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2022-11-07刘聪
刘 聪
(辽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尤其水稻生产,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病虫害问题较大,因此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分析研究十分的必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将水稻生长、病虫害、环境以及其他生物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的同时,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在预防为主的前提,做好综合防治,达到高效率性、高安全性。
1 水稻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稻较为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等等。
1.1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病害,其分布范围广、危害重,会造成较大程度的减产并降低品质。
发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各个时期,发生在叶、穗、稻粒等不同部位,以叶瘟病和穗颈瘟病最为常见。
(1)叶瘟。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水稻叶片上的稻瘟病害,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其中:急性型的病斑为暗绿色,一般在湿度较大的时候发生,病斑为椭圆或者不规则,着生灰霉;慢性型的病斑形状为纺锤状,在病斑较多的情况,通常几个病斑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的病斑,甚至会造成叶片枯死。
(2)穗颈瘟。就是发生在穗颈和枝梗上的稻瘟病害,其病斑颜色大多是暗黑褐色,稻穗部受到病害,一般会影响水稻不结实或形成秕谷,甚至“白穗”。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是由半知菌引起的,分生孢子梗从发病部位的气孔、表皮伸出,不分支,有2~8个隔膜,在其顶端又可以继续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形状为梨状,初期没有隔膜,成熟后期形成2个隔膜,颜色在密集时为灰绿。分生孢子萌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染危害寄主。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的形式在稻草、稻粒上越冬,传播方式有气流、雨水、昆虫等。叶瘟病高发期为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穗瘟病高发期为破口期。连雨天空气潮湿是流行病害的主要因素,另外氮肥的偏施和迟施、干旱、深灌、感病种子容易诱发稻瘟病。早稻在5月上中旬流行叶瘟病,在6月下旬~7月上旬期间流行穗颈瘟病。晚稻在8月下旬~9月上旬期间流行叶瘟病,在10月上中旬流行穗瘟病。
(1)合理择种,选择杂优组合,抗病的同时产量也比较好,适宜大面积推广。
(2)严格消毒,选择用5000倍液体浸种灵(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2000倍液体使百克(25%咪鲜胺乳油)浸泡种子,早稻2天左右,中稻1~1.5d。
(3)科学管理,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适当增施P、K肥,切忌偏施、迟施N肥,适时晒田。
(4)药剂防治,在叶瘟病发病初期选择用药治疗,穗颈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选择用药预防一次。每667m用100ml稻瘟灵(40%富士一号乳油)或者30g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兑水50~60kg进行喷雾。
1.2 纹枯病
纹枯病是水稻发生比较普遍的病害之一,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其中在分蘖盛期到抽穗拔节期间最为严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密栽植、过量施用N肥以及灌溉不合理等等,会影响水稻谷穗灌浆,产生秕粒,倒伏枯萎,直接影响产量及质量。
以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为主,其中叶鞘发病初期近水处叶鞘上会发生水渍形状的小斑点,斑点逐渐增多,逐渐连片成不规则的大型云纹,云纹边缘褐色,中间淡褐色或者灰绿色,后期在病斑表面着生出网状白色的菌丝体,再聚缩出白色菌丝团,再集成褐色菌核。叶片发病症状与叶鞘较为相似,由下向上蔓延至剑叶,严重时穗部染病,甚至会出现“穿项”倒伏。
水稻纹枯病害是真菌寄生引发的,菌丝不仅能够在寄主体内寄生,也能在寄主表面聚集成菌核。
水稻纹枯病菌以菌核形式越冬在土壤中,次年灌水耙地时水面上萌发菌丝,侵入叶鞘叶片形成病斑,病斑上再生出菌丝再传染新的部位,产生菌核以后落入水中后继续传播,温度达到20℃发病,25℃以上,潮湿多雨条件利于其发生。
早稻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最为流行;晚稻8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上中旬开始流行。
(1)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要从施肥和灌溉开始,插秧要合理密植,施肥前期要施足底肥,抽穗追肥,注意N、P、K、Zn的搭配,适当时候晒田,湿润即可。
(2)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保护,分蘖期用药一次、孕穗期用药一次即可,通常选择用井岗霉素,每667m150ml水剂或者50g(10%)粉剂,兑水均匀喷施。
1.3 细条病
细条病是水稻植物检疫病害,受害后严重影响叶面光合作用,影响谷粒饱满程度,直接影响水稻产量。
叶面病斑起初为水渍状、半透明、暗绿色的小点,逐渐沿着叶脉拓展形成长短不一、水渍状、黄褐色或橙黄色、半透明的细条斑,叶背产生珠状、蜜黄色的菌脓,严重时呈现火烧状。
细条病菌为黄单孢杆菌属。
细条病通过病种、病稻、病水传播,其中病种为初侵染源,从气孔或者伤口侵染,大风、雨水、灌溉、人畜等都可以传播病菌,因此高温、高湿、大风等气候条件易流行发生,始见于8月上中旬,流行于8月下旬~9月上旬。
(1)选择抗病性、耐药性强且丰产的品种,并做好消毒(方法同稻瘟病),不从病区引种调种,及时烧毁病株病草等。
(2)科学管理,合理施肥,适时晒田,排管分家,浅水勤灌。
(3)及时使用药剂防治,选择在发病初期控制病害或者选择在台风过后预防病害,严重地块间隔一周再用药一次。药剂选择150g/667m左右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g/667m左右噻菌铜(20%龙克菌悬浮剂)、250ml/667m宁南霉素水剂(2%)。
1.4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发病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发病早晚直接影响发病的轻重,如果是在抽穗前发病的话直接影响产量。
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受害的水稻叶片尖部以及缘部会先出现暗绿色斑点,逐渐变成长条形黄色斑块,界限呈现波纹状较为清晰,后期叶面上产生小株形状菌浓。
