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2022-11-08王慧丹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献

王慧丹

(新疆妇女干部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为筛选条件,对中国知网历年来的文献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共有约151篇。其中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中涉及的民族包括哈尼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景颇族、佤族、藏族、布依族、水族、苗族、壮族、拉祜族、阿昌族、德昂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畲族,涉及文献54篇;西北地区研究中涉及的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藏族,涉及文献43篇;华北地区研究中涉及的民族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涉及文献15篇;华南地区研究中涉及的民族包括瑶族、京族、黎族、仫佬族、侗族,涉及文献10篇;华东地区主要为畲族的家庭教育研究,涉及文献共3篇;东北地区主要为朝鲜族的家庭教育研究,涉及文献3篇。此外,还包括探讨满族家庭教育的文献5篇,从文化传承、留守儿童等不同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文献18篇。经统计,研究成果中涉及的民族共37个,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与民族人口比例呈正相关,其中关于维吾尔族(14篇)、蒙古族(12篇)、回族(10篇)、彝族(9篇)的家庭教育研究相对较多。整体来看,对各民族的家庭教育研究覆盖率还不够高,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

二、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学界多采取以民族或地区为例展开现状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教育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等。有的学者就不同民族家庭教育问题展开了横向比较,还有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女童、异地随迁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上,进一步丰富了家庭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视角。

(一)关于目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民族,了解其家庭教育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学者通过分层整群随机取样方式,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进行问卷、访谈调研,有以民族为个案的研究,也有以地区为个案的研究。如早在1999年任玉贵、任婧等学者在《撒拉族家庭教育问卷调研报千》中对60户(人)撒拉族中小学生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撒拉族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在家长影响、家庭影响和家庭对孩子的关心教育程度等几个方面,调查了解了其家长对孩子上学读书目标的看法、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要求等。吴红、王凤等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依据,编制了《贵州省家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从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与重视、对孩子的了解及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基本理念和家庭教育需求等几个方面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十余个县的3762个少数民族家庭进行调研。金光发、施海虹以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了解少数民族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参与状况、家庭教育中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的教育区别、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良好品质培养等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学者们尝试从多维度深入了解,去发现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由于现状调查本身的数据采样具有局限性,加上被调查对象在地区、民族、素质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的结果指向性、针对性也相对较强,但是相关研究通过对个性问题的分析并总结规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表现为,少数民族家庭在教育理念与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身体轻心理、重现实轻发展的“三重三轻”现象。少数民族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家长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忙于生计而无暇陪伴、缺少家庭教育知识技能等,造成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关于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普通家庭开展家庭教育的内容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家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家庭教育是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传统美德的基本途径。因此,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以及传承的途径尤为关注,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风俗习惯的养成等角度,对本民族家庭教育理念、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多角度探讨了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有研究者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分析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破解困局作出了各自的思考,如海存福在《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中从回族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外在功能两个方面深入考察了回族的家庭教育,指出回族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的发展与控制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倩云在其硕士论文当中研究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牧区儿童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马亚楠在其硕士论文当中对青海农业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家风文化传承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指出,家庭教育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范婷婷指出,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滋养民族文化并在不同程度上改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制约或促进家庭教育。更多的研究者分别从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如祖拜热·艾尼瓦尔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影响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因包括时代变迁中的全球化影响、主流文化的冲击、家长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与价值观等是主要因素。李倩云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效果不理想:家庭结构的变化,寄宿制教育的发展;家长普遍迷信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分注重儿童的“成才”培养,对儿童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德培养漠视,以及家长文化素养较低等。研究者普遍持有危机意识,认为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在被弱化,呼吁要保护传统文化,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别从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区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三)关于少数民族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

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也逐渐开阔,家庭教育关注的群体开始逐渐细化。有学者把研究视角转向备受教育界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异地随迁儿童以及女童。研究指出,当前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也就很难避免。陈世海等在凉山彝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从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渠道、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方法简单、功利色彩浓厚、基础条件匮乏等问题。留守儿童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生活习惯以及教育监护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研究者从制度及地区发展、农村家庭方面等分析了造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由于户籍制度、城乡差异因素,进城务工农民大量涌现,留守儿童家庭也大量涌现。留守儿童普遍为隔代教育,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回家频率低,在家中与孩子相处时间少,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无法妥善处理生活学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关于家庭教育民族间的比较及其他

研究者从不同民族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多维度展开量化的对比和统计分析,希望能够从不同民族的家庭教育传统中汲取、借鉴优秀的部分,剔除不科学和不合理的部分。这种对比研究使人们跳出本民族特定的教育环境,通过差异和不同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牛银平在其硕士论文当中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回族、汉族、藏族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和差异,认为文化和民族特性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育人的功能也非常重要,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在育人方面,家庭教育自然地承载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民族认同、共同繁荣的重任。卢燕指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瑞丽傣族家庭中的民族认同教育。黄国庆在其研究中提出把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对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学界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础薄弱,研究文献数量少,研究方向单一,导致研究成果集中于文化传承,研究视野偏窄。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较少,更偏向于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分析解决问题中缺乏深度剖析和理论提炼。现有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队伍都没有形成体系,在指导实践中影响力和作用力较低。

(一)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在法制化阶段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家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全民共同的使命和担当。由于家庭本身的相对多样性和特殊性,家庭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就必然要满足多元社会中不同族群家庭的个性需求。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需要有大量专业的学者和研究团体进入,才能在实践意义上丰富和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研究。在本文梳理的151篇文献中,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共13篇,硕士学位论文50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核心期刊集中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回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共8种期刊上。硕博论文覆盖民族类、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共23所,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共12篇、云南师范大学7篇、西南大学4篇。高校成为家庭教育研究的主要发文机构,但是研究较为分散,同一所高校也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除了部分本民族的研究者结合民族属性及家庭生活经验开展了系列研究,如回族的海存福教授在《回族研究》上对回族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发微、家庭教育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满族的孔艳波教授在《黑龙江民族丛刊》上对满族的家庭教育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索。这些学者使研究在纵深上有了较大的拓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投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少。科研院所、家庭教育委员会等研究主体对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未形成核心研究团体,缺乏对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一般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能否获得突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主体介入,进行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

(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家庭教育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自2011起进入高位增长期,但还存在着研究的主体不够全面、研究的问题不够具体、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研究的视角不够多元的问题。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明显不足。有研究表明,围绕家庭教育指导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学校、问题、家长、对策、现状。我国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综述重点围绕近30年学前儿童及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展开评述,回顾与展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明显偏少,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综述还处于空白。笔者在知网数据库中检索主题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文献共145篇,而同期检索“家庭教育”主题文献共73558篇;以“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指导”为主题只检索出2篇文献,而同期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题共检索出文献1927篇,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按照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的原则,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理论基础、指导体系,就必须关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而目前还未有人对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梳理,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关注度较低,研究明显滞后,与时代需求存在差距。

四、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思考和展望

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与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已经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应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研究,从而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进一步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要组织全国和各区域内家庭教育专家、学者从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理论、内容、特点、方法、功能及民族文化、信仰、心理等情况进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矩阵,提高影响力和实践推动力。二是要推动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系统化、特色化、应用化。三是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从指导机构队伍、指导对象、指导内容与形式、指导实践及指导体系五个方面展开。梳理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在理论研究层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实践研究层面总结出了哪些经验、提出了哪些对策建议等,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有效建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学校和社会围绕各自职能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文献
我们的民族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