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搁浅瓜头鲸的救助与死因分析
2022-11-07孔重人宋新然魏廷育王雨霏李应东鹿志创田甲申
孔重人 宋新然 魏廷育 王雨霏 王 震 李应东 鹿志创 田甲申*
(1.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濒危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2.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116023;3.沈阳农业大学教育部重要家畜疫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866;4.葫芦岛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葫芦岛,125099)
瓜头鲸(Peponocephalaelectra),隶属于鲸目(Cetacea),海豚科(Delphinidae),瓜头鲸属(Peponocephala),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同时被CITES列为附录Ⅱ物种[2]。瓜头鲸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水域,偶尔也会出现于高纬度地区,在我国常见于南海一带。它们主要分布在300~2 000 m深度的水域中,经常组成多达1 000头的大群,这表明群体内部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3]。瓜头鲸是夜间捕食者,以各种中层鱼类、鱿鱼和虾为食。此外,瓜头鲸会促进热带贫营养水域上层海鸟的觅食,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4]。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西临渤海,东临黄海,不仅是许多经济鱼类和虾类的栖息场所,还分布有斑海豹(Phocalargha)、东亚江豚(Neophocaenaasiaorientalissunameri)和小须鲸(Balaenopteraacutorostrata)等海洋哺乳动物[5]。近几十年来,报道了多起海洋哺乳动物搁浅、救助或死亡事件[6-8]。Demaster等[9]推测,21世纪末,海洋哺乳动物的现存种群数量和物种丰富度将减少,沿海种群和物种将受到比非沿海物种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积极收集受到渔业和其他人为活动影响的海洋哺乳动物基础生物学数据和种群诊断数据,为后续生物资源保护、恢复及生态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瓜头鲸在辽宁大连海域出现,通过积极救助和死亡后解剖、病理和死因分析,积累了较多的救助经验和病理资料,对后续开展搁浅海洋哺乳动物的救助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1 救助过程
1.1 救助转运
2021年9月6日中午,在大连市庄河栗子房海域发现1头鲸鱼搁浅在岸滩上。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庄河市渔政部门报告后,立即组织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救助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助。通过外观鉴定,确定为瓜头鲸。经初步检查,瓜头鲸未见明显呼吸异常音,略有消瘦,背鳍、尾鳍有轻微摩擦伤,头颈部有数道较浅、犁耙型伤口(疑为咬伤),背鳍左后侧有一疑似陈旧外伤(已愈合),下颌有一直径约4 cm的圆形坚硬包块,总体活力较好。本着“就地施救,就地放归”的原则,将其于18:00在庄河港外海放归入海。
9月9日10:00,该瓜头鲸再次搁浅于大连市普兰店皮口海域。救助人员到达现场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其呼吸显无力,活力下降且虚弱,决定即刻将其转移至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进一步救助。
1.2 救治过程
9月9日17:18,瓜头鲸转运至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救助池内。瓜头鲸入水后有侧翻,1人助游,冲撞池壁,4人池壁看护。20 min后游动正常,多水中漂浮,水深升至1.4 m,救助人员撤离至岸上看护。18:40灌服液体1.5 L(内含补液盐、葡萄糖、硫糖铝、护肝药物),呼吸音正常,但无力。20:00填喂鲭鱼3条(0.5 kg),添加维生素补充剂。全程看护,每5 min呼吸8~10次,多漂浮,未见侧翻行为,水深1.4 m,大量排便3次,墨绿色。
9月10日09:00,对瓜头鲸尾静脉采血,血检结果:肝损伤,营养衰竭,白细胞数正常,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同时纤维蛋白原、碱性磷酸酶和铁因子异常,存在感染的可能;白蛋白、葡萄糖极低,极其虚弱;肝脏指标升高,结合病理未见到明显的炎性反应,考虑为寄生虫导致。
