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浪微博场域下的“意见领袖”与群体极化探究

2022-11-07邓致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公共领域意见领袖

摘要:众多学者认为,微博具备建立公共领域的先天条件,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让公众进行讨论的公共平台。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微博与真正的公共领域相距甚远,其中既有因对“意见领袖”的“沉默追随”和对公共事件的“情绪发泄”造成的群体极化,也有因“数字鸿沟”和商业利益造成的话语霸权。文章以“高以翔事件”为例,对以上争论进行检验,就微博场域下“意见领袖”与群体极化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探讨“意见领袖”和群体极化如何影响公众理性。通过把“高以翔事件”分为引爆期、高潮期、延续期和衰退期进行分析,发现微博确实有成为公共领域的潜力,但与真正的公共领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新浪微博;“意见领袖”;群体极化;公共领域;公众理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06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外语语种专项“社交媒体时代印度政治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99-GK19G229

一、研究缘起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完整概念来自哈贝马斯(1962),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地带,公众可在其中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讨论、共同决策[1]。尽管连哈贝马斯也认为这一概念具有“乌托邦色彩”,但还是有众多学者认为,微博具备建立公共领域的先天条件,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让公众进行讨论的公共平台[2]。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微博与真正的公共领域相距甚远,其中既有因对“意见领袖”的“沉默追随”和对公共事件的“情绪发泄”造成的群体极化,也有因“数字鸿沟”和商业利益造成的话语霸权[3]。经过市场的淘汰,現新浪微博一家独大,成为中国境内微博平台的代名词。正因如此,出于文字表达方面的考虑,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下文中的“微博”与“新浪微博”表述的是同一概念。

本文选取“高以翔事件”为研究案例。2019年11月27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某电视节目时意外离世,年仅35岁。随后,此事率先在微博平台上曝光,引发了大范围关注与评论,不仅是普通网友,各种各样的“意见领袖”也纷纷发言,与之相关的话题迅速占领微博热搜。本文以新浪微博上与此事相关的博文和评论为分析样本,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微博“意见领袖”在群体极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二是“意见领袖”是如何影响舆论?三是群体极化下的公众是否就是缺乏理性?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微博与“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当中发挥中介作用的活跃群体,能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和评论[4]。微博“意见领袖”与传统的“意见领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微博“意见领袖”也是作为普通网民与信息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且也以“单一型”影响力为主,能够及时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微博“意见领袖”一般都是实名验证后的用户,受到受众的追捧,而且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在无限加强,在微博上俗称“大V”。特别是娱乐明星,娱乐明星性质的“意见领袖”无论是在人气榜还是影响力榜都名列前茅,与明星相关的话题和人物能很快在微博上引起用户的普遍关注,因此微博内容总体呈现泛娱乐化倾向[5]。

但是,由于微博字数的限制,微博“意见领袖”出现了平民化和草根化的趋势,不仅是专家、精英和明星等知名人士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大量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在此占据一席之地,这导致了微博“意见领袖”的“去中心化”,即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身份的“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话语权力是相当的[6]。而值得注意的是,微博“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则呈现出“中心化”的趋势,他们的言论会被放大、集中,在舆论萌芽期,微博“意见领袖”是重要的信源;在舆论扩散期,微博“意见领袖”可以成为议题的设置者;在舆论高潮期,微博“意见领袖”是舆论的助推器。因而,微博“意见领袖”在舆论生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对舆论的最后走向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微博与群体极化

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首次将“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理论引入传播学,将其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既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Cass R. Sunstein,2002)[7]。微博上传播的热点事件具有连续性和反复性,微博用户具有复杂性,以及微博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等因素都使微博成为群体极化生发的温床[8]。群体极化会使群体的意见越来越统一,异质性声音的缺乏,导致了“回声室效应”,有些群体成员甚至为了维护集体意见丧失自我个性。此外,许多中立者如果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意见环境中,最终也会迫于意见压力走上极端。不同群体之间由此产生的“意见壁垒”越来越严重,群体之间相互倾轧,使社群意见尖锐对立,最终成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不但会阻碍公共决策的有效、有序运行,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9]。但是,群体极化并不等同于群体非理性,群体如果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出于守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动机,并得到有效的引导,就能发挥群体智慧,促使相关事件的妥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三)“意见领袖”与群体极化

很多学者都把“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作为群体极化的原因之一。微博“意见领袖”坐拥粉丝无数,可以迅速把自己想要传播的看法和意见分发到粉丝手中,从而制造一定规模的网络舆论。同时,“意见领袖”对事件的关注能够延长事件的舆情,有时甚至可以引导群体讨论的走向,对群体极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微博“意见领袖”,微博的受众一般会有两种反应:出于对其的崇拜而造成盲从或情绪性的颠覆[10]。但是,尚未有学者对微博受众的理性程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但许多学者先入为主地认为,“意见领袖”的合力能把舆论引向他们预先设想的方向,这是一种严重的刻板成见。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初步对在微博“意见领袖”影响下微博受众的理性程度和极化程度做出描述性分析。

三、案例分析

“高以翔事件”的舆情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引爆期(11月27日凌晨2时至中午11时)、高潮期(11月 27日11时至11月27日24时)、延续期(11月27号12时至11月28日)、衰退期(11月28日后)。

