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拓展延伸的策略探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素养

高 雅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04)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了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教书育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怎样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际工作之中,始终不能忘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心,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已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互利共生。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不仅阐明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后应达到的水平,与之前相比,还从5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新”。一是在精神与要求方面作出了创新。该教学大纲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对培养熟练掌握新技术、全面发展并同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做出的重要指示。二是该文件没有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注意到了公共基础课中所蕴含的学科素养以及育人的巨大价值。三是对于学生毕业之后应达到的水平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与规定,对学业水平检测标准也有清晰的说明。四是善于利用学生较容易接受公共基础课的特点,在该类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五是注重职业教育,改良了职业教育的手段。站在培养人才的普遍规律上,充分为学生考虑,注重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新课标让高职语文教学站在重新审视教学内涵的视角,结合当下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构建新的教学思路,重新定义、丰富构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最终落脚点,充分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和提升,同时注重强调高职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价值,为未来发展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更好的可能。而课程思政元素的拓展和延伸将充分挖掘高职语文中的德育优势,通过渗透等方式使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自然接受熏陶。加强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增强学生政治意识,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托课程建设,坚持语文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原则,有效实施课程思政,这样构建的课程思政拓展延伸不是单一、简单地学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种课程观念。以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而设置专题教学,从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道德修养的培养,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二、当前高职语文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比较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一般

虽然思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高职学生本身并不擅长学习,实际情况是在高职学校的教学中教师仍偏向于采取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这种较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内容非常基础且较为枯燥。因此,在课堂上气氛不热烈、学生大多机械地记下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很少真正思考问题,也因此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有思政元素的课堂非常无趣,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思政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相比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于针对性强、培养技能的专业课课堂。这样常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强,但是思想教育方面较弱。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学习千篇一律的内容,而没有注入灵魂,将所学真正落实于实践。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涉及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依然是老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没有太多沟通。为了改善这个现状,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拓展延伸应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情景导入、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思政元素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共鸣性较弱

课程思政的元素其实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但就目前来看,在大多数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仍然停留于表面,并且与当下的“00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这也会影响教学的实效。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以身作则,结合当下的范例,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课程思政内容产生共鸣,才能做到真正地拓展延伸教学,落实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可行性

(一)教师自身言行规范的有效性

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第一要素,从而保证其教学更加具有意义,同时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展示自己的素养、品德,引导学生自觉提升综合素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从积极的层面引导学生,在学生为建设新思维感到迷茫时,为其指明方向,有效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语文课程“课程思政”的内在特点

高职语文在新时代从立德树人的根本点出发,构建教育教学的工程。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涉及不同的领域,涵盖人类生活的不同层面。语文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承载着“思想”的内核,语文学科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确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亦可以结合专业教育、企业管理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有目标的思政融入,如“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

四、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要求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德育,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中的一点,是要培养品德高尚、为国为社会甘愿奉献的人。所以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首先不要以传统的概念——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道德方面无私奉献、将心比心、爱岗敬业等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应有的初心。德育教育第一步是立德,树人是目的,立德和树人是统一体,二者息息相关,互利共生,落脚点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以往通过文章来理解作者的思路、心路历程,以及其创造的人物的感情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人物为出发点,让学生来讲述文中刘和珍的故事。这样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会该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对祖国浓厚的热爱和高度的正义感,进而将这种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以此完成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是否知道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或是一些刚进入白话文阶段的文字意义。

(二)根据课标定位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从宏观角度俯瞰教学内容,对其进行重构,从时间空间以外的角度审视文本的内容,以新的角度来找到其中蕴含的宝贵价值。教师在了解课标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充实个人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进而考虑到个人与家国及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重要作用。

围绕培养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政元素融入每单元的教学任务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一些青年学生价值观疏离、不明是非、人情冷漠的现实状况,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爱职业的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教师从教材中发现其蕴含的建筑、习俗、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并努力发扬其内涵,围绕“人格素养、家国情怀、职业精神、人文关怀”几个专题,选出合适的教学篇目和教学活动补充整体教学目标,思政主题教学与单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将更多的思政信息带入课堂,而且使许多篇目焕发新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新闻题材,有涉及香港回归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日本投降的《落日》等课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结合新课标要求,可以融入以下思政教学目标。

(1)体会民族自豪感,树立历史责任感和向往世界和平的大格局观。

(2)认识祖国日益强大的现状,感知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3)关注社会时事,正确、全面、客观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汲取、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热爱中华语言文字的文化自信意识。

思政教学目标的树立,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达成爱国情怀、社会担当意识、家乡的归属感、家庭责任感的素质目标。让学生心中不仅有自己这个小我,更有他人与社会这个大我,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三)确立思政主题单元,选择合适的篇目

结合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语文课程思政目标:围绕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的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及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与规范教育等。传统高职语文教学常以体裁划分单元内容,按照“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顺序进行模块教学,理论课程占比大,所选篇目孤立,缺乏整体性,德育目标不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拓展延伸、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落实育人目标。例如,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按体裁分类的方式,串联每个主题的逻辑关系,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当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人、世界、社会的关爱意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做一个有敬业意识、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

(1)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用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在综述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内涵,并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加深自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家、乡、国一脉相承,记住乡愁,就是流传家庭的根脉,传承家国情怀。

(2)以人文关爱为主题,选用了孙犁的《亡人逸事》、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法布尔的《蝉》等篇目,培养学生关爱自我、关爱家人、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由小爱到大爱,由“薄爱”到“博爱”,不断升华学生的情感高度和境界。

(3)以人格修养为主题,选取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和《仁爱一生》(节选)、《苏东坡传》(节选),在综述部分重点介绍儒释道思想中的人格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对于人生的含义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以职业精神为主题,选取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景泰蓝的制作》《师说》,从关注大的社会观,到知道手工匠人的匠心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追求,都是从全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

这样的分类重构是将课程思政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实际举措,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合作,通过日常多种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

(四)创新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

教师对于教学的影响很大,教师能否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行业进步迅猛,网络技术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积极运用互联网,顺应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在线上可以利用线上作业、翻转课堂等方法来积极答疑解惑,进行混合式教学。在线下则可将多媒体作为工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学生无论在课前、课堂还是课后都能沉浸于学习之中。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不能让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脱离,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应该多采用讨论分析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具体流程是:读(自我学习)——论(共同讨论)——析(独立思考)——评(生生互评)——践(实践所学)。这个流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舒适地学习。教学方法上可以使用创设情境,实施意义化、情境化和自主化策略,贯穿深度化策略的原则,课前在相关平台发布任务,制作电子问卷,进行高效的数据分析;课中紧扣主题,采用任务化、个性化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根据课前、课中设定的情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进行合作探究。课后作业上传相关平台,进行自评和互评。能够在巧妙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融合爱国精神、责任意识、人文关爱、人格修养、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文化自信,传递正能量,实现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课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五、结语

尽管现阶段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新课标的促进下,高职语文课程也正面临改革实践。这也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应积极利用任务驱动,在坚持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单元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相关策略也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了思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品德、提升其个人修养,为其踏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思想基础,真正发挥高职语文的教学要义。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