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11-07

新农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黑粉黑穗病侵染

宁 睿

(建昌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建昌 125300)

玉米黑穗病又为黑粉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玉米丝黑穗病又为乌玉米、哑玉米,是常见的玉米病害。只有有效掌握两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发病条件和传播的途径,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对两种病害加以防治,达到玉米高产的目的。

1 玉米黑穗病与丝黑穗病的产生

1.1 病原

病原菌均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黑穗病的病原真菌是玉蜀黍黑粉菌,而玉米丝黑穗病为黍轴黑粉菌,两者表面均有刺。

1.2 症状

玉米黑穗病通常发生在玉米上部的茎、叶、雌雄穗的幼嫩组织上,而丝黑穗病侵害的是玉米的雌雄穗,出穗后会出现明显病症。前者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发育期间均有可能出现发病的情况,后者在玉米的穗期病症显露。玉米黑穗病能在其侵害、侵染部位形成肿瘤,未成熟时外面呈现幼嫩的白色或淡红色组织;成熟后则为灰白、黑色,长成直至破裂后黑粉出现。当雄穗染上病菌后,玉米丝黑穗病会导致整个花序变黑,花器出现变形或增生,雄花变成了黑粉,当雌穗染病时,整个玉米的果穗呈现黑褐色粉末或黑色丝状物,苞叶破裂后黑粉散落。

1.3 发病条件

玉米黑穗病的发病与天气、品种、种植方式以及病原菌数量关系密切。前期高温、后期干旱为病害滋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玉米在抽穗前后极易染病,晚熟品种较易感染,而耐旱的品种却不易感染,抵抗病害的能力也较强。种植方式对黑穗病影响较大,例如,套种方式的幼苗抗病性能差。另外,若管理粗放,种植采取连作重茬的方式,导致病原菌不断积累,也能为发病创造有利条件。土壤肥力差,病原体增多,玉米受到侵染概率更会增加。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与病原数量、种植密度、品种、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同一茬口条件,早播玉米发病要比高寒冷凉轻,旱地墒情好发病轻反之发病重。播种时,土地质量好、浅播种发病都较轻,温度低会拉长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易感的阶段,为病原菌创造机会,导致发病。易感品种若连作,则导致土壤含菌量增多,易发病。若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或者当含水量超过29%时,玉米不易发病。

1.4 传播途径

玉米黑穗病与丝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均能在粪肥、土壤或病株上度过冬天,第二年成为侵染来源。厚垣孢子能在病残体上越冬后,通过昆虫或风雨传播,进而发病。厚垣孢子适宜存活温度在26~30℃,最高可以达38℃,最低温度在5℃左右。玉米丝黑穗病病原体能够和玉米播种后同期发芽,与植株一同生长并发育。黑粉产生在花芽和穗部,冬孢子会大量产生,其适宜生存的温度在20~30℃。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检疫,选用抗病品种

在进行外地调拨玉米种子前,相关检疫工作要放在首要位置,杜绝病区的玉米种子存在病原菌进而侵染种植地的土壤和种子。农业技术部门在品种筛查、推荐时,要反复试验,对多年种植仍无法抗病的种子品种及时予以淘汰。早熟、耐干旱、生长周期短的品种作为选种时的首要标准。

2.2 轮作倒茬,适时晚播晚种

在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发病较为严重区域,要采取必要的轮作倒茬的方式,例如,将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和玉米进行轮番耕种,减少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病概率。为降低玉米侵染率、发病率,可将玉米种植期适当推迟,进行晚播晚种。播种前,要将种子晒干,选种严格、精细,能有效提高发芽率。适当进行浅层播种,控制出苗期保证种子出苗概率,防止病原菌的侵害,从而提高玉米在种植中植株抗侵染病害的能力。

2.3 拔出病株,消灭病菌来源

首先,秋收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同时,将病残体带出种植区域外,进行深埋或烧毁。病原体不能作为饲料喂给牲畜食用或作肥料使用,防止粪肥侵染土壤。更不能任意进行丢弃或随意乱放,导致土壤中携带病原菌。

2.4 覆膜技术,采用药剂防治

地膜覆盖,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在保持土壤水分上效果显著;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另外,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上,可根据种子重量的0.3%~0.7%,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防治病害。对于玉米黑穗病,则可选择15%三唑酮粉剂在玉米未出苗时按一定比例的溶液配比进行喷洒。种子处理方式除用拌种剂直接拌种外,还可选用粉剂进行湿拌种,一般按种子重量的4%加入药剂后进行调配。

猜你喜欢

黑粉黑穗病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来呀,互相伤害呀!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黑粉虫的习性与饲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