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来心理辅导室“吐槽”老师
——一例师生冲突辅导个案的伦理思考
2022-11-08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201801
◎ 戈 逸(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 201801)
一、案例呈现
“老师,我们两个没有什么心理问题,我们就是再也不想上严老师的语文课了。”这句话,是两名高二男生小云和小风第一次来到辅导室时的开场白。在传统的心理辅导中,像这样“抱团”式的来访极为罕见。但在中学,孩子们习惯于成群结队活动,是常常出现的景象。
严老师四十来岁,是这学期新接任高二某班的语文老师,他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求也高。作业量相对较大,且注重抄背积累。
在严老师之前,这个班在高一时,教他们语文的是另一位风格迥然不同的老师——温老师。温老师平常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她的作业形式也不拘一格,比较有弹性,有时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温老师的离开,让许多学生非常不舍。严老师的教学方式,更是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落差感。
在这次来访的两个学生中,小云显得更激动,一坐下,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严老师的语文课,就是在那里念PPT,死气沉沉,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们好几个同学听不进去这样的课,他还嫌弃我们几个,明里暗里地说我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还说‘有些同学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只知道怪老师’。”
看小云越说越生气,我尝试着帮他对自己的表达做一些积极的重构:“我看到你很在意语文课,你那么关注语文老师的教学,是因为你非常想学好语文,是吗?”
显然,这个回应让小云感觉获得了理解,他的语气一下子松弛了不少:“我不是严老师想的那样的。温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我每节课都听得很认真,作业也都认真做。我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大好,因为温老师,才好不容易爱上了语文,可是现在一切又都毁了……”
说着,小云委屈地哭起来。
我轻轻递过一张纸巾,然后转向了坐在旁边的小风:“你也和小云一样这样想吗?”
小风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低声说道:“其实大家都不太适应严老师的课,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我觉得严老师好像不怎么在乎我们的感受,之前我们也试着去跟严老师表达我们的想法,可是我们提出的所有意见都被他驳回了。大家觉得他很固执,听不进意见。现在有几个同学打算抵制他的语文课,不听课,也不交作业了,说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看到我们的心情……我们其实也有些想这样做,但又觉得这不太好,犹豫着,就想先来找您谈谈。”
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事情的复杂和严重性: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业压力的议题,而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师生关系的危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化解,不但师生双方会受到应激情绪的威胁,甚至还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质量造成冲击。
在征得了小云和小风的同意后,我与他们的班主任南老师进行了沟通。
南老师反馈,严老师已经察觉到了同学们的配合度不高,非常着急,也十分气愤。“这些孩子都已经高二了,还这么不懂事!为了帮他们补上薄弱的基础,我每天备课到深夜,他们上课却一个个都在发呆,竟然还嫌我的课不够好玩。现在离高考其实也没多久了,我不可能为了哄学生高兴,天天玩那么多花样!”
南老师表示,她也感到非常为难。严老师和同学之间紧张的关系,甚至已经影响了班级的学习风气。她也想过,是不是要和严老师讨论一下调整教学方式的可能,但严老师是资深的前辈,态度又如此坚决,这让她也不知如何开口才好……
这个案例看似中小学心理辅导中的“家常小事”,但实质上并不简单。“我”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面临着多重角色的冲突。如果严老师就师生关系来寻求心理专业老师的意见,“我”能否和严老师就此事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对“我”所知的信息,透露到什么程度为宜?
