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解说员在网络新媒体传播下的身份感
2022-11-07张昊泽中国传媒大学
张昊泽 中国传媒大学
在中国传媒大学王群老师一书《电视体育解说》中,中国播音主持名家张颂老师为其作序,序中写到:“体育解说,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解说者的身份,是新闻工作者,又是体育项目、体育竞技的行家里手,也是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知心朋友,更是体育竞技过程中的观察员、鉴赏家和广大热心听众观众的引导者、鼓动者。在解说评论中,他们要识大体、顾大局,以自己丰富的体育知识、深邃的理性思考、投入的现场心态、精湛的解说艺术,为各类体育竞技项目的传播增加光彩。”这对后辈的体育解说员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一、体育解说员在主播台上的不同身份及讲述方向
在体育解说行业当中,大部分为两人搭档解说和一人单口解说,三人及以上共同解说的情况比较少见,目前常见的组合为两名主要解说员和一位中场休息主持,在这种角色分配里面,主播台上解说多为男性担任,而解说台下的中场主持多为女性角色。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身份,以一般双人解说为例,可以将其分为A 角和B 角。
在这两个位置分配上,A 角常为学习播音主持或类似专业出身的专职解说员,对其在普通话、气息、利用语言描述场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具备补充球员信息的能力;而B 角常常是涉某项运动(解说项目)的专业点评嘉宾,他们往往不需要过于常人的语言描述能力,也不需要准备专门的词藻、语句用作总结,以即兴口语为主,主要对场上的动作、局势做出讲解。如果嘉宾是现役运动员或曾为职业运动员,那便可以从场上运动员的视角来分析运动员在场上做出这样动作的原因或者运动员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动作的;如果嘉宾是这一方面的记者或者专家,那么便可以从自身经验来分析场上局势、讲述具体情况,甚至可以对某一位运动员的场上表现做出及时的点评和判断。从我们分出的A 角和B 角来看,历史上出现过的几代著名解说员都来自于A 角,例如宋指导、王指导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体育解说员,以及之后涌现的韩指导、詹指导等著名解说员,同时也包括了粱指导、于指导等新兴一代解说员,上文也提到了承担这一角色的主要是专职解说员;对于B 角来说,更多的是从曾有运动员经验的嘉宾中挑选,如今较著名的有张指导、徐指导等。
从这两个位置的区分上不难看出,两个角色的分工都站在不同立场上为观众解读比赛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不同体育项目上会有更大的分别。因为笔者现在有正在进行的简单工作经验,那么这里就以足球作为范例进行分析。在足球运动中,场上的情况无非是一方传球把握节奏,或者一方猛烈进攻,另一方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耐心防守。那么对于A 角来说,更多要做到的是为观众们讲解这个足球行进的位置、转移的方式、拿球的队员以及大概预判球下一步的走向;同时要说到两方除守门员之外的剩下二十个人在场上的站位情况,这里可以利用语言上的描述,而不需要直接进入到下一个复杂的环节——判断当中,因为身边的B 角嘉宾会承担这样复杂且带有专业性难度的职能。
“判断”是一种类似于结论的回答,这种“结论似”的回答与单纯用语言进行描述不同,语言描述向观众传递场上的客观情况,而这种客观情况需要观众自己在内心进行推敲思考。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众也会根据场上的情况得出属于自己的无数个答案——或各有不同、或摇摆不定,同时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以及严密的数据分析,这种答案和比赛的走向关系很小,有时甚至会是一种误读。但是作为嘉宾,可以从比赛行进情况的角度来说出目前两队要进行的战术打法,这种判断会使观众跳过思考直接得出一个较为肯定的答案,这种肯定的答案虽然不会影响场上局势,但是这种答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一个预判,这一个答案是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够被比赛走向所考验的一个结果。那么这个时候对于观众而言,B 角所传递出的分析和判断就可以影响观众们的观赛重点。