呼吸孔采样药敏试验结果:豪氏变形菌(Proteushauser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呈阳性。09:30对瓜头鲸静脉给予抗生素头孢曲松钠20 mg/kg(液体250 mL);灌服液体1.5 L,内含补液盐2袋、50%葡萄糖20 mL、硫糖铝1.5 g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片15粒。
用药情况说明:一般救助的鲸豚类因本身疾病或虚弱,均会有感染症出现,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较阳性菌发病率高,给予头孢曲松钠预防性治疗。野外救助的海洋哺乳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概率较大,多会出现肝脏的寄生虫感染,给予护肝药物,状态好转时给予驱虫药物。救助动物极易因长时间无法摄食导致低血糖和脱水,瓜头鲸表现虚弱,给予葡萄糖;结合血检结果,应大剂量的经口补充葡萄糖。10:00填喂鲭鱼1条,鱿鱼2条(0.6 kg),添加多元复合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E)。11:40,每5 min瓜头鲸呼吸15次,漂浮;11:55,肛门大量排气;12:47,出现呼吸急促,每5 min 68次;肌注肾上腺素(1 mol/L) 0.02 mg/kg,于13:27抢救无效死亡。
2 外部检查和解剖检查
2.1 外部检查
瓜头鲸,雄性,体长231.4 cm,体重115 kg,外部形态测量结果见表1。头后方及背鳍下方凹陷明显,背鳍至尾鳍体侧可见明显的骨痕。尾鳍、背鳍有轻微摩擦伤,头颈部少量疑似轻微咬伤。口腔黏膜略有苍白,牙齿细小、密集,齿根残留少量淤泥,未见齿损伤。肛门残留少量粪便,其他天然腔孔未见异常(图1)。
表1 瓜头鲸外形参数
图1 瓜头鲸外观Fig.1 Appearance of the dead melon-headed whale
2.2 解剖检查2.2.1 皮肤
胸部脂肪厚约1.8 cm,脂肪色较其他鲸豚苍白,肌肉层厚约1.7 cm,肌肉深红,身体消瘦,脂肪层及肌肉层明显变薄,可见长时间营养不良;皮肤切开后有淡黄绿色液体流出,呈渗出性素质;腹部脂肪层与肌肉层有数个白色、卷曲的虫体(图2A)。
图2 瓜头鲸剖检结果Fig.2 Anatomy and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melon-headed whale
2.2.2 呼吸系统
喉内见少量黏液,喉及气管黏膜正常,气管内有较多白色泡沫样液体;左肺长、宽比33∶17,右肺长、宽、厚比38∶15∶6,双肺重3.6 kg,双肺深红,切面有少量暗红色液体流出(图2B)
2.2.3 消化系统
食道黏膜完整,第一胃内残存鱿鱼1条,蟹足若干(图2C),鲭鱼残渣少量,带有鱼线的鱼钩1个(图2D)。存在2 cm×4 cm溃疡面1个,1 cm×1 cm溃疡面2个,溃疡面均较深(图2E),其余胃黏膜正常;第二胃与第三胃交接处见大量长约2 cm,红褐色线虫吸附(图2F,图2G),吸附区域呈现明显的瘢痕及颜色改变。全肠段色正常,肠内存在大量气体,营养衰竭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异常,直肠近端有明显的折叠,存在肠扭转的可能,肠系膜未见异常(图2H)。胃淋巴结内有结节样物1枚(2.6 cm×1.6 cm×1.2 cm)。肝脏重2.4 kg,纵面、横面、厚比27.0∶28.0∶5.4,近圆形,大部色呈暗红色,右侧肝脏下缘呈白色纤维样改变;边缘质地偏硬,局部切面略有外翻,有少量红色液体流出(图2I)。
2.2.4 免疫系统
脾脏呈直径5 cm的圆饼状,表面有数个、淡绿的突起及针尖状出血,异常改变集中于一侧(图2J)。
2.2.5 泌尿系统
左肾重0.45 kg,长、宽、厚比21.0∶8.9∶4.2,右肾未测量。左右附睾呈长约25 cm的近圆柱状,各重0.45 kg。左侧附睾连接一近三角形腺体,表面呈暗红色,出血严重;右侧附睾连接腺体呈乳白色。右侧附睾尾端、临近腹壁和膀胱表面有数十个直径约2.4 cm的球形包囊(图2K),包囊呈多层,切开后极少量液体并伴有一巨大白色头部和较长尾部的寄生虫流出(图2L)。
2.2.6 其他组织器官
膀胱处有灰白不整形组织14.0 cm×6.0 cm×5.5 cm,疑似膀胱大小6 cm×4 cm×4 cm,周边见多处近球形囊肿,内含大量清亮液,壁光滑菲薄;管腔样物2条,分别长4.0、5.5 cm,直径0.5 cm,其周边各见1条较细管腔,长分别为1.5、3.5 cm,直径0.6 cm;条索样物一堆1.0 cm×0.3 cm×0.1 cm。下颌肿物为灰褐灰白不整形组织(3.5 cm×3.3 cm×1.0 cm),切面灰白质硬。其他组织、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病变。
2.3 病理分析
