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走向

2022-11-08于春玲王迈悦

学术交流 2022年4期
关键词:顶层制度建设

于春玲,王迈悦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拥有新理念,新时代开展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号角,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制度建设已成为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的根本性实践活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新时代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一系列文化制度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这些都表明,对文化制度建设的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文化即以“文”化“人”,“用一定的以统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观念形态(即‘文’)去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化’),是为‘文化’”。人通过合作来满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需要。合作包含着秩序和制度的建立,并提供各种组织社会和维持活动的办法。文化制度是指以文化建设为目标指向所制定的各种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以协调社会文化关系为目的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其中,制度的顶层设计在文化制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规划管理作用。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规划”即设计,即以“长远与大势”为前提,以“问策与集思”为手段,直面新问题,确立新设计。就文化制度顶层设计而言,其设计乃文化制度确立的逻辑起点,其设计指向即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设计原则即为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并通过实践核心的坚守、实践主体的培育以及实践创新的引领,助推文化制度建设走向成熟与定型,最终不断增强文化治理效能。

一、顶层设计:文化制度确立的逻辑起点

文化制度作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其设计具有前置性与方向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特点。因而,顶层设计成为文化制度确立的逻辑起点。

一方面,文化制度设计具有前置性与方向性的特点。制度的前置性,即为制度的前提性或基础性。制度设计属于制度建设的前置性率先工作,它以设计为引领,塑造制度及机制。它要求围绕战略目标,建立文化组织结构,确立工作职责、权限及协作沟通关系,提高组织系统效率,增强创新设计。文化制度顶层设计的目标就是实现文化战略所寻求的最佳资源的内部配置格局,以控制文化建设可能生成的多种风险,关照制度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为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而制度的方向性,即为制度的指向性。制度设计具有制度指向性功能,这是源于文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它犹如乐队指挥家,决定音乐的指向与起伏。同样,制度设计的方向感尤为突出,它在接好“地气”的基础上,代表社会进步,体现时代气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价值。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为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强文化产业,铺就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然,有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破解,必须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确立新目标、规划路线图,以精准科学的制度设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文化制度设计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特点。制度的工具性,即为制度的手段或工具性质。制度设计在制度建设中起到工具性的执行作用。只有执行好制度设计,才能更好地完善和丰富制度体系。工具性是文化制度设计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前提,也意味着文化制度设计需要遵守相应原则。如系统原则,即文化制度具有相对的完整体系,设计者和参与者在起草或讨论制度时,需要通盘考虑,了解具体制度在该制度体系中的位置,防止出现制度交叉、内容重叠,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现象。再如风险可控原则,即为了防止执行者滥用权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制度设计需实现平衡授权及明确权力幅度的作用。还有可操作原则,既体现制度语句表述的唯一性,又体现制度的可执行性。制度一经出台就须被操作,否则,制度存在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再如守法性原则,文化制度体现文化权力,但任何文化制度都无权制定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文。制度的价值性,体现在增强制度效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对文化的“过滤”和加工,包括植入理念、规则或某种价值体系等均为文化价值的追求。当前,全面推进制度建设,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画好制度设计的工笔画,最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制度设计进程中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加强政策解读和指导把关,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进而完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增强文化制度效能。

二、精神内涵:文化制度设计的价值指向

文化是人的实践产物,是社会历史产物。每个历史时代的文化均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道德示范、价值要求和社会规范等,对于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如,源于制度设计的文化产业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及对人的精神满足,等等。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曾说:“从根本上来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设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了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包括思想理论层面的文化制度、《宪法》和法律层面的文化制度、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的文化制度等,均是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指向而展开的顶层设计。

作为文化的人文元素,思想道德建设理应成为文化软实力的“硬核”,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根据主体在不同领域的行为,它可分为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文化的科学元素,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样成为文化软实力的“硬核”,因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已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夯基工程。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重要内涵。正如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它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精神“内核”,是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精神,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我们要通过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制度,使其成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的主旨,形成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原则坚守:文化制度设计的根本遵循

