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

2022-11-08韩晓丹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育人思政

韩晓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在“互联网+”背景下,全球各地加深了互通互联,同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也已遍布于全球各地,有效地推进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大学生是主要的互联网应用群体之一,其无论是日常生活学习还是娱乐等都会运用互联网,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加深沟通与交流,所以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正确认识到网络的重要作用,以网络为载体开拓并创新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并为其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互联网+”背景概述

在全球互联网领域高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俨然已成为新时期人们生活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紧跟全球“互联网+”发展方向,适时推出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互联网+”。“互联网+”首次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被提出,此次还同步提出“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互联网+”指的是将互联网各项创新成果深层次地融入社会经济多个领域中,以有效促进组织变革、技术发展以及效率提升,全面增强经济生产力及创新力,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具有万物互连、共通共享、连接一切、开放生态、跨界融合、尊重人性、重塑结构、创新驱动等特征,在互联网应用技术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过程中,有效推进着社会经济的革命性发展。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特征挖掘,可为各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启迪与方向指导。

二、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概念

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指的是基于学生目前生活及学习现状,并根据思政教育理论,同步和学生认知特征相联系,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手段,打造和“互联网+”时代发展步伐一致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对各种线上及线下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充分整合,并联合应用网络信息途径,在信息制作、传播及控制过程中充分体现网络所具备的多元化主导功能,从而为学生传递生动、丰富、正确的网络信息,使学生在相关信息影响下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网络习惯,并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保证学生思想品质以及信息素养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围绕该体系延伸出一系列互动型思政教育活动。

三、“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优势

(一)符合“互联网+”时代新特征和思政教育新要求

“互联网+”对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巨大,需要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在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当中纳入教育信息化,并已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所以,“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既是时代发展及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各种新生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网络教育领域,比如数字虚拟、云计算、物联网、先进半导体等,在技术优势发挥下,可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时代使人们原本的交往空间、生存状态以及发展条件发生巨大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与现实社会环境,这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交流、观念交锋的关键性空间场域,其具有平等互动、虚拟开放等特点,会较大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所以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可更强有力地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其教育优势巨大。

(二)符合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要求

无论是课程思政抑或课堂思政、网络思政,其中心目标以及根本任务都是育人,不过网络思政和课程思政、课堂思政又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项复杂性极高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教育渠道是思政理论课,同时还涉及日常思政教育,其中既有专职教育力量,也有兼职教育力量,但总的来说,思政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并且各人才培养环节都需要思政教育支持。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思政以及课程思政线下教育的不足,从线上、线下多个层面实现深入探索,在多种思政教育模式合力优势发挥下推进思政育人教育多元协同发展,并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育人综合效应。

(三)有助于推进全环境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

“互联网+”时代涉及现实社会环境以及数字虚拟环境,而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和谐。和以往的线下思政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可从线上扩大思政教育覆盖范围,助力大思政格局构建。首先,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思政育人体系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5G等。和线下思政教育体系相比,线上思政育人体系可突破时空局限,打破教育资源水平失衡的现状,在更大范围内更便捷、高效地进行思政育人工作。同时,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下,通过线上教学,可以动态视频传递的方式更直观、灵活地呈现教育信息,相关信息更易理解,且信息量较大,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其次,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信息内容方面有更多选择条件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不断更新着生活及学习体验,所有人都可通过网络载体创新学习生活方式,丰富话语内容。而网络技术当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以及价值观念等,这些都能化作教育资源,服务于思政教育。网络技术包含共享、创新、平等、开放等价值观念,这些积极的观念可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提升和成长。基于网络技术打造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可进一步丰富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拓宽眼界、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方案

无论是学生还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可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进行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不受时空局限,借助该平台,深层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有效改进与优化思政教育工作,完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尤其是该平台目前已经开通学校思政号,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学生及教师都可通过下载该平台,展开自主、专题学习。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结合应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方式,坚持每天自学,并可通过专项答题、每周答题、观点发表、文章阅读、每日答题、视听内容观看、双人对战、参与强国运动、浏览本地频道等形式增加个人学习积分。可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重点对先进典型进行学习,可选择双人对战答题、分享心得等,并设置一定奖项,调动学生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可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宣传“学习强国”平台使用典型以及平台使用经验等,促使在校学生都积极向组织靠拢,激发学生潜力。在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每日在朋友圈晒出学习积分,并可联合求点赞方式,引起更多学生注意,使其自主、自觉地下载该平台进行思政知识的深层次学习。各班可完善地制定领学制度,并可在晨读时间让学生干部每天领读领学一篇选自“学习强国”平台的优秀文章,同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对思政理论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建立网络思政育人文化管理新模式

