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防控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思考建议
——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21 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
2022-11-08郭培凤
郭培凤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32)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疫情感染的风险、线下活动的限制、学生分散的制约等客观条件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带来了极大挑战,但也给大学生创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拓展并丰富了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参与度。
一、疫情常态防控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矛盾与挑战
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传统的社会实践组团模式已不能适应疫情常态防控需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面临新的难点和挑战。
(一)疫情常态防控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新矛盾
1. 学生相对分散与活动组织集中的矛盾
传统社会实践采取组团模式,活动多集中在某一地点开展,大学生通过暑期集中调研实践等方式协作完成某一社会实践项目。但疫情条件下,诸多项目不能在线下开展,学生分散于全国各地,无法集中组织,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带来困难。尤其是大型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较多的人力支持,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人员集中难度较大,面临缺少人手的境况,活动难以有效展开。
2. 人员活动限制与社会实践多地的矛盾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多地均对外地人员出入境进行限制,学校方面也对学生暑期人员活动进行约束,有的学校暑期出入校门采取时间加地点双重管控措施,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社会实践内容;家庭也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管控,不愿学生频繁出入多地。但有的社会实践项目需要出入多地进行调研,这种多重封闭式的人员管理给社会实践带来了较大阻碍。
3. 教师指导有限与自主能力缺弱的矛盾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生“单对一”独立行动,对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倒逼暑期实践活动由“狼群战术”变为“孤狼战术”,由于学生习惯于组团式社会实践,大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在社会实践项目制定、活动开展、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存在困难。疫情期间,部分学校社会实践项目较往年在量上下降约10%,且基本上是单个或线上活动,大型线下社会实践开展较少。
(二)疫情常态防控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新问题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但更多的是老问题的新表现。
1. 思想认知不够到位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校持完任务、简单搞、走形式的想法,部分学生也以疫情期间面临诸多困难作为不参与或浅度参与的借口。这反映了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还存在偏差,不能深刻认识到暑期社会实践功能是将所学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关键链路,是响应国家号召和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反映的是社会需求,正是实践的方向和初心。
2. 教师指导不够有力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以高标准完成实践活动。但从调查问卷中发现,约30%的学生反映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部分指导教师仅参与实践活动的筹划与总结,中间过程参与度不高。同时,部分指导教师较少参与或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平时就很难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疫情期间更难以为复杂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3. 平台构建不够充分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实践平台面临断档,急需学校提供新的社会实践思路,构建新的社会实践平台。但平台创新构建滞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便捷优势、学生属地优势和学校组织优势,云上实践、就地抱团等社会实践组织不够充分;资金投入也较为有限。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实践活动所需资金需求较以往大幅增加,受资金缺乏影响,部分大型活动难以展开,好的创意无法落实。
4. 参与热情有待提升
对某职业学院进行调研分析,2021 年暑期社会实践仅20 支队伍参加,参与人数不到300 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低达5%左右。这一现象有宣传不到位的原因,部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目的和主要活动安排不太了解,因学业繁忙而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放假就应该好好休息,不愿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家庭的原因,受疫情影响,部分家长拒绝学生频繁外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直观的体会,主动参与不够,被动配合质量也不高。
5. 质量效果难以把控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之外展开,学校难以获取开展情况实时信息,质量效果监控本身存在难度。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更甚,教师异地网络监管难以到达末端,难以面对面传帮带;部分社团的负责人与组员也难在一起开展活动,相互协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提升。
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疫情常态防控下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路径和成效
