能性(图3-图4)。
空间的心理,即精神属性作用于使用者,其表现往往更为主观。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尝试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之后不断出现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国外的环境心理学起步则比我国更早。这些前期成果都可以成为适宜“育儿”家庭居住空间设计研究的依据。处于同一空间中的不同人,会由于其体型差异、人生阅历不同、即时的心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处于同样的空间中,也可能因为其情绪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6]。对于居住空间而言,其使用者是住户,针对不同类型住户在居住空间方面的心理需求评估,是居住空间设计必备的前期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城镇处于“育儿”阶段的家庭住户,融入心理学的居住空间设计,首先要了解“育儿”家庭各代际住户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然后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
3 “育儿”居住空间的“3+2”维度设计策略
我国城镇集合住宅近些年产生了结合智能化家居产品的设计趋势[7],也有学者针对“参与型”共建住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8],但在套型设计上依然惯用“经典”的“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公私分区”模式。诚然,大面积套型仅需要以此为基础,通过二维、三维层次上的组织和设计就可以解决基本的功能需求,但对于中小面积套型而言,则需要跳出三维层面,针对“育儿”居住行为进行空间结合时间、心理维度的设计理念更新,才能解决其普遍存在的功能缺失和流线混乱问题。
3.1 空间功能的删减与增设
我国集合住宅内功能空间一般包括:起居室(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储物间、玄关等,按照动静分区、公私分区、洁污分区等设计原则,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厅房中心”设计模式,“两室一厅”“三室两厅”等套型遍布全国,基本与工作学习型、社会交往型、生活休闲型以及家庭从业型的四种传统居住行为模式相吻合,但忽视了近些年伴随生育政策变更出现的“核心育儿型”居住行为[9]。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书中写道:“住宅样式的差异就代表着住宅主人的差异,即代表着住宅主人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能够支配不断扩展的象征作用的整体。[10]”已有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空间功能多样化”“功能载体个性化”住宅空间设计思想[11],依据“育儿”居住行为转变居住空间的设计思路,删减或增设空间功能是必要的。
■图8 角落中的儿童娱乐设施
■图9 单维度设计的狭小儿童房
■图10 纵向分隔空间的儿童房
首先,在“核心育儿型”家庭中,住户的居住行为围绕着“育儿”进行,应改变传统套型中某些并不适用于育儿的空间功能。例如:儿童在生活中应避免过多接触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以茶几、电视柜、沙发为基本布局的客厅利用率很低,与传统客厅提供的看电视、喝茶空间相比,“育儿”家庭住户更需要幼儿玩耍以及亲子互动的大面积多功能活动空间,当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可在活动空间中放置一些安全性高且具有童趣的儿童家具,随着时间推移,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增设大面积靠墙置物架、攀爬墙壁、大书桌等个性化家具(图5)。
第二,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某些特定需求,应适当增设一些容易转换的“育儿”功能空间。例如:许多住宅内小而拥挤的厨房无法满足卫生、精致的婴幼儿辅食制作要求,可在餐厅与厨房并列排布的情况下,将厨房部分延伸至餐厅,增设一小部分辅食制作区域,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布置充足插座的操作台,即可满足许多辅食制作小家电的使用,为“育儿”居住行为提供极大的方便性,在以后也可轻松地将其功能转化为餐厅或早餐厨房(图6)。
3.2 提升空间适应性
空间适应性对于居住建筑而言非常重要,是建筑师们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如柯布西耶在研究住宅“多米诺”骨架体系时统一了空间的通用性与适用性[12]。在我国当代城镇集合住宅中,存在着某些高频率使用空间面积局促的问题,应将空间设计结合时间和心理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扩展设计思路,为套型赋予更强的适应性。
3.2.1 提升空间对于婴幼儿住户的适应性
