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维纳河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分析

2022-11-08崔淑玲斯琴陈范骅巴特尔邰丽敏李云敖岚

防护林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保护区物种草原

崔淑玲,斯琴,陈范骅,巴特尔,邰丽敏 ,李云,敖岚

(1. 呼伦贝尔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2.鄂温克族自治旗林业和草原发展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3. 鄂温克族自治旗维纳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4. 鄂温克族自治旗维纳河林场,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5.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和尔图林场,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内蒙古维纳河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东南部,地理坐标为120°00′—120°53′ E,48°16′—48°59′ N,保护区地跨莫和尔图、锡尼河、维纳河3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125 564 hm,森林面积77 706 hm,森林覆盖率62%。保护区所在的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过渡带,属大兴安岭中山-低山地貌组合。具有完整连续的森林、草原和沟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我国大兴安岭西麓森林及其向草原景观过渡的缩影,是东亚阔叶林及其向岭北泰加林过渡的区域,是兴安植物区系的集中分布区,是欧亚针叶林区、东亚落叶阔叶林区和欧亚草原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属“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型自然保护区。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质地貌 保护区由北向南沿大兴安岭山脉走向呈北窄南宽的带状分布,为新华夏系大兴安岭隆起和第三沉降带海拉尔盆地相接触地段,其地质构造形式是新华夏系和区域性东西构造的包容复合。属大兴安岭中山-低山地貌组合。相对切割较弱,一般在200 m以上,近主脉处有的大于500 m,属弱切割中山区,间有低山分布,区内水系发育,河网密集,由于第四纪以来的强剥蚀作用,使分水岭两侧源头距离较近。

1.1.2 气候 保护区地处高纬度区,位于中温带北缘,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寒冷湿润、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2.4 ℃,最热7月平均气温20.3 ℃,最冷1月平均气温-26.5 ℃;极端最高气温38 ℃,极端最低气温-47 ℃。降水量266.1~675.0 mm,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秋季占24%,春季占12%,冬季占4%。冬季降水量虽少,但积雪期可达200 d左右。在林下或阴坡和海拔较高的林地,最大积雪深可达60~70 cm。因处于高纬度地区,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800 h,日照率为65%;5—9月日照时数为1 288 h,日照率为61%。

1.1.3 土壤 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地貌区,形成土壤的垂直分布。大体以黑钙土为基带呈现以下带谱:黑钙土-灰色森林土,土壤带内部又由于分异程度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灰色森林土带内的垂直分布大体在海拔950~1 200 m的低山、丘陵地貌区。其中东部低山森林连片的地段多呈灰色森林土(阴坡)—粗骨性黑钙土(阳坡)—草甸土—沼泽土,靠西部岛状林地段则多呈灰色森林土(阴坡上部)—粗骨黑钙土(阳坡上部)—淋溶黑钙土(阴坡下部)—普通黑钙土(阳坡下坡或山前台地)—草甸黑钙土(高河漫滩或低阶地)。

1.1.4 水文 保护区属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水系,伊敏河支流上游水源地。保护区境内有维纳河、苇特坑河、锡尼河和莫和尔图河等4条主要河流,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地形比降大,径流条件好,流量充足,属树状水系。干流总长度492 km。全域裂隙水和潜水等地下水资源丰富。

1.1.5 林草资源 保护区总土地面积125 564 hm,其中森林面积77 706 hm,占61.9%;草地面积33 608 hm,占26.8%;湿地面积10 358 hm,占8.2%;其他土地面积3 892 hm,占3.1%。植被可划分为夏绿阔叶林、针叶林、乔木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草甸、山地灌丛、草原等8个植被类型,常见的群系有白桦群系、山杨群系、樟子松群系、钻天柳群系、甜杨群系、柳叶绣线菊群系、山棘子群系、多种柳灌丛、羊草群系、贝加尔针茅群系、线叶菊群系及塔头薹草、灰脉薹草等湿草甸或沼泽植被。

1.2 经济社会概况

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域上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主要分布在维纳河林场、锡尼河林场、莫和尔图林场、锡尼河苏木地区。保护区内有居民40户,人口160人。其中,蒙古族10人,汉族130人,达斡尔族8人,鄂温克族12人。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较大的行政区为锡尼河东苏木,人口为569户,2198人。交通较为便利,距离202省道74 km,距离鄂温克族自治旗行政中心巴彦托海镇150 km。

