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减污降碳 助力“双碳”目标
——访国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素
2022-11-08白歌编辑曲艺
■本刊记者 白歌/ 编辑 曲艺
近期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7 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提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近日,本刊记者就《实施方案》相关问题,采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素。
《中国电业与能源》:《实施方案》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有何意义?
杨素:从国际经验来看,能源系统转型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源清洁化阶段,主要目的是治理大气污染,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从煤炭时代向油气时代转变。第二个阶段(1992年至今)是能源的低碳化阶段,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完成了煤炭时代向油气时代的转变,正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但是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特点,我国将从煤炭时代直接向能源绿色时代转型。这就决定着我国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将同时进行,能源减污降碳协同十分必要。
《实施方案》提出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开展小水电绿色改造;核电发展方面提出在严监管、确保绝对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
二是严控煤炭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
三是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新改扩建工业炉窑采用清洁低碳能源,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用气,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
《中国电业与能源》:我国的减污降碳工作目前处在什么阶段?面临哪些困难?
杨素:从国际上来看,清洁发展的理念早于低碳发展,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里约热内卢签订后,全球才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而在这之前,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
对于我国来说情况也是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超前于降碳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21 年,中国339 个地级和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全国水质优良(Ⅰ类至Ⅲ类)水体比例为84.9%。29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碳减排方面,我国在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了碳减排承诺,承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截至2020 年底,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8.4%,超额完成目标。实际上,从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中国承担的减排责任在不断自我加压。2015 年巴黎会议,我国提出到2030 年左右要实现碳达峰,2020年正式提出“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目标,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主动担当。
欧洲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随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自然达峰,经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为主,碳减排对其影响较小。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纵深推进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服务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面临时间和规模两个方面的统筹平衡压力。
时间紧,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约30 年时间,仅为主要发达国家所用平均时间的一半。任务重,达峰时碳排放在100 亿吨以上,超过欧盟、美国、日本之和,中和阶段减排压力巨大。
《中国电业与能源》:减污降碳的重点行业主要有哪些?在能源电力领域,我们又做了哪些努力?
杨素:根据《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受污染的环境要素分为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声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以及其他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五类。降碳重点行业基本已包含在降污重点行业中,按照碳市场重点控排单位来看,降碳重点行业是: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发电、航空。
环境污染很多都和能源生产及消耗有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领域减污降碳工作重点主要是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控制。具体到电力领域主要是煤电生产管控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以2005 年为基准年,从2006 年到2021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15.1亿吨。
一是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14年我国开展了“超低排放”的行动计划,相关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更严格。行动开展后,各地加大燃煤小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含自备电厂)淘汰力度,并大力实施清洁低碳技术改造,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截至2021 年底,我国煤电装机达到11.1 亿千瓦,其中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 亿千瓦,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占比超过50%。我国煤电机组排放的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大幅下降,不到全社会总量的10%,全国6000 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5 克/千瓦时,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0 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 万亿千瓦时,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运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71 台、装机7600 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向好,2021 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分别约达98%、97%和98%。
《中国电业与能源》:对于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有哪些重要措施及任务?对于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应该怎样实施?
杨素:《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
同时,提出在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增效;提出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方面协同优化环境治理;提出开展区域、产业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支撑保障方面,提出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完善减污降碳法规标准,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项目审批方面,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产业管理方面,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考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优化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相关项目类别。
特殊地区管理方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炼油、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不含光伏玻璃)等产能。
《中国电业与能源》:在创新实施减污降碳方面存在哪些难点问题,又该如何破解?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杨素: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创新,难点在于:一是减污降碳的数据联通,如煤电企业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需同时管理、同时报送,加强管理协同减少企业负担。二是加强各种市场的协调,如碳市场、排污权市场、绿电市场等都可以对减污降碳起到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用能终端需加强综合能源管理,综合考虑节能、减污、降碳等多目标并进行优化管理。总之,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在政策设计、市场设计和企业自身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减污降碳技术方面主要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 和在线烟气监测技术。主要的难点在于技术水平不完善和造价过高。
目前CCS、CCUS 尚处在示范试点应用阶段,技术上不完善,价格高昂不具备商业利用条件。碳市场将进一步推动CCS、CCUS等低碳技术的发展,随着配额收紧、碳价升高,将促使发电企业强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研发应用,持续降低技术成本。预计2030 年CCUS 第一代技术减碳成本约260 元/吨、2040 年约165 元/吨,因此,当碳价突破260元/吨,CCUS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
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方法包括核算法和连续在线监测法。连续在线监测法,又称直接测量法,是借助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对排放主体所排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烟气流量进行实时测量,从而得到连续、实时的碳排放监测结果。
开展连续在线监测的成本上涨主要源自设备采购、升级以及设备运维开销。根据对已开展连续在线监测的发电厂进行调研,质量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设备的采购成本约为30 万—70 万元,质量较高的烟气流速测量设备的成本约为20万—97万元,总采购成本在50万—160万元之间,叠加设备运维管理成本,连续在线监测整体成本远大于核算法,中小企业可能难以承受。
未来随着我国“双碳”进程加快,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需求加大,在线烟气监测技术有望持续进步,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按照碳市场重点控排单位来看,降碳重点行业是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基本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虽然碳市场主要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同时也间接对企业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我国碳市场将引入外购电力、热力等引起的间接排放,将促进企业购买零排放的绿色电力,从而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推动减污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