针对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新矛盾、新问题,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组织网络、学生属地便利、“云上”实践共享三大优势,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院与家庭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有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基本达到暑期实践活动预期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整合红色资源,坚定理想信念
组织学生网上参观红色场馆、聆听先锋党员故事、传播民航精神理念,促进爱国与敬业相结合,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1. 组织理论学习
网上参观一大会址、场馆的同时,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精神等,组织现地学习领会,感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用青年学生的视角,边走边看边发声,弘扬爱国精神,传播青春正能量。
2. 重走革命“道路”
参观上海革命纪念遗址,聆听先锋党员故事,通过重访上海红色革命地址、党员访谈等形式,以防疫志愿者、优秀团员为榜样,制作青年学生信仰公开课,开展红色信仰宣传,引领青年人传续精神,树立榜样作用,聆听青年声音,从我做起,在思想上、行动上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赓续红色精神。
3. 弘扬行业精神
依托民航知识百科小程序等,围绕三个敬畏,以民航百科知识为切入点,采取线下系列宣讲和线上微课相结合,普及民航知识、讲述民航故事,向托儿班学生宣扬民航精神,传递学院正能量,在公益服务中展现民航精神。
(二)发挥专业特长,投身社会实践
积极响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号召,利用大学生认知、科技和体能方面的特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 投身疫情防控
学生成立“Hi-Fi 舞小分队”,通过网络传播健身舞,向社会传递健康、积极、阳光的正能量,带动大家养成合理、健康的锻炼习惯,完善身体形态与机能,增强体质,达到为“抗疫”助力的效果。组建健康战役小队,通过采访健身、营养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形式,进行疫情期间健身、健康等方面知识的网络推广,以健康模式对抗 疫情。
2. 深入社会调研
有的学生关注地摊经济热点,组织地摊经济调研,摸清地摊摊主的主要成分、面临的矛盾困难、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并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意见建议;有的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向农村延伸”活动,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宣传大城市垃圾分类先进经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小范围内取得较好成效,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3. 开展社会活动
成立“创出彩”行动组,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化疫情时代网课小程序的使用场景;举行云会议,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调查情况进行了解和讨论,打造更为人性化和更具实用价值的应用 程序。
(三)关注弱势群体,投身公益活动
始终带着志愿精神搞实践,关注弱势群体、奉献赤子之心。
1. 关注特殊儿童
组织“关爱星星的孩子”项目,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孤独症、亚斯伯格症)及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儿童的需求,组织志愿者进入课堂、帮助学生,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理智、友爱地对待生活中的特殊人群,领会民航乘务员职业的特殊要求,如何提供科学、体贴、人性化的服务。
2. 投身脱贫攻坚
开展“八方援”脱贫攻坚行动,发动学生对家乡内的困难户进行挨户走访,并记录贫困的现实情况和贫困的原因,发现贫困户家庭文化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贫困因素,形成帮其需、助其急、扶所长的策略,为家乡脱贫攻坚贡献智慧。
3. 点滴助力环保
组织环境污染调研,通过设计、发放、回收有关环境污染程度的调查问卷,在抖音、哔哩哔哩网站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环境变化的对比,客观反映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呼吁人民保护环境的内动力;开展集公益与健身于一体的Plogging 项目,即瑞典语中的“捡垃圾”(plocka)和“慢跑”(jogga)的结合,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和活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引起人们关注环保。
三、加强疫情常态防控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对策建议
针对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结合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做法,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提高思想认知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受重视的现状,必须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亟须各级在宣传、教育和发动上共同努力。
1. 宣传要到位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更需要宣传,吸引更广泛的学生参与活动。要全过程宣传,从活动立项开始,建立“团委—系部—辅导员”多层级宣传策略,让学生知道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收益等;要多形式宣传,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张贴海报、拉横幅,也要在校内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让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要求和标准等内容深入人心。
2. 教育要到位
重点转变暑期社会实践走形式、不重视的观念,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下部分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参与态度。要以团委为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精神学习,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活动对国家、社会、个人不同角度的重大意义;各系部要落实配合活动,为学生讲解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的方式方法和前期开展活动的经验教训,让学生心里有所准备。