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本质上蕴含着社会的秩序和规则。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人们每天被文化产业输出的各种音、像、形等文化形式与内容包围。因此,把握文化产品的精神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导向、坚持人民性价值立场,使之成为文化制度顶层设计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他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今天,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我国包含意识形态工作在内的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南。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文化建设各方面。“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的一致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体现了制定顶层设计的党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犹如“方向盘”“定盘星”,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导向不偏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所以得以充分发挥,与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人民对党集中统一领导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认同是文化制度顶层设计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面对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充满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坚持党的领导理应成为文化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经历了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推动包括文化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当前,在逆全球化浪潮泛起、不确定性增强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注入了强大正能量。正如美国共产党联合主席罗萨娜·坎布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拓展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这就是当我们把人民置于利益之上时,一切皆有可能。”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文化制度设计的遵循,它积极推动政府发挥着应有的杠杆作用,把国家资源集中并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生成资源优势和汇聚强大物质力量,实现预期发展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德国著名学者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曾说:“假如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真的就像马克思主义表达的那样,即思想状况由经济状况来决定,那么如果不首先从社会主义及其与当代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出发,恐怕就无法谈论社会主义与当代的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显现。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高效率运行的制度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创造出中国奇迹。无论是国计民生工程,还是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了让世人为之赞叹的成就。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高度的思想认同。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局面,并生成强大社会动员力,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而文化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优势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理。

(三)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不移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永恒使命,是对人之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实现人之“尽善尽美”的存在。其中,“善”,是主体与社会必然性的符合,即人对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美”,是主体的自由与客体必然性的高度和谐统一,即社会的存在和属性对人的美感需要的满足。“善”是人自身的和谐,是道德价值追求;“美”是人对自然客体的和谐,是艺术价值追求。毛泽东主席说过:“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善美和合,二者的价值立场是一致的。同样,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守共同理想信念,坚持改革创新思想,等等,其背后蕴藏着浓厚的“尽善尽美”的文化和谐运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高雅旨归就是实现善美兼容,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本质属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影响着文化制度顶层设计对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特有的文化旨归,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它既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也强调人民的目的性。为此,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至上”始终作为其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一切为了人民,已成为共产党人实践成功与否的参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精神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就是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宗旨和原则转化成细致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并落到实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正是建立在对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上,最终以人民至上思想统领包括制度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领导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稿和方案稿的说明》中强调:“构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一主线,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统筹考虑党和国家各类机构设置,协调好并发挥出各类机构职能作用,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正是实现了人民至上与党的全面领导高度统一,我国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四、制度运行:文化制度设计的实践走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意味着,对对象、现实和感性,应从实践角度来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同样如此。文化蕴含于人的实践过程,并通常表现为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前者需用意识形态眼光加以审视与评判,后者常用质量标准来测试与衡量。可见,实践中的文化制度顶层设计,重在对文化意识形态性的高度把握,以及对文化质量的标准化考量。同时,文化制度顶层设计均建立在文化问题基础上,直面中国文化建设问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最终实现以文化发展为宗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提升人民思想境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的文化建设任务。可以说,实践中的制度设计已成为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养成,它重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重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以提高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重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文化管理创新;重在实现自动化文化建设反应机制,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当然,文化制度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理应源于文化本身。从意义结构上看,文化是人类用以解释他们的经验并指导他们行为的存在。因此,实践的制度顶层设计,积淀着文化实践的意义结构精神,助推文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使其更加成熟。

一是打好实践基础,提高群体参与能力。公共生活的文化活动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体现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实现,并满足高质量文化生活需求。列宁曾说:“工人阶级必须找到、制定高于过去所有文化的观点,并贯彻到底,就像自由思想家对待宗教世界的观点一样。那时就能掌握这种文化而不屈从于它,使它成为建设新生活的工具和同旧社会作斗争的武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需要注重群体参与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向、理念、价值等方面细化落地培育全民的文化需求和认知素养。为此,应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实现群众广泛享有的最佳文化服务,提升群体参与文化的活力。对此,文化制度设计要基于文化实践基础,建立协调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基于文化公共设施,强化综合性文化中心服务功能。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方法上,制度的顶层设计要积极促进群体参与实践。