举例来看,在2021/2022 赛季西甲联赛,巴塞罗那主场对阵马德里竞技,以咪咕视频平台的解说梁祥宇、李欣举例,在最开始的时候由A 角梁祥宇为大家介绍这场比赛的首发情况,在客观介绍中专门提到刚刚从英超转会而来的两名球员:狼队转会球员,以及阿森纳转会球员。这时在观众心中产生了神经反应第一步,了解客观事实;在之后,B 角李欣观点说出:这场比赛巴塞罗那的主教练哈维将新援,也是曾经从巴塞罗那拉玛西亚青训出品的,刚刚转会回到球队的前狼队大腿放在了首发右边锋的位置,替换了本在这个位置的球员,而阿森纳转会球员放在了替补席上,曼城转会球员依旧首发中锋,那么这场比赛需要看狼队转会球员的表现。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嘉宾的评论表达效果,同时后续的补充话语更加容易放进语言逻辑链条,让观众的神经反应接续上。
比赛开始之后,狼队转会球员在右边路发挥很大的作用时,大篇幅的语言都在右边路的突破上,而在开始之后几次进攻中,李欣常说到我们视觉重心不易观察到的左边路后卫的位置,也就是巴塞罗那的左边后卫老将,说到他的左边路进攻防守两个方向能力都很好,而且有很重要的后点接应效果。在之后出现的进球正巧对应上刚刚的解说观点。这虽然是一次基本的足球战术上的左右边路沟通,但是从解说语言上就能够发现两个边路的讲解正巧对应上比赛的走向,右边路的强硬突破以及左边路的进攻作用。这场比赛也就让观众内心产生对解说的信任感,同时也明白场上局势和两队战术方向。
二、单人解说时的技巧
在上述内容中,重点说的是体育解说员在主播台上的不同身份的基本介绍,以及A 角、B 角的讲述方向。那么非体育专业或者运动员而出身的解说员,常常要在A 角或者主持人位产生和观众的互动。在这个位置上常常会有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解说员,那么在播音主持专业里,前辈张颂老师提出过“内三”,也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内部技巧”,再通俗地说就是如何调动内心深处情绪的方式。而在“内部技巧”里有一个重要技巧为“对象感”,指播音员产生交流感的一种心理技巧,播音员面对话筒、面对摄像机播音,此时“目中无人”却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一方面要对听众、观众进行具体设想,依据稿件提供的条件对他们的收听心理进行分析评估,使播音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播音员要时时处处地在想象中感受到听众、观众的存在和反应,由此引起更强烈的播讲愿望、更饱满的感情强化播音的语言表达,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呼应。
三、新媒体下不同身份感之下的不同解说模式
寻找对象感的过程,类似体育解说员坐在台上和观众的交流过程,如果没有找到观众的方向,就会导致整个解说是“自言自语”;如果将观众当作亲近的朋友,也可能过于自信的认为主持人自己与观众们之间的默契度很高,这样会导致语言上产生一些省略,就例如我们在和自己非常亲近的朋友说话时,可能一个眼神就可以明白对方的意图,而观众并非亲近的朋友,即使球迷们再熟悉这个解说员也会产生许多隔阂,导致主持解说需要语言的辅助。以下将重点分析,在“对象感”适中的情况下,解说员在新媒体创造的身份感之下的不同解说模式。
(一)单人解说时的讲解员身份
我们在之前说到,比赛解说方式类似传统相声的表现方式,多为两人或一人,这个需要视比赛重要程度而定。当单人解说时,解说员的身份可以定位在“讲解员”身份上。