将瓜头鲸肺、肝脏、膀胱、胃和脾等组织送至相关检测机构进行病理分析。结果发现:肺部肺泡腔扩张,部分肺泡腔内见虫体,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明显,伴出血;肝部淤血,肝细胞变性,血管内见虫体;膀胱壁慢性炎症,另见虫体,可能为寄生虫移行所导致;膀胱上附养物为精囊腺;胃慢性溃疡,见异物巨细胞,可能为异物导致;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伴出血为胃慢性炎症导致;脾部淤血,可能与肝脏病变,导致的血液回流受阻有关;下颌表皮鳞状上皮增生,真皮胶原纤维及脂肪组织增生,部分真皮乳头见慢性炎细胞浸润,海洋哺乳动物因生活环境对外伤的愈合能力很强,上皮增生说明下颌的外伤恢复较慢,可能与营养及免疫力低下有关;阴茎后肌肉表面见腺体增生,寄生虫初步判定为异尖科线虫(Anisakissp.)。
2.4 寄生虫鉴定
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通用引物对保存的胃内寄生虫样本进行PCR扩增和测序。COⅠ基因666 bp(图3)。DNA测序结果经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其与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pegreffii)最为接近,结合形态特征,确定所分离的线虫为派氏异尖线虫。
图3 瓜头鲸胃内寄生虫COⅠ基因PCR扩增结果Fig.3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COⅠ genes from parasite in stomach 注:M.DL2000 DNA Marker;1.ITS2基因阴性对照;2~3.ITS2基因虫体1;4~5.ITS2基因虫体2;6~7.COⅠ基因阴性对照;8~9.COⅠ基因虫体1;10~11.COⅠ基因虫体2 Note:M,DL2000 DNA Marker.1,ITS2 gene negative control.2-3,ITS2 gene in parasite 1.4-5,ITS2 gene in parasite 2.6-7,COⅠ gene negative control.8-9,COⅠ gene in parasite 1.10-11,COⅠ gene in parasite 2
3 讨论
瓜头鲸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是一种群居性极强的鲸类。近30年来,有关瓜头鲸搁浅的报道逐渐增加,搁浅地点的纬度也逐渐升高[10],导致其搁浅的原因多种多样。大量报道表明,瓜头鲸易受到人为声音的影响,如2008年,由于使用了高功率声纳,导致马达加斯加西北海岸约100头瓜头鲸大规模搁浅,其中至少有75头死亡[11];2021年6—10月,在中国东部沿海也发现几十头瓜头鲸搁浅,其中大多数个体都有严重的听力损伤,这种听力损伤可能是由于短暂且强烈的人为声纳或长期的航运噪音导致[12]。本次搁浅的瓜头鲸系辽宁省首例,造成搁浅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在救助暂养期间,瓜头鲸初次入水后有侧翻和冲撞池壁行为,6 h后由于虚弱,出现漂浮、心跳和呼吸频率迅速下降。死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急速上升,伴有肛门大量排气,解剖后发现肺部气管有大量白色泡状液体,推测有急性肺炎症状。这与2008年在南卡罗来纳州搁浅的瓜头鲸尸检结果[13]相似。通过生物学指标发现其脂肪层厚度略低于正常个体[14]。解剖后胃部有3处较为严重的溃疡,推测可能因误食鱼钩导致胃部溃疡严重,破坏了第一胃的结构,导致营养消化吸收困难。胃中大量食物未消化,消化机制紊乱,肠内产气旺盛,肠道排气受阻,直肠折叠又发展成肠套叠的趋势,导致死亡过程中大量气体从肛门排出。此外,瓜头鲸皮肤层伴有渗出性素质,说明体内缺乏维生素E和硒[15],它们是维护肌肉和外周血管系统构造和功能的必须物质[16]。一般营养不良症状虽不明显,但运动伴随一定问题如肢体不协调、肌无力等,瓜头鲸在救助场内水中通过人工助游后漂浮,极少游动。
目前,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已被检测出的寄生虫种类多达几百种[17]。寄生虫夺取宿主大量养料,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的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其分泌物、排泄物对宿主有毒害作用[18]。此次大连海域搁浅死亡的瓜头鲸在脂肪、肌肉、泌尿系统和胃内均检出寄生虫,胃内吸附区域呈现明显的瘢痕和颜色改变,推测瓜头鲸搁浅原因和寄生虫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由于未对头部解剖和病例分析,无法确定脑部是否有寄生虫感染。此外,右侧肝脏下侧局部纤维化病变硬且伴有少量血液流出断定为寄生虫移行寄生所导致,腹腔寄生(绦虫)囊肿、胃肠道蠕虫病和与异尖线虫感染有关的溃疡性胃炎也是鲸类尸体中常见的发现。
虽然本次未能成功完成救助,但通过本次救助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生物学资料、病理数据和救助经验,为后续开展相关鲸豚类的救助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