3. 发动要到位
党委、团委和各系部要同向发力,改变以往少部分人参与的现状,全力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学校党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队伍给予学分奖励,对指导有力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以团委和系部为主,要分层组织优秀实践活动的推介,广泛征集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创意,形成具体可落实的方案措施,引导学生参加。
(二)加强活动筹划设计
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疫情防控常态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必须强化创新精神,加强形势、特点分析,打造适应疫情防控形势、符合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求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 加强形势分析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筹划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对形势进行分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关注疫情的风险等级,根据学校和实践地点疫情风险的不同等级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疫情条件下学生思想动向、实践意愿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措施、设计活动内容。
2. 加强特点剖析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暑期实践活动会出现许多新特点,有些既是特点也是难点,在制订暑期实践方案时要有针对性。活动开展前,要展开广泛的调研,摸清活动的问题、特点、难点;活动期间,教师要加强跟踪,针对新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活动质效;活动结束,要加强特点的剖析,重点分析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3. 注重延续创新
疫情期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学校原有实践内容上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延续创新上下功夫。要赋予现有活动的疫情防控新内容,条件、标准和要求要相应地予以调整;要拓展疫情防控条件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如社区服务、防疫志愿者、防疫宣传员等。
(三)搭建多样实践平台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学生大规模聚集性实践活动必然减少,消减学生参与的热情,学校必须创新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提供可执行的实践路径。
1. 构建“云”实践平台
针对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和疫情期间不接触的特点,打造网上云实践平台,是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开展“云”调研活动,对于收集意见建议类的调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发动网友组织,某种意义上还可拓展调研的层级和范围;开展“云”直播活动,借鉴网络带货直播模式,可以将知识宣传、扶贫助贫类等活动置于直播载体下,非接触面对面宣传先进理念、帮助贫困户销售商品等。
2. 构建属地实践平台
针对疫情防控条件下不同县市条块封闭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属地优势,将同一地点学生放在同一团队,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针对学生对家乡较为熟悉的特点,疫情期间的暑期实践活动要多与当地需求结合起来,学校要出面予以协调,给予学生更大的实践空间和条件;可以联系学生所在地与其专业相关企业,打造区域性校级实践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 构建散式实践平台
散式实践平台要坚持“聚”“散”一体,“聚”就是目的要聚焦;“散”就是开展活动可以分散,形成“形散神不散”的实践新模式。学校每年暑期要主动构建若干个大项目,然后将项目细分成若干活动,指导不同地点、不同学生小组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形成合力。散式实践平台的关键是学校要加强协调沟通和过程把控,对于实践小组负责人要选取领会意图准确、责任人心强的人,确保实践内容不偏离主题。
(四)加强过程质量把控
暑期实践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本身质量就难以监控、疫情期间非接触的特点,给学校对于实践活动质量把控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在设计、落实、激励三个方面持续发力。1. 关口前移,把准设计关
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暑期实践活动更需要精准设计,学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委—团委—院系”三级统筹功能,提前统筹设计活动内容、标准等,做好实践活动准备工作。各院系要加强具体活动的设计申报和组织,广泛发动学生参加,收集更多有创意的暑期实践活动;团委要科学拟订活动方案,准确把上级指示、学校要求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党委要给予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2. 全程指导,把准落地关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落地有效主要在于教师指导和学生落实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清单,加大暑期实践活动的教师考核力度,将其与职称评选、先进评比挂钩,确立暑期社会实践既考教师又考学生的双重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实践的实时监控,要定期开展项目进展汇报,学校要定期组织阶段形势分析,及时纠正和督导学生高标准落实暑期实践活动。
3. 评比排名,把准激励关
疫情期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新特点、新问题,必然催生一批先进经验做法,也会收获一些可以避免的教训。各级均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总结,重在回顾收获、总结经验、剖析问题原因和制订有针对性的举措;要加强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先进实践集体评比,给予一定物质、精神奖励,并在入党、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步要强化未完成暑期实践活动的惩戒力度,采取扣取相应学分、通报等形式督导学生、院系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