高校要对学生骨干展开网络思政文化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微领袖,在其引导下使网络媒体舆论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对身边其他学生加强管理。可通过院校网络中心,运用技防手段等加强网络污染的防范和治理,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思政教育硬环境,逐步建立网络思政育人文化管理新模式。

青年师生极富创造力,打造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可有效引导青年师生自主、积极、创新地发现新方法、新思想,同时通过搭建互动性、开放性技术平台,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建设强化自我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创造性、有效性、高效便捷、灵活等优势。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接触新事物,思维活跃,勇于打破常规,关注实现自我价值,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相关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骨干,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等,在青年骨干有效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向整个学生群体辐射正面思想。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共享、共建以及开放等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发挥其聪明才智,激发其创造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与创新各种网络应用功能、网络文化产品等,促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可积极邀请优秀导师、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使思政育人课堂延伸至网络空间。

(三)打造一支思想成熟、可熟练应用互联网的年轻辅导员队伍

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要打造一支可熟练应用互联网、懂网络、思想成熟的年轻辅导员队伍,以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受到各种网络信息冲击,同时在多元化的思想碰撞过程中,其价值观形成与思想观念建立都深受影响。对此,辅导员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保持开放心态,并善用网络新生态语言,找准切入点,积极利用微课、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网络思政教育途径。辅导员还要关注周边网络红人,比如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中拥有大量粉丝的大学生,可将其培养为网络思政教育骨干,用其影响力强化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有效提升网络思政育人实效。院校还可专门成立名师工作室,并适时组织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而师生群体在相应活动参加过程中,通过知识学习和交流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并通过新媒体形式撰写并传播原创文案,比如可通过微博、微信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恋爱、就业等指导,并借助相关平台和学生加强双向沟通,关注学生的反馈,在网络中打造思政教育主阵地。

(四)加强网络监管,以营造绿色网络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要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营造绿色、优良的网络舆论环境。对此,高校要基于分级管理、明确责任、统一规划等原则,对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监管力度,清晰地划分各单位在思政教育网络监管方面的职责,逐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并动态更新网络平台监管制度,尤其要对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加强定期考核与通报,使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更规范,促进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在借助网络思政育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预先制定网络信息发布及审核机制,明确规定各级信息发布审核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保证信息发布的规范及所发布信息的积极、正面。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增强网络形态阵地意识,有效地借助网络舆情平台合理管控网络舆情方向,同步制定网络意识形态应急处理策略,多措并举之下打造绿色健康且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在此过程中,为构建网络监管体系,每个班级要结合实际情况专设网络评论员,以强化网络监督与管理。

(五)打造有温度的线上及线下交互育人体系

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根本性任务是培养人才,而要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就要开展有温度的教育活动。对此,我们需要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给予学生更多情感呵护、人文关怀,使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成才,并增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活力与生机。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融入真情实感,始终坚持情感教育原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放眼长远,并立足育人视角看待学生发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实际困难,并统筹引导其思想认知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关爱和关怀,从而使网络思政教育更具情感和温度,使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成为一个充满爱、产生爱、延续爱的思政教育阵地。此外,还要打造线上与线下融为一体的交互式思政育人体系,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在一起,围绕网络思政教育,同步开展线下思政教育,双向解决学生在思想及政治方面的问题,线上解决共性问题,线下解决个性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心,以提升思政教育温度,融入真情实感,促进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的互补性融合,培养更多道德素养高、知识水平高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五、结语

为有效加强思政育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及特点,建立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利用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创新思政育人渠道,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同步加强网络监管,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中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等不足,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从而培养一大批政治信念坚定、思想品质优良的优秀人才。在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还要积极整合多种思政教育资源,使所建立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更具全面化、立体化、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服务,线上与线下多渠道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