二、伦理思考
这个案例对于心理咨询伦理中的“价值中立”原则提出了挑战。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以下简称《伦理守则》)1.4中提到,心理咨询师应“尊重寻求专业服务者的价值观,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寻求专业服务者,或替其做重要决定”。为了维护“价值中立”的原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常需要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多重关系,以免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
《伦理守则》1.7也明确强调:“心理咨询师要清楚了解多重关系对专业判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福祉的潜在危险,尽可能避免与后者发生多重关系。在多重关系不可避免时,应采取专业措施预防可能的不利影响。”
但在中小学教育系统中,这样“纯粹”的价值中立是极为理想化的,现实中的双重或多重关系几乎难以避免。
在这一事件中,除了和小云、小风之间的辅导关系之外,“我”还涉及另外两重可能影响辅导的关系。
(1)师生关系。“我”在高一时任小云、小风的心理课教师。在学校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在校园中维护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当学生产生贬损、攻击教师的倾向时,教师有责任做出引导教育,不宜一味默许。
(2)同事关系。“我”和严老师、温老师、南老师等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我”应当和这些老师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互相信任,共同把工作做好。
既要保持“价值中立”,又要做好上述作为老师、同事应有的责任,就会出现许多两难的局面。比如以下三个方面。
(1)当小云和小风提到班级中有“抵制”严教师的倾向时,“我”该如何回应才能既共情到他们的情绪,又能制止不合适的行为?
(2)当严老师询问“这个班级有没有孩子来找过你?你们聊了一些什么”时,该如何回应,才能既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又切实地回应严老师的工作需要,还能不失尊重与真诚呢?
(3)小云、小风期待严老师能有所改变,能更多地回应他们的情绪,听取他们的诉求;严老师期待孩子们更自觉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班主任南老师则盼望通过缓和紧张的师生关系,改善班级的学风,这些期待是否都要回应?这些期待彼此间是否有冲突?
我认为,要平衡好这些看起来两难的问题,既需要在工作中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又需要对《伦理守则》建立正确理解。伦理总则中的“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是一切原则的根本,也是任何变通方式都不能舍弃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一案例可行的处理方向有三个方面。
(1)本着“谁来访就对谁负责”的原则。聚焦于和来访学生小风、小云的工作,把来访学生的福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在工作过程中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对来访学生所叙述的内容中非伦理守则写明的保密例外情况,做到严格保密,不与其他人讨论交流。
(2)把师生关系视作一个系统,争取与整个系统工作,争取让系统中的各个角色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彼此看见和理解,促进整体的沟通模式得到改善。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促进信息的交流。
(3)聚焦于和来访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把努力促进来访者与系统中其他角色的沟通作为辅导目标。与严老师、南老师沟通,充分调动来访者自身的资源及系统中的其他资源,协力应对问题。
从学校系统中开展工作的现实情况出发,我更倾向于第三种方案。因为一方面,在这一事件中求助意愿、改变意愿最强烈的无疑是来访学生本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也有其规范和设置。所以促进来访学生的成长是最为合理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无论是来访学生要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努力,还是心理教师的助人努力,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发生在真实的校园中,离不开系统的支持,所以争取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协作依然是必要的。
三、解决方案
明确了工作方向后,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明晰来访学生真正的目标和希望。
应用短期焦点治疗技巧,帮助两位学生从“问题”和“冲突”的漩涡中抽离出来,转向积极成长的视角。我们的对话如下。
我:如果有一天,你们和严老师之间的问题发生了好转,你们各自会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小风:那我就可以好好学语文了,然后语文成绩会变好。现在这样下去,我的成绩真的要不行了!
小云:嗯……我的语文成绩本来还行,现在底子也在,就算老师变好了,我的成绩一下子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我会觉得,自己会变得开心很多。因为原来在温老师的语文课上,我得到了很多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这让我感觉自己有价值。这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大概就是因为这,我才那么在意语文课吧……”
我:所以,小云希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价值感、成就感,小风更愿意把关注点放在学习成效的提升上,是吗?
小风、小云:是的。
我:这两个希望都特别好!老师看到,你们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云:可是,这些以前都是温老师带给我们的,现在温老师不教我们了……
我:温老师真是一位很棒的老师。她不但给了你们学习的热情,还让你们更有自信。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真是幸运。你们舍不得她,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相信,温老师一定希望,她给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情感、习惯和品性,就像是一份礼物,可以帮你们更好地走下去。希望你们能把从老师这里获得的支持,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小风、小云有所领悟地点头。
我又问:除了老师的帮助,你们觉得自己还能为实现自己的心愿做什么努力呢?
