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08崔剑峰
崔剑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音乐学院 科研处,哈尔滨 150006)
站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起点,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格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受到冲击。气候危机、疾病流行、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世界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立足自身、沉着应对、主动作为,努力化危为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和谐国际环境最根本的力量。近年来,国内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从外来文化的全面渗透,本土文化的处处式微,到本土文化的触底反弹,国潮风尚的强势回归,我国文化自信的构建与提升亟待深入研究、全面解读。因此,“如何在全球化和地方性二元矛盾背景下实现‘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的转变”,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价值新内涵,一经提出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这一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从理论来源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现实影响来看,这一理念又为我国的文化自信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显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来理解文化自信的构建问题,对厘清文化自信的脉络,实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建构中国的文化自信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交流的新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重要的文化维度,是文明交流的新理念。这一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点的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思想的发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是如此,一种新理念的提出,不能只经历理论层面的不断推敲论证,更要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无限拷问,才能确证自身的正确性,才能彰显自身的现实力量,才能为全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和接受。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和现实之间相互作用,只有消灭哲学,才能使哲学现实化,在哲学的现实化和现实的哲学化过程中,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理论是先导,理论是现实的自我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描绘了资产阶级的巨大“历史功绩”,在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获取利润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推进了人类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进程。马克思预言,资本家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进程中,把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上升为世界历史。人类不必局限于每个民族都必须独立发明创造,科学技术落后的民族可以学习先进民族的经验,把先进民族的科学技术直接拿过来为我所用,从而为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赶超发达地区提供可能性,进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传播,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马克思认为经济落后和国家和地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可以为步入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础,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曾说: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结束了个人历史、民族历史相对孤立的历史形态,开创了世界历史。如列宁所说: “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但资本主义并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只是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体的自由解放提供前提条件。针对这一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对全球历史发展一体化内涵的深刻把握,“遵循片面国家命运向人类整体命运的发展规律”。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性难题日益凸显,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关切,就要从“整个人类”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基于人类整体命运这一共同价值的综合考量,而非某种“社会”、“民族”或“国家”的人为构建,超越了国家、民族和阶级。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世界历史演进内在规律的遵循,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完美继承和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发扬。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哲学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上升为世界大同理想的新型文明交往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是中国为全球治理和发展提供的原创性贡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认为个人读书不能仅限于理论,应该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只有把个人的事情处理好,才能处理好国家大事,进而去处理全天下的事务。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都为解决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明发展问题提供了价值参考和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家国情怀作过说明:“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继承和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下观’和‘大同社会’的构想,更以实践向度的发展带动上述理念的传播,是知与行的统一。”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内核。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水平和文化建设能力,才能保证中华民族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文化态势,解决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以及文化霸权等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我国传统家国情怀的践行者,他关爱家人,孝敬父母,教诲子女,夫妻和美,家风淳朴。他厚植家国情怀,处理好家事,全力以赴努力工作,并希望把中国的成功经验向世界推广,从而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奔向富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由家事和国事,推向了天下事,希望帮助贫困落后地区摆脱贫困,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向互赢的合作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把国家共同富裕理想推向人类社会全体,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供全人类借鉴和参考,从而突破民族、地域限制的美好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念。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中国土壤,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进程是人类文明存在方式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转变及自我意识的生成,还必须将目光着眼于世界,关注世界全球化进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凭借科学技术优势稳居两极化社会分工的制高点,我国主动打开国门,在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优势之下,让本国企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且赶超先进国家的企业。我国改革开放四十的年的实践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性。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我党在新时代提出的人类交往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力量,也体现了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道义力量”。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公平正义、平等合作理念的全新世界交往愿景,开启了全新的人类历史视域。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守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新时代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不仅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为“四个自信”,更将其表述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蕴含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力量。以面向人类共同价值的视角建构文化自信,以全球视野理性审视世界文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和答案,共同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文化自信有利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依然有时“被动失语”,症结何在?关键在于我们缺少国际话语权,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建设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文化刻不容缓,开展文化自信理论研究就是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面临的困境,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一体化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无限膨胀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要让资本走上理性的发展轨道,就要补足价值理性在理性发展过程中的缺失,弘扬人的理性的复归,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理性回归。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基于个人主义立场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而是立足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并通过民族—地区—人类三个层次进行构建的。“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运用到国与国的交往中,以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的价值追求,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它将中国传统“和”的文化理念应用于国际关系层面,体现了中国在面对外来挑战中表现出的文化自信。我们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我们提倡国际合作共赢,在国际社会中主动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向国际社会公布我国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号,积极向国际社会和因疫情需要帮助的国家捐赠及提供抗疫物资,用大国担当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有利于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构建适合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塑造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理念,引导中国现代性理论的生成,构建崭新的文化创新体系。