在针对“育儿”家庭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对各代际尤其婴幼儿住户的适应性,让空间的功能、尺度、质感等元素更适合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营造足够的安全感、舒适感、满足婴幼儿住户好奇心和趣味性的心理需求。
婴幼儿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年人大相径庭,具有独特性,例如:往往体现出对外界浓厚的兴趣,经常通过触摸来感知周围环境;对于色彩的敏感度极高,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对其可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对大脑发育产生积极影响;身形小、视线高度低,成人觉得低矮的空间相对其而言反而舒适等。根据婴幼儿住户的这些特点,可在纵向上扩展空间实用面积,将某些婴幼儿常用空间纵向分隔,再辅以趣味性的装饰手法。例如:套内空间一般净高为2.8米左右,可在儿童卧室及活动空间中加建局部夹层,增加孩子活动面积;作为婴幼儿长时间玩耍、活动的空间,其隔断、家具尺寸应符合婴幼儿身形尺寸;利用家具、灯具等元素在室内环境中增加灵活性的形状,赋予空间玩耍和互动的趣味功能[13];以自然舒适的环境色调为基础,点缀一两处高纯度高明度色彩;在约0.6米至1米的婴幼儿视线高度处,作通透处理或设置物架放置婴幼儿喜爱的书籍、玩具;可利用空间角落布置适合孩子使用的娱乐设施(图7-图8)。
3.2.2 卧室空间的多功能化调整
在一般的中小套型中,卧室面积捉襟见肘,其中的睡眠空间、活动空间可往纵向扩展,与收纳空间纵向叠加。将固定时间段使用的睡眠空间置于空间纵向的中部或上部,将无固定使用时间段的收纳空间和活动空间置于空间纵向的下部,使用频率低的收纳空间延伸至空间纵向的上部,这样可增加卧室内的实际使用面积,在每个卧室中既有充足的收纳空间,又不会形成拥挤、压抑的空间氛围。尤其在儿童房的设计中,鉴于幼儿身形较低,对于净高要求小于成人,纵向分隔是实现小面积多功能化的有效手段(图9-图10)。如此满足各代际休闲娱乐、学习、收纳等功能需求的多功能化空间设计,可以大大提升“育儿”家庭各代际住户的居住质量[14]。
3.2.3 结合功能需求保证厨卫空间适应性
“育儿”家庭住户数量多,“育儿”是其主要居住行为。这类家庭对于“厨卫”空间的使用频率较高,需求较为特殊,在住宅套型的设计及改造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结合住户需求,综合套型空间整体情况进行设计[15]。
中小套型集合住宅普遍存在厨卫空间数量少、面积小的问题。一般的集中式卫生间,面积经常压缩到3平方米甚至更小,这样的卫生间无法满足三代同居“育儿”家庭住户的盥洗要求,在改造或设计时可结合相邻空间的具体情况,适当扩大面积,将集中式转为分离式,让各卫生器具的使用相互不受干扰,还可增设某些盥洗器具。除此之外,适当扩大淋浴间面积可以满足婴幼儿洗澡需求。
厨房则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面积,同时进行洁污分区设计,通过设置隔断将空间划分为中餐和早餐(辅食制作)两个烹饪区,以保证辅食制作区的洁净度,早餐烹饪区可与餐厅空间相结合,方便未来改建,实用性更强。
3.3 空间分隔的模糊化
模糊化软性分隔相比硬性分隔,更易从时间和心理维度增加空间的通透度及舒适度,从而适合在中小面积住宅套型空间设计中被采用[16]。
■图11 通过材质、色彩、高差划分空间
■图12 通过灯具营造自然效果
■图13 通过顶棚、吊灯软性分隔餐厅和客厅
空间模糊化软性分隔的手法主要有:可变家具、透明隔断、轨道隔断等,其中很多已较为成熟,有不少富于创新性的成果可以借鉴,在一个居住空间中可同时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空间的软性分隔。除此之外,还可在心理维度通过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行区域划分,视觉上的区域分隔可通过室内地板、顶棚、墙体、家具不同的色彩或材质、高差变化以及室内陈设的布置来实现(图11)。差异化的室内陈设能够体现住户的艺术审美偏好,形成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和视觉中心,营造区域分隔的心理暗示。对婴幼儿住户而言,富于童趣的家具陈设还能激发好奇心,调动积极的情绪(图12)。
功能性质相似、位置相邻的两个功能空间,可采用模糊化的分隔模式。例如:活动空间和餐厅之间、玄关与客厅之间均可采用软性分隔,差异化处理地板、顶棚的形状、材质,利用餐厅顶部吊灯形成视觉中心,从心理层面将一个较大的空间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视觉上却十分通透,套内采光通风亦得到优化,极大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图13)。又如:中小套型内厨房空间狭小,大多采用“一”字形布局,收纳和操作空间不足,可将其隔墙拆除,用整面储物柜和操作台面取而代之,其余部分采用开合灵活的折叠玻璃隔断,闭合时能有效避免套内其他居住空间被油烟污染,打开时则可提高视觉通透程度。
4 结语
有针对性优化住宅套型,提升“育儿”家庭居住质量,是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将套型设计理念从空间维度扩展到时间和心理维度,是突破我国现阶段固化的城镇集合住宅套型设计模式的有效途径。“育儿”家庭住户结构复杂,其居住行为具有较强的阶段性以及倾向性,本文基于对这类住户特点的归纳总结,分析我国现阶段流行的“经典”住宅套型设计模式存在的缺陷,探索适应“育儿”家庭居住空间设计及改造的新策略,希望拓宽我国城镇集合住宅套型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