小风:我不知道……我很努力地刷题,但好像没什么用。
这时,小云突然插进一句。
小云:看书啊。你得多读书。我就是这样提升成绩的。我最喜欢看小说,学到很多东西,有兴趣才能吸收进去那些知识。
小风:可我的文学基础没有你那么好啊,那些大部头小说我可看不进去。
小云:你不是喜欢自然知识吗?可以看科幻小说。还有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这些,虽然是用古文写的,其实里面有很多关于科学技术的好玩的内容。你一定喜欢看,还能积累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我还能教你。
小风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我倒是没想到。我们这阵子都只顾着“吐槽”老师了,我其实挺希望你能多和我讲讲这些知识的……
我:小云,我看到小风刚刚觉得你的建议很有帮助。你觉得像这样发挥你的长处,帮助同学学好语文,有没有体现出你想要的价值感、成就感呢?
小云:有的!
我:太好了。你们自己身上有那么多资源,如果我们再好好找一找,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们,同时也有许多人在期待着你们的进步。如果能和他们更好地合作,互相信任,相信你们一定能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的。你们一定也发现了,把精力放在和老师的对立上,并不利于目标的达成,你们觉得呢?
小风、小云:是的,这样有点傻,我们不会这样做了。
就这样,我帮助小云、小风建立起为自己的成长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态度,也就化解了他们对严老师的负面情绪。
第二,与语文教师协作,让“严”中之“爱”被更好地看见。
在严老师询问学生的心理状态时,我遵守了保密原则,没有透露学生具体的谈话内容。但我向严老师表达了学生们对于他的坚持的理解。严老师的严厉背后,其实是对学生深深的关切。他期盼学生能够获得学业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更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帮助学生。在“严”的外表下,是诚挚的爱。
严老师希望自己的“爱”能更好地被学生看见,我建议他试着用积极的“我语言”代替消极的“你语言”来进行沟通。如,用“我希望这些基础练习能帮大家准备得更充分一点”代替“你们对基础练习这样敷衍了事,考试一定会摔跟斗”。
听取我的建议后,严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了一次“告白”,谈了自己对作业和课堂意义的理解。严老师事后反馈,当他用正面真诚而非指责的语气去传达自己的期待时,学生的接受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三,与班主任协作,改善班级学习氛围。
在与班主任南老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该班级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对老师依赖性过强的问题。这一现象也是引发这次冲突事件的“土壤”。于是我们共同讨论了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哪些举措,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经过讨论后,南老师决定在班级内开展一些合作式学习的实验。
三个月后,我在校园中又遇到小云,他告诉我,班里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现在他和小风都担任了学习小组的组长,肩负着帮助和带动同学一起学习的”使命”。努力获得了认可,他们再一次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
“而且,严老师现在也有了一点改变呢,”小云悄悄地说:“上一次我去和他商量我的古诗词抄背作业,问能不能抄一些我自己喜欢的文学经典段落,因为课上布置的古诗词我已经背会了。严老师竟然同意了,还说我现在的表现让他很满意。原来,他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只是希望我们能有好的学习态度。以后我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会试着先去理解老师,不会再那么莽撞了。”
四、反思与启示
在此类涉及多重角色、系统内多个关系的处理的案例中,心理教师的边界把握和系统思维都非常重要。
一方面,在学生没有出现严重心理危机,风险程度没有达到必须要突破保密的情形时,保密原则依然需要被严格遵守。这始终是与来访者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
但另一方面,如果以保密为由,对于相关教师的询问或关心仅仅抱以一个生硬回绝的态度,对于建立共同解决问题的同盟关系是不利的。真诚地了解老师的需要,促进其资源和能量的发挥,也是帮助来访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既要坚持与个体来访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也要对学校系统中的每一个人予以尊重,并争取与其合作。当然,这对于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颇为不易的挑战。
另外,我们也需要承认,此类问题的确较为复杂。心理教师在系统中的位置和工作范围都是有限制的,在自己尽到最大努力的同时,如有需要,还可以求助于学校年级组、校级相关领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