2 维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现状分析

2.1 典型性

保护区内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典型地带。从植物区系划分看,位于欧亚草原植物区与欧亚针叶林植物区的交汇区域。从植被地带的划分看,位于中温性草原带与寒温性明亮针叶林带的交汇区域。因此,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群落都具有典型的边缘效应,对研究欧亚草原植物区与欧亚针叶林植物区及该区域的动物组成有着重大意义。同时,通过该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稀有性

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及其过渡带,属森林生态系统型自然保护区。区内大面积的小叶林为在其他地区不易生存的林内物种提供了适生生境,而过渡带为林缘种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因而区内珍稀野生动物种类与同类型的区域比较丰富度较高,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鱼类有哲罗鱼();两栖类有极北小鲵()、中国林蛙();爬行纲有中介蝮蛇()、岩栖蝮蛇();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苍鹰()、大鵟()、普通鵟()、毛脚鵟()、乌鵰()、草原雕()、金雕()、(黑)鳶()、秃鹫()、鹗()、雀鹰()、松雀鹰()、鹊鹞()、白腹鹞()、猎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游隼()、黑琴鸡()、花尾榛鸡()、黑鹳()、白鹳()、灰鹤()、白枕鹤()、蓑羽鹤()、大鸨()、纵纹腹小鸮()、花头鸺鹠 ()、红角鸮()、长尾林鸮()、乌林鸮()、长耳鸮()、短耳鸮()、雕鸮()、毛腿渔鸮()、猛鸮()、鬼鸮()、雪鸮()共40种。其中黑鹳、白鹳、金雕、大鸨为国家Ⅰ类保护动物,其余36种均为国家Ⅱ类保护动物。兽类有狼()、豺()、猞猁()、豹猫()、兔狲()、貂熊()、水獭()、紫貂()、棕熊()、驼鹿()、马鹿()、原麝()共11种。国家Ⅰ类保护动物有貂熊、紫貂2种,国家Ⅱ类保护动物有豺、猞猁、水獭、豹猫、兔狲、棕熊、驼鹿、马鹿、原麝共8种。诸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较完整的独特生态系统。

2.3 脆弱性

保护区虽然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显著的生态功能,但由于保护区地处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各物种种群之间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和敏感。因此,一旦保护区遭到人为干扰,保护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将会随之消失。

2.4 多样性

2.4.1 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区境内有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性的景观类型。特别是草原类型丰富,有草甸草原类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线叶菊草原、羊草草原、狐茅草原、羊草草原,河谷湿地类的塔头苔草沼泽、莎草草甸、小叶章草甸、菵草草甸,以及散穗早熟禾草甸等潮湿谷底与河滩湿草甸;森林群落类型独特,虽有其他森林植被类型的生存条件,但区内只大量分布白桦林及白桦-山杨林、散生钻天柳-甜杨等乔木树种。此外在保护区北部沙地发育着景观独特的沙地天然樟子松林,已演替成功能完备的沙地樟子松林森林生态系统。

2.4.2 物种的多样性 保护区的多样性景观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初步查明,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4种298属682种,野生动物有鸟类17目40科96属168种、兽类6目15科38属55种、两栖类2目4科4属6种、爬行类2目3科属6种,鱼类6目10科40属49种。真菌类非常丰富,保护区大型真菌可划分为5类35科91属231种。其中食用菌28科68属170种,广泛分布在各种森林群落内的地上、立木、倒木、腐殖质上,以及森林草原过渡地带的草甸杂草丛中。白蘑科、蘑菇科及牛肝菌科所占比重较大。药用真菌22科57属110种。例如紫丁香蘑、蒙古口蘑、水粉杯伞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毒菌、木腐菌、外生菌根菌等。

2.4.3 自然性 保护区内由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自然环境仍完整地保存,对今后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3 保护价值评价分析

3.1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中国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保护区地处森林及其向草原的过渡地带,特殊的环境使南移的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与东亚成分、北迁的华北成分在此镶嵌交错,形成该区域景观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是大兴安岭西麓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段和物种资源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2 保护区的物种珍稀性价值