建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华文化,树立全球文化发展意识。人类共同价值着力于从全球视角治理和解决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和价值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有助于为人类文明形态创新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有利于在建构人类共同价值过程中保持民族独立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实践,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而形成的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文化信念,是我们民族核心价值魅力之所在。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发展前途命运。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确立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保证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民族的独特性正是我们应对全球化的有力思想武器。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只有增强民族认同感,才能增强文化自豪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不迷失方向,才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挑战,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独特的文化存在,便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以积极姿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警惕西方的文化输出,保持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日本和新加坡就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独特的民族本性,儒家传统文化在二者加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依然保持完好。平等、独立、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而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建构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如何挖掘和生发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创新机制,焕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品格是构建文化自信理论体系的主旨。
文化自信有利于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在不同民族交往中,文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度,需要重视文化传播,在文化交流中让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美国九一一事件爆发之前,20世纪有西方学者指出,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是本世纪的最大冲突。美国九一一事件就是二者冲突的最典型体现。我们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走出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要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功能,就需要加大文化自信理论研究力度,在与西方平视的过程中,掌握平等交流的话语权。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鲜明提出“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论断。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治发展实践,我国的文化自信理论体系的构建还相对滞后,探索如何构建我国的文化自信体系,进而向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维度。面对西方学者积极把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编撰成册的现实,我们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却缺乏文化角度的理论体系建构,当前文化自信理论的研究还需要在系统梳理文化自信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我国建设发展新的实践经验,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借鉴,为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认识中国提供理论支撑。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深入探究如何与其他国家平等开展合作交流,及时主动研究西方对华政策,深入解读国外思想理论动向,找出西方社会对华政策背后的理论深意,及时做好理论依据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全面的复兴,尤其是经济越发展我们的理论发展速度就越要跟上,否则就会造成资本文化乘机侵入,理论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导致文化软实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文化自信建构不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世界文化文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从‘共同体’角度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复杂情境,积极推进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立和成熟,并促进中国学术对‘中国故事’进行自觉的文化表达和科学说明,必将极大丰富人类对多样性现代化道路的认知,坚定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完成现代转型的信念,提供非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样本,由此将‘中国经验’上升为‘共同体’意义层面的理念体系和知识范式”。
加强文化自信理论研究,应理性应对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将科学技术上升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让人在甘愿享受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自觉享受西方发达科学技术而放弃反抗。这也是西方社会无产阶级不再进行暴力革命的重要原因,在潜意识里已经甘愿享受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看,科学技术沦为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意识形态。从当今世界现实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动最大马力发展经济却仍然深陷泥沼,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却显示出巨大生命力,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富于意识独立和创新创造的公民。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民众无条件地信任国家,主动配合国家做出各种隔离举措,为高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冲锋在前的白衣卫士,以及后勤保障的各个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都是抗疫前线的普通一员,我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空前高涨,连国外媒体都忍不住惊叹。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畏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忌惮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从跟随全球化转向引领全球化,从输入型现代化转向辐射型现代化,这是5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化自信要秉承合作共赢的人类共同价值去构建国家间交往的崭新文化交往模式,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崭新空间思维模式。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焕发勃勃生机和生命力的制度,社会主义理论是焕发永恒魅力的理论,而社会主义文化则是中国独立自主的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研究构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就需要当代知识分子直面西方文化冲击,深入解读西方国家文化,把科研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风口浪尖上,作好理论的深度耕犁,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确证,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将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全面跃升的重要指标。
加强文化自信理论研究,贡献中国力量。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追逐资本的过程中,就预见了人类社会必将由封闭孤立的民族历史转变为多元开放的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全新的人类历史视域。人类文化发展伴随人类文明交往的开展,东西方文化必然互相借鉴。海德格尔生活世界理论就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世界理论。我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并存的文化传统,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发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群体,我国传统文化一直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发的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研究中国自己经验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平视世界,平视世界就要与西方平等对话,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理论支撑,要把我们的自信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加强文化交流能力。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在立足中国的基础上关怀世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如何将中国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升为世界的普遍规律,将中国特色提升为世界一般”,“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有效连通,充分释放中国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我国的文化交流有别于西方的文化输出模式,是为了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往模式,是国与国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交往新模式。身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我们该如何构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全球价值观,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获得国际话语权,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之后,践行扶贫减贫理念帮助周边国家,为全球减贫做出了贡献。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将之向全球推广,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用成功的理论经验关照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在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倡议,“既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搭建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共同桥梁,与文化自信存在一定共通之处”。提升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守护,加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历史总是要前进,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合作共赢的故事,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建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文化自觉,保持民族独立性,在国际交往中平视世界,理性应对西方挑战,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交流和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