白叶枯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引起的。
施肥不合理,偏施重施N肥,稻田水大,大风影响等环境条件容易流行发生白叶枯病。病菌主要是在稻粒和稻草上越冬,第一次侵染主要是以病稻种为主,老病区域则是以病稻草为主。
参考细条病。
2 水稻常见虫害防治
水稻较为常见的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等。
2.1 稻纵卷叶螟(襄叶虫)
以幼虫伤害为主,吐丝将稻叶纵卷后大面积吞食水稻叶片,稻叶枯白,影响水稻生长,稻穗不饱满。
迁飞害虫,每年发生7~8代,在杂草上以幼虫、蛹的形式越冬,越冬虫源比较隐蔽。幼虫分为5龄,3龄幼虫以后食量暴增。老熟幼虫在水稻或者叶片反折化蛹作茧。成虫趋光、趋绿、群集性,将卵散于叶片,连续阴雨,空气潮湿,稻苗浓绿等环境利于产卵、孵化以及危害。早稻一般发生5月底6月上旬被第3代危害,晚稻一般发生在8月底9月上旬被第6代危害。
50g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300ml18杀虫双水剂;60~70ml毒死蜱40%乳油;30~40ml锐劲特(5%氟虫腈悬浮剂)。
2.2 稻飞虱
成虫、若虫群集水稻基部刺吸,导致叶片枯萎变黄,甚至枯死,导致减少产量。
稻飞虱是迁飞性、突发暴发性一种害虫,每年能发生8代,世代交错重叠。成虫具有强的趋光性,将虫卵产于叶鞘,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大,如数量多为大发生预兆。常见的稻飞虱分为两种: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重点危害水稻前期,褐飞虱重点危害水稻后期,早稻始发于5月上旬,高发期为5月底~6月上旬和6月下旬~7月上旬被3、4代危害。晚稻始发于8月中下旬,高发期为9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被6、7代危害。稻飞虱喜温、暖、湿环境,利于繁殖和为害。夏初雨多盛夏干旱是白背飞虱发生流行年份,夏初雨多盛夏不然晚秋暖和是褐飞虱发生流行年份。稻飞虱有很多天敌,主要有稻缨小蜂、黑肩绿盲蝽、螯蜂、线虫、蜘蛛、寄生菌等等。
(1)科学灌溉,适时晒田,合理施肥,抑制稻苗徒长,减少稻飞虱生长环境。
(2)减少使用对稻飞虱天敌有影响的农药,调整用药的时间及次数,以免伤害杀死天敌。
(3)使用15~20g/667m大功臣(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使用50g/667m扑虱灵(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兑水50kg喷雾。
2.3 钻心虫(三化螟)
主要为害水稻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等不同时期进行取食,导致枯心稻苗以及白穗。
幼虫在水稻根茬越冬,次年春羽化,成虫趋光、愿意在肥多、叶绿的稻苗上产卵,每块乱卵粒达到100粒左右,分蘖期、孕穗后期、抽穗期此期间蚁螟侵入率相对较高。孵化出蚊螟在附近水稻进行为害,导致形成枯心窝或者白穗团。假如冬春连续干旱暖和,则利于幼虫越冬、化蛹、羽化,通常会高发流行。每年发生4~5代,其中1、2代分别为害早稻、晚稻的秧苗期和分蘖期,2、4代分别为害早稻、晚稻的抽穗期。
(1)适当提前灌水、耙地、沤田,浸死幼虫和蛹,消灭越冬虫源。
(2)用药剂来进行防治,通常使用120~150ml三唑磷20%乳油;30~40ml锐劲特(5%氟虫腈)悬浮剂;35g杀虫单90%可溶性粉剂;100ml杀螟松50%乳油。各兑水45~50kg喷施。
3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对水稻主要的、常见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主要就是将维持保护稻田的生态平衡作为第一出发点,将各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正确处理好水稻、害虫、害虫天敌以及有害生物之间的存在关系,以达到控制病虫为害的最终目的。推行实施综合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增”:增产、增收、增天敌;“三减”:减轻病虫为害,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综合防治的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以及法规防治等。
3.1 植物检疫
对外来新增的植物进行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尽可能地避免其将病虫害携带到区域内。在检验检疫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查虫诊病”明确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原因到底是病还是虫,同时了解其具体的种类。若不确定的时候,要及时地询问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具体意见实施。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选择水稻种植品种,尽量地选取抗病抗虫耐性强且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在育苗前浸种灵浸泡消杀病菌虫卵等等;二是田间管理,重点是水肥管理,施肥要底肥充分施足,追肥要赶早要适量。灌溉要遵守水稻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对水的需求,大田切忌采取串灌的方式。
3.3 化学防治
通过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药剂选用要对症,根据具体问题诊断出具体病、虫原因来决定使用具体的化学药剂;二是喷施药物时间,要把握好具体的防治时期,预防也好,治疗也好,能够做到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消灭病虫害。三是农药的选择,尽可能地选择对水稻危害较小的,不影响水稻品质的药剂。
3.4 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的物理因子或者机械设备等对病虫害进行人工方式处理,比如: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等;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生物办法对害虫进行防治病虫害,比如:性诱剂、培养害虫天敌等等,其目的主要是不影响环境、水稻品质的前提下保证水稻自身的健康生长,消灭病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达到防治效果。
4 结论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品种以及产量的重要的因素,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关于病虫害的问题,需要种植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分析原因,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理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提高水稻主要的、常见的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减轻发生程度,提高水稻的品种及产量,为保护粮食稳定安全做出一定的贡献,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