(一)引爆期

在11月27日凌晨2时,有网友爆料高以翔在录制某电视节目时晕倒,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关注。一段时间后,此次事件中的第一个微博“意见领袖”@吃瓜群众CJ在凌晨3时34分发表了微博动态,“高以翔的情况很严重”。接着他又连续发布两条动态,“人没了”“猝死,其他等官方吧,我太难受了”。@吃瓜群众CJ是实名认证的用户,被认证为“天涯社区娱乐八卦版主”和“微博2019十大影响力娱乐大V”,其粉丝量高达千万。但由于事发凌晨,他发布的这些消息只在高以翔的粉丝之间流传,粉丝们纷纷在微博上祈求高以翔的平安。在早晨6时之后,人们逐渐醒来,随着@八组兔区吃瓜酱、@娱乐扒皮等其他微博大V相继传播相关信息,此事的舆论热度不断上升,“高以翔怎么了”这一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网民纷纷在该节目官方微博上追问事情真相。在舆论引爆这一时期,不仅是微博“意见领袖”,甚至普通的网民都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广大受众的信息源,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微博用户在接收此条消息的同时也会转发消息,成为新的消息源,并在此时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受众图像。一方面,他们会向官方求证信息的真伪;另一方面,在官方尚未发布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又迅速扩散此事,可能造成网络谣言的滋生。

(二)高潮期

将“高以翔事件”的舆论推向高潮的是该节目的官方回应。27日上午11时,主流媒体证实了高以翔去世的消息。12时23分,该节目官方微博发布了相关的声明,证实了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不幸身亡的消息。官方回应后舆论热度达到了峰值。在当天22时,该节目发表声明,表示深感遗憾和惋惜,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次的回应把舆论热度推向第二个高潮。此后,与“高以翔”相关的若干个话题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讨论量高达三百万。从网民的评论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舆论是哀悼高以翔的意外去世。另外,还有许多网友在指责节目组。节目组作为这一时期唯一能够提供新信息的“意见领袖”,为何没能控制住舆论的走向,其两份声明为何使网民群体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即便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大众对伦理道德体系仍然十分关注,在以维护正义、惩恶扬善的信念发言、分享、转发时,占领“道德制高点”成为群体决策的目标之一。因为节目组的高强度和落后的安全保护措施是造成高以翔意外身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网民们会更加犀利地抨击节目组。

第二,一般能够引起群体极化的网络议题可在道德上给人以震撼,如弱势群体被欺凌。电视节目组作为本次事件的强势一方,事发后没有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消息,网民们出于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在引爆期对高以翔的情况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但官方在事发后十几个小时后发布的消息使网民十分失望,并且愤怒于官方的滞后回应,认为官方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封锁消息,大事化小。

第三,官方的回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态度上都表现得不够真诚,成为网友抨击的另一个焦点。微博网民在这个时期迅速极化,与该节目组设想的计划背道而驰,网民们基于道德观念和价值立场的批评证明了即便存在“意见领袖”的引导,公民理性仍然存在。

(三)延续期

延续期与高潮期有部分时间是重叠的,是因为在主流舆论越发壮大的时候,舆论小风向开始转变。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开始就电视节目的安全性发表看法,如@北京商报发布了《娱乐至“死”谁无过》,@新京报发布了《高以翔的悲剧,提醒狂飙突进的综艺该刹车了》等,网民对此的评论都比较理性,发表的言论也大多是自己关于极限竞技综艺和艺人安全的看法;也有@成都商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给公众普及相关的急救知识,这些微博的转发数量一般较高,说明了网民愿意听取“意见领袖”的意见并充当积极信息的信源。

舆论导向的分岔点出现在“明星工作强度”这一话题在热搜榜上引发了讨论。多名明星发微博时谈到了“高危职业”这一话题,这样的微博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愤怒,不仅因为其将高以翔的死亡原因从安全措施不完善模糊成演员工作环境恶劣,完全不提浙江卫视的责任,还因为他们有打着高危职业的旗号卖惨的嫌疑。网民并不认同明星发表的观点,纷纷在他们的微博评论区进行反驳,许多明星迫于舆论压力删除了相关微博。这表明,网民群众的极化使“意见领袖”也不得不审视自身观点的正确性,舆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净化。换言之,群体极化可反作用于“意见领袖”,从而使“意见领袖”做出与公众意见一致的行为选择,若极化方向与公民理性相符,将有助于良好舆论环境的建设。

(四)衰退期

11月28日后,许多微博大V纷纷表示因为相关压力被迫对此事噤声,舆论热度随着时间逐渐下降,网民的注意力也被轉移到其他地方。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微博“意见领袖”在群体极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微博“意见领袖”是网民群体的重要信源,他们提供信息的时效性比传统媒体更高。第二,微博“意见领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网民的舆论倾向。其次,网民对微博“意见领袖”所发布的信息的反应具有“马太效应”,微博“意见领袖”发表的意见越符合主流舆论的方向,网民们就越推崇,从而形成更大的舆论合力;如果意见与主流舆论不符甚至相反,就容易引起网民们的反感。最后,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即便是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网民们也可以进行理性讨论,做出符合基本道德价值的群体选择。

综上所述,一方面,微博确实有成为公共领域的潜力,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共讨论平台,而且由于网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理性讨论的频率也在逐渐提高,推动了相当一部分公共事务的解决。另一方面,微博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还有一定的距离,微博“意见领袖”仍然占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微博用户的知情权,且微博用户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突出,有待进一步纠偏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3-150.

[2] 余秀才,朱梦琪.微博、公共领域与后现代文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2):135-138.

[3] 刘子潇.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J].传媒,2018(2):94-96.

[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

[5] 王国华,张勇波,王雅蕾,等.微博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与内容指向研究[J].电子政务,2014(8):69-75.

[6] 李波.网络舆情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J].新闻大学,2015(1):145-149.

[7]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8] 董玉芝.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对策[J].新闻大学,2014(3):113-119.

[9] 叶宁玉,王鑫.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新闻记者,2012(1):46-51.

[10] 刘果.微博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与引导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2):115-118.

作者简介 邓致妍,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舆论、社交媒体与传播、南亚区域。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公共领域意见领袖
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