这个讲解员的含义是类似博物馆、名胜古迹的讲解,其特点为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物品,讲出其本身的客观现象,同时要告诉观众其历史沿革,然后分析目前的重要性。对于单人解说的解说员来讲,一个人的讲解需要同时担任A 角和B 角,也就是场上情况、球员信息、比赛过程、两队战术分析都要分享出来,所以责任更大,需要了解的范围也更广。在这里就需要像博物馆讲解员一样,一个人的分享无须考虑搭档说话的气口和对方的分析,只需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输出,但是一般非体育科班出身的解说员对球员、教练战术意图的了解不够专业,所以可以给观众输出已知的历史沿革(这个球员曾在哪个赛季打进几球、进攻效率等)、场上的具体情况(足球行进轨迹、主要进攻方向等),就像博物馆讲解员会对已知的历史进行充分地讲解,而未知的信息会给观众留下悬念,或者利用“也许”“可能”“方向”等词汇为观众提供思考路线,正如体育解说员对场上信息讲述完之后,说出:“那么今天主教练的安排也许是要主打某条边路,因为过去的这五分钟里,这支球队已经在这个边路有三次进攻。”利用这种分析方式可以给到观众一个方向,弥补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后面要分析的内容留有余地,不将问题说得太过绝对。
这种方式可以在体育解说实操上有一定帮助,但是从我们的身份感这个主题上来讲,这个分享的方式还是偏于陌生的感觉,毕竟这只是一个讲、一个听的“知识交易”。
(二)单人解说的聊天对象身份
上一点说到的博物馆讲解员身份,更多在于如何选择知识进行输出,而聊天对象更加亲密一些,这里我们说到的聊天,并非聊一些闲事或者和比赛无关的问题,而是和比赛有关的或者和两支球队有关的信息,观众问主播答的形式,来进行一对多的解答。
这是双人解说或者重大赛事当中很难出现的身份。第一个原因是双人解说时,A 角和B 角能够在描述场面和分析比赛之外,解说员和观众的交流时间非常少,几乎没有空闲环境可以给到这个交流的时间。第二个原因是重大赛事当中,观众数量太过于庞大,而且比赛内容更加丰富好看,不会出现低级别赛事当中失误较多的情况,这种低级别赛事中的失误也就容易产生成为体育赛事当中的“无聊场面”,在丰富好看的比赛之下很难有聊天环境产生。因此我们说到的聊天对象身份更多出现在单人解说,以及相对低级别比赛的情况当中(以足球欧洲五大联赛顶级球队为高级别,五大联赛的前四名之后基本多为低级别)。
笔者现在进行法甲低级别比赛解说工作时,会常常发现有观看人数少的情况,并且在直播评论区没有观众进行评论和互动,这时不仅让比赛变得索然无味,同时也将唯一可以联系观众球迷和比赛的通道都关闭了,所以笔者在实践中选择利用这个评论窗口进行互动,在比赛中看到评论区出现提问或者评价都会专门念出其评论内容,使观众产生互动感,更加沉浸在比赛的乐趣当中,同时引得其他“默默”观看比赛的球迷观众加入进来。经过个人粗略统计,一场法甲B 级比赛中,不利用这种方式的评论互动人数,每场比赛会有五到六条;而使用这种方式,一场比赛的评论数量会达到五十条左右,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融入程度,以及对比赛的关注程度。
这种互动方式,笔者将其称之为比赛聊天对象,也更像是两个非体育专业的球迷进行交流的场面,其基础是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以及5G 网络环境带来的即时互动效果。
(三)二次传播的接续互动者
在一场比赛结束之后,这样的互动方式往往会使许多观众产生兴趣,同时产生与其他解说结束之后的不同心理,更多表现为积极地参与比赛互动当中。那么在比赛结束之后,其他媒体平台上的球迷会对这场比赛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解说员身份进行互动和评述,这时球迷不仅找到自己的聊天对象,产生比赛之外的互动接触,没有使得屏幕后的解说员成为一个AI 假人,同时也会让解说员及时得到观众的认可和了解,从而产生观众们积极的“集群效应”。
这个接续互动是延续着上一点当中的聊天模式,来进一步地发展解说员和球迷之间的关系,使得后续比赛得到更多关注。
四、结语
在体育解说员的身份感上,不仅要形成对体育的了解和语言的丰富,同时还要兼具专业性和悦耳程度;作为新媒体传播平台,更需要进行与观众之间的亲密互动和接触,最后产生二次传播的效果,在这个流程上缺一处都会减少解说员通过对自己身份感的把控而产生的效果。因此,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体育转播技术的过渡时期,新时代体育解说员需要注意这一方面,从而带动赛事转播不会成为观众远远不可触及之处,而是成为观众可以参与的一个媒体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