二是坚守实践核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首先,制度顶层设计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在国家许可条件下,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走向及意义所在,使资本在文化发展与创新方面起到“施肥”与“灌溉”的作用。其次,制度顶层设计是权衡创造与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化实践。消费本身体现文化,但消费文化需要引导。消费文化对于日常生活实践,普遍联系着价值、实践和制度。因此,消费文化需要文化制度的正确引导。我国文化产业消费是巨大的,理应高标准对待消费文化产品的水平和质量,增加文化消费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此,通过制度设计,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努力彰显特色文化创新与消费内涵。如,积极开发文化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等等。最后,制度顶层设计是积极推进文化自身发展与“走出去”相统一的文化实践。文化技术上的差距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人民需求、时代要求来看,文化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自身发展基础上,加快“走出去”进程已是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为此,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可以融入国家相关科技规划设计,强化文化技术攻关,打造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同时,完善文化贸易,制度设计上积极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与沟通、共享文化技术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尽早缩短文化技术差距,生产高端产品,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当然,制度顶层设计中必须突出强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核心,提高原创力,重点扶持原创精品的生产实践。

三是培育实践主体,促成良好文化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革命阶级在政治上夺取政权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话语权随之会自动地转移到革命阶级手中。当革命阶级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条件下是无法得到文化话语权的。合格的文化主体需要有良好的教育,需要良好的培养过程。同样,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更需要良好的制度化教育。如,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实力文化企业攀登产业中坚力量。当文化产业有机融入文化市场时,运用分类管理制度,保护其创造力。同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文化创造性行为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市场环境,包括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管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等。当然,为培育文化实践主体,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文化管理制度,制定文化相关具体政策与措施,不断优化文化市场条件。

四是引领实践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涉及经济建设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产业观念是在全球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文化产业的价值逻辑与启蒙理性逻辑应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统领性作用。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已经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述《决定》和《建议》均体现了顶层设计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科学实践引领。

五是顺应实践趋势,打造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平台,对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消除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今天,公共数字文化已向我们走来,尤其后疫情时代公共数字文化的推进,如“云演出”“云博物馆”“云展演”,等等,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方便和更大自由,但需要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技术支持,加强技术与文化的强强结合。这些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影响着制度管理内涵的完善与丰富,助推公共数字文化管理制度设计的实践创新。如,国家公共文化云,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资源汇聚、活动汇聚和服务汇聚的基础服务平台,旨在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基层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为此,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整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平台与服务界面,逐步实现工程平台的开放兼容、快捷传输和高效运行,实现工程资源在基层的统一呈现和便捷获取。同时,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创新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设施管理运营模式,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同时,公共数字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在管理制度、资源整合和服务机制等方面亟待加强。

六是抓住实践关键,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做到服务对象下沉、服务范围拓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社区文化服务制度、图书馆公益文化服务制度、公益文化活动服务制度等应有相应管理规定,完善公平的保障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普及化和扩大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自动化的文化建设反应机制。对于文化制度的运行,将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和原则植入文化产品,使大众通过消费文化商品进入自动化工作系统,实现制度的顶层设计目的。这种自动化运行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显然,制度的顶层设计对制度运行细节的把控越是具体化,人们就越能够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浸润。

结语

走向更加成熟与定型的制度顶层设计,必将成为文化建设实践的保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深层次的力量,是最不容易但最需创新的领域。坚持顶层设计是完善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是文化建设重要保障。顶层设计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立文化发展的目标模式,并围绕文化管理体制开展文化制度设计,实现实践中注重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应有职能,不断强化创新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的文化管理,实现科学有效的文化制度设计实践。诸多文化制度样式的实践养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形成文化发展总体合力,积极助推文化制度建设日趋完善,确保如期迈向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顶层制度建设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滨海顶层公寓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