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塔边境冲突再起:中亚老问题的新发展

2022-11-07高焓迅

世界知识 2022年21期
关键词:吉塔中亚国家巴特

高焓迅

9月中旬,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两个中亚国家的边防军在边境争议地区发生激烈交火。9月16日,吉总统扎帕罗夫和塔总统拉赫蒙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会谈,同意停火,但当晚双方就战火重燃。曾被称为“杏树战争”(两国边民为几颗杏树的归属而爆发的冲突)、“石头战争”(两国边民常因边境纠纷发生冲突,互掷石块攻击对方)的吉塔边界纷争,如今演化为装备大口径火炮、步坦协同,兼有信息战、舆论战特点的“混合战争”。一些外媒甚至称之为“近年规模最大、最惨烈”的边境武装冲突。

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中亚国家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数十起冲突。此次吉塔边境冲突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自9月14日吉塔边防部队在边境交火,至9月25日两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达成停火协议,此次冲突持续近两周时间。吉塔边界总长约970多公里,至今仍有300公里未勘定,70多个地段存在争议,吉方一侧主要位于奥什州莱列克地区和巴特肯州,塔方一侧集中于苏格德州伊斯法拉和吉尔格塔尔两地。

对于冲突起因,双方各执一词。根据塔外交部发布的声明,9月14日上午吉边防部队无故炮击位于塔伊斯法拉市沃鲁赫地区的边防哨所。该地位于山区,是一处被吉领土包围的塔国“飞地”。吉边防局新闻中心则称,9月14日在位于吉塔边境的吉巴特肯州巴特肯区发生了武装冲突。吉媒体披露,当天巴特肯区布拉克—巴希的边防部队发现了塔边防军人。吉方认为塔军人违反此前达成的协议,在两国边境有争议的地区设置射击阵地,塔军人无视吉方要求拒绝离开,还向吉方开火。吉边防军进行了回击。9月16日,冲突有所升级。吉媒称,塔军使用了迫击炮袭击两国边境沿线目标,一直深入到距边境约10公里的吉巴特肯市。塔媒还称,此次冲突中吉军使用了土耳其方面刚交付的拜拉克塔尔无人机。

二是烈度大,伤亡多。冲突发生后,吉塔相互指责对方使用了重型武器装备等。独联体国家研究所中亚部主任安德烈·格罗津说:“十年前,双方边民发生冲突,他们互相打架、扔石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军人参与其中。”哈萨克斯坦政治学家希布托评称,“他们开始在冲突中使用火炮,意味着边境武装冲突可能向全面战争升级。”9月18日,吉方宣称此次冲突已造成吉方5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次日,塔方宣布塔有35人死亡,至少20人受伤。

三是引发多方博弈。包括美俄在内的主要国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多边机构负责人均对吉塔边境冲突升级表示关切,但各方干预程度不一。俄国家杜马议员阿列克谢·切帕认为,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外部势力挑拨当地居民关系,“一些在吉非政府组织和众多亲西方媒体正在利用当前局势,破坏当地社会稳定”,“这套把戏从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出现的冲突中可窥一斑”。吉方于10月9日宣布取消原定10日至14日在该国东部举行的集安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吉前总理费利克斯·库洛夫说,“在一个成员攻击另一个成员的情况下,集安组织对自己可以做什么仍不清楚。”

从两国1991年独立至今,吉塔边民冲突、边防军交火以及非法越境等争端层出不穷。总的看,这些争端由历史性和现实性因素相互叠加以及地区治理赤字冗积所致。

2022年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中)与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右)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三方会谈。

吉塔边界争端源于苏联时期的民族边界划分。1924年,苏共中央做出对中亚地区进行民族國家划界的决定,但由于划界是根据中央指令性计划进行,带有人为因素,导致中亚原本自然形成的民族村落分布被重划,而且同一国家(苏联)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加盟共和国使用的行政地图也不相同。以吉塔两国谈判使用的标准地图为例,两国自独立后就着手边界划分,但其中困扰边境谈判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虽然同为苏联时期出版,但塔使用的是1924~1939年的地图,吉使用的是1958~1959年的地图。

区域合作未能有效填补苏联解体后的地区治理空白。包括边境冲突在内,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大多具有跨国性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独立前后(1991年底中亚五国分别独立建国)中亚国家间关系变化较大有关。独立前,一切事务由莫斯科安排,即便存在矛盾也会被掩饰或修复;独立后,统一的政治空间被割裂成五个主体民族组成的地缘政治板块,领土、水资源等国内问题转化为国家间问题,原本不存在的地区领导权之争也突出起来。

过去30多年来,由于国情以及国家安全、外交政策不同,中亚各国的安全治理理念也产生明显差异。2016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承袭“大国等距外交”“不允许境内外国军事存在”等卡里莫夫时期对外政策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近邻优先”的外交价值取向。乌积极与吉塔两国开展划界谈判,目前基本完成划界。但此次吉塔边界冲突告诉世人,“近邻优先”绝非易事,达到形成合力、共克挑战的“辐射效应”需要地区国家共同努力。

近年中亚地区边境武装冲突频发,从空间维度看经济导因实际多于文化导因,如水资源短缺、人口激增、可用耕地减少、交通干线封堵,等等。但从时间维度看,文化认同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苏联解体导致原本凝结“国家—社会”的认同观全面瓦解,原有的部族、民族、宗教记忆碎片被唤醒。与此同时,地区内问题引发外部势力的高度关注以及外部强势文化输入,加剧了中亚国家的不安全感,使其在内外安全环境评估、合作伙伴选择、处理边界冲突等现实挑战问题上呈现出较强的摇摆性,这也是中亚国家在接受国际规范方面态度谨慎的原因。它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同时,又不得不根据本国国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上的适应性调整,努力争取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吉塔中亚国家巴特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巴特王国的故事 第四章 糟糕,假戏做歪了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