由于保护区的动物区系较复杂,动物种类多样,因此,珍稀物种较多,在兽类中,生存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泰加林)特有种8种,同时也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生存环境的稀有种或濒危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兽类2种,Ⅱ级重点保护兽类1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9种。

保护区内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有:鱼类1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2种;哺乳类12种,其中国家Ⅰ类保护动物2种,Ⅱ类保护动物9种;鸟类40种,其中国家Ⅰ类保护动物4种,Ⅱ类保护动物36种。

3.3 保护区生态系统碳汇价值

森林、草原、湿地的碳汇功能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利用生物圈固碳是一种安全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固碳方式。按每公顷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约367 t、每公顷天然草原年固碳约5 t等指标测算,保护区森林、草原、湿地年固碳能力超过2 600万t。

3.4 保护区的水源涵养价值

保护区是我国大兴安岭西麓具有代表性的中温型森林生态系统,区内以森林型自然景观为主体,草原或草甸草原镶嵌在其中,茂密的森林和林下地被层、苔藓等涵养水源,林区内与外界纯草原相比较所形成的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区内大小沟谷常年流水不断,是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水系、伊敏河支流上游重要源头之一,是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水系大兴安岭西麓重要水源地。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10 357.7 hm,其中沼泽草地面积7 954.87 hm,占湿地总面积的77%;灌丛沼泽2 234.87 hm,占湿地总面积的22%;有河流水面面积167.96 hm,占湿地总面积的1.6%。主要河流有维纳河、锡尼河、苇子坑河、莫和尔图河4条,河流径流条件好,流量充足。

3.5 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

维纳河区域旅游开发利用可追溯到在20世纪50年代,当地因野生动物丰富,由狩猎而形成的自然村屯“吉登鄂温克猎民村”猎民经常在维纳河“敖包山”脚下狩猎休息,山下是湍流的维纳河,在山的阴坡有被当地蒙古、鄂温克、达斡尔族群众称为“神水”的维纳河矿泉,维纳河矿泉名声四海,1959年在“神水”区域建起了维纳河疗养度假区。维纳河畔的矿泉共有7个泉眼,泉水昼夜涌出量约为65 t,经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鉴定,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还有较大比例的亚铁、铁等金属离子和碳酸(硝酸)钙等20多种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水质可与举世闻名的法国维希矿泉媲美,对慢性胃炎、胃肠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耳炎、鼻炎和风湿性皮肤病、皮炎及癣等几十种慢性病,都具有明显疗效。

维纳河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等多样自然景观,构成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基础,使得保护区具有潜在的旅游价值。在人文旅游资源价值方面,保护区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领略到无限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可以饱览塞外独特的民族风情,体验到鄂温克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这对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在领略生态文化与圣泉养生基础上开发森林康养产业也有很好的前景。

3.6 保护区的文化传承价值

早在远古时期“扎赉诺尔人”就生活在鄂温克旗境内的伊敏河、海拉尔河之间。北方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乌桓、鲜卑、室韦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辽、金、蒙古曾争战于伊敏河流域。清王朝时,居住在这里的蒙古科尔沁部同时进入漠南,清朝派索伦八族驻守伊敏河流域。日伪时期取消清朝八族制设索伦旗,始建旗置所。1958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原索伦旗区域内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清朝索伦部名将海兰察;民主革命先驱郭道甫;《草原晨曲》《敖包相会》的曲作者通福;《盅碗舞》《布里亚特婚礼》的曲作者明太等。生态伴随文化更是璀璨夺目,尤其以北方鄂温克族文化为独特,记载着生态环境的变迁,生态更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比如鄂温克族自治旗唯一的狩猎部落就诞生于维纳河流域,狩猎文化、民歌文化、口口相传的教育文化及民俗文化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无疑被赋予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3.7 保护区的科研价值

保护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科普宣传和培养人们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该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及多样的生物物种,对森林生态学、野生动物学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另外,对我国大兴安岭西麓的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植物自然演替、水土保持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保护区物种草原
讲解《草原图》
丽水发现新物种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可可托海的草原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