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大创新和现实意义
2022-11-08赵凌云楚武干
赵凌云 楚武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思路举措等作了系统阐发和深刻诠释,绘就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绚丽美景,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思想深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以独创性思维、创新性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观点与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文章、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第一,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一是强调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二是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三是强调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上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行动。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第二,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一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继承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基础上发展了这一认识,他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习近平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第三,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一是强调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单向度富裕、平均富裕。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二是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三是强调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不能提过高的目标,要坚持分阶段促进。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四是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要坚持整体推进。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
第四,明确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依靠勤劳智慧致富,增强致富本领。习近平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二是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习近平指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三是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福利主义”。习近平指出:“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四是强调坚持循序渐进,边探索边总结,逐步推开。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第五,明确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一是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二是强调先把“蛋糕”做大做好,再把“蛋糕”切好分好。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三是强调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
第六,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指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六个明确”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科学内涵、基本原则、思路举措、目标任务等,既有顶层的战略性设计又有踏实的策略性路径,既有长期性历史眼光又有阶段性当下视野,既有整体性引导又有具体性参考,系统建构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具体来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框架结构上,以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纲,按照一定的逻辑谋篇布局。第一个“明确”,主要指明中国共产党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第二、三个“明确”,主要指明中国共产党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且符合中国实际的共同富裕,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的问题。第四、五、六个“明确”,主要指明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回答的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六个明确”内涵丰富、结构完整、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体系浑然,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目标,即理论主题,归结起来看,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前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这一理论主题正是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将贯穿整个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科学遵循。同时,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石,即理论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为了谁、依靠谁、由什么人检验的问题,表明了实现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党性品格。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底蕴,以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为实践基础,以全新视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党对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理论渊源:以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理想为脉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目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这些理论资源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设想包含着共同富裕意蕴。《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同富裕的对立面是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社会是贫富两极对立的典型社会,一边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和扩大,普遍存在着“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固有的矛盾只能导致贫富对立,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消灭贫富对立,实现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不再是资本增殖,而是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共同富裕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基本理想,如《商君书》提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近人康有为著《大同书》,畅想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把建设一个大同世界视为“真正的三民主义”。可见,古往今来,从上层统治者到底层老百姓都对“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充满了热忱,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中华民族的图景设想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既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
(二)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
“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在党的一大上,党就提出共产主义纲领,宣示了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革命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消除了人民政治上受压迫和经济上受剥削的“总根源”,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毛泽东强调党在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实行先富帮后富战略,江泽民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胡锦涛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对共同富裕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内涵,积累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成就和经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百年奋斗史的继承、总结、创新和发展的成果。
(三)重大创新:“四个首次”标注着共同富裕的创新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对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些基本条件、基本特点有所设想和阐发,但由于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难以对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问题展开翔实论述和明晰阐释。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大国实现共同富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复杂的现实问题,亟待回答和解决。正是在回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诸多重大创新。
第一,首次明确作出“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论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证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较短,他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刚刚建立政权的时候也不会把共同富裕问题列上日程,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向了极端对立的边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甚至出现了特权阶层。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共同富裕问题,但受当时国内外环境影响,加强阶级斗争、巩固政权是毛泽东思考的主要问题。邓小平十分关注共同富裕问题,但他反复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以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原则为着眼点的,他思考的主要方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社会物质财富。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必然性、重要性,但由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他们都没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中心课题来看待。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百年奋斗史上是第一次,表明了习近平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目标原则和制度优越性层面阐述共同富裕的历史视域,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中心课题来观照,作为一个历史任务、重要使命摆上议事日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同富裕绝非口号式的“道德浪漫”,而是既有经验的基础,也有理论的基础,是从现有的、已经获得的历史前提发源的向着未来的历史实践。
第二,首次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由于时代的掣肘,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作出明确阐释,但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设想为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启示。毛泽东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诠释共同富裕的,首位是社会主义,次位是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解共同富裕的一个显著特点。可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都没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阐释。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首次对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述,把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综合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有统一体的内部差别,同时又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第三,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现代化是全球性的浪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乃至今天,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支配一切,“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因此,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性失败表明,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反而只能将旧中国推向深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式现代化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如果说资本原则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存在论根基,结果是贫富对立,那么人民原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存在论根基,结果是消除贫富对立。“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了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把中国式现代化称作“小康之家”。习近平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共同富裕,就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只有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才能得到本质彰显。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西式现代化的全面超越,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创新,也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开拓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
第四,首次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战略擘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战略区分表明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又很短暂,所以他们不可能为共同富裕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对未来的战略设想也是初步的。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毛泽东、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了时间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至于他们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共同富裕进行较多的思考。比如,毛泽东曾设想要把中国变成富强的现代化国家,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时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将三个阶段的人民生活水平依次安排为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和比较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党的十九大上,他对促进共同富裕提出明确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又对共同富裕作了全面的、明确的战略擘画: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什么时候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经过哪些战略步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指明,毛泽东、邓小平等虽设想了现代化的时间和步骤,但没有针对共同富裕进行专门的战略安排。习近平对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战略擘画,充分表明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实践。这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百年奋斗史上是第一次。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续写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篇章,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体现出百年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指引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解决世界性贫富差距难题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现实路径
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幸福生活是人类的美好愿景。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至今,500多年来人类追求共同富裕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以无畏精神实践他们所设想的新制度,然而由于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本质,更没有找到改变资本主义现状的根本力量和途径,单靠纯粹抽象的原则去实践,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追求共同富裕的步伐破天荒地有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共同富裕从此不再是空想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支配原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把人类导向到处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普遍的对立”的境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设想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无产阶级联合运动、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大丰富的社会产品等。他们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试图改变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解放全人类,但都没有成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也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模式的失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重视共同富裕问题,根据新阶段新要求,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全面全新审视,最终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这条道路在理论上表现为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始终致力于实现的理想所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入了新境界,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力量,必将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方向。一百年来,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人民生活从被剥削压迫到翻身解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强烈。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印证了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共同富裕是一个全面综合系统,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对共同富裕的期盼是一致的。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遵循。它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昨天的苦难辉煌、今天的使命担当、明天的伟大梦想,凝聚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共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远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三)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贫富差距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全球性挑战。瑞士信贷发布的2021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贫富差距大幅上升,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82%的全球财富。对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这一世界性挑战和难题,西方经济学家们往往从分配领域入手提出财富征税等治理办法,但治标不治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深刻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运行需要以全球财富分配失衡为条件。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不触动资本的权力地位,就无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任何小修小补的改良主义方案都是无济于事的。习近平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庞大,区域、城乡、行业等不平衡矛盾明显。这样的大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其复杂程度世所罕见,其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中国取得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世界贫富差距问题具有更为显著的样本意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实践上植根于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其关于治理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方略等是中国实践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根本区别于西方的贫富差距治理模式,极大地超越了西方治理理论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拓宽了全球贫富差距治理的视野与路径,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此外,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而“共同富裕”这一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表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促进共同富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驱力。中国在共同富裕之路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就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展息息相关,这是中国向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生动体现。
①⑤㉛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②③⑥⑧⑨1⑪⑫⑬⑭⑮⑯⑱⑲㊶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④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89、4页。
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66页。
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4—215页。
⑰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第2版。
㉑㊷《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723页。
㉒《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83—84页。
㉓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403页。
㉔㉖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670、777页。
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4页。
㉗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0页。
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㉙《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2页。
㉚㉜㊱㊲《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64、172、116页。
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㉞《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㉟《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页。
㊴《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