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下的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思考
2022-11-07吕珠清福建省漳州市烟草专卖局
吕珠清 福建省漳州市烟草专卖局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诸多风险,商业企业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生存下来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的核心目标。现今,企业的治理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和审计成果的运用,而大多数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的不适用性的特点越发突出,还需不断结合风险管理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持续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企业风险,有力地保障企业经济运行,强化风险管控,推进企业稳中求进,实现企业高质量新发展。
一、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的本质和意义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方法的革新,也是审计人员的自我革命,是创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的意义在于:一是弥补了传统的审计方式的不足,顺应了企业发展规律,在审计技术领域实现更高的突破,促进内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强调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不仅更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需求,同时也推动内部审计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并作出充分的评估,将审计资源配置到高风险领域,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三是新模式审计的演变,将促使审计领域实现从点到面、从整体到核心、从经营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质的飞跃。四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方法提高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控制企业的风险点,达到企业降本增效、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为企业最终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特征分析
(一)审计范围拓展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负责检查企业财务等工作开展的合规性。而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促使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审计对象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方面过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企业的战略目标,充分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不断拓展获取审计证据的范围与渠道。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在企业内部获取审计证据,还需在企业各关联方获取审计证据,为企业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全面的价值参照,促使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二)审计重心转移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与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明显的差异,着重于从宏观角度去识别和评估企业的风险,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促使风险管理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以往的审计实施阶段,逐步向审计计划阶段过渡;从以往的事后处理,逐步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阶段转移。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倾向于依据企业制度从原始的财务凭证、账簿及财务报表入手,再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检查、分析来解决问题,属于事后审计的方式。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属于事前审计的方式,在审计计划阶段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先检查发现问题,再制定后续的工作程序,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以稳步提升。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企业的整体去评估风险,为风险高的审计项目配置更多的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更利于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会对存在问题再次开展风险评估,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审计模式优化
以往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主要从内部控制出发,检查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可行性,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其风险性,再根据风险提出整改措施,以此实现审计的目标。而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完全不同,施行目标—风险—控制的全新审计模式,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去识别与评估风险,根据评估结果更合理的执行后续的审计程序,抓住审计的重心实施更精准的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是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不能比拟的。
(四)审计人才的转型
目前,企业的内审人员大多数由财务岗位调整过来担任审计工作,财务专业水平较高,财务核算方面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比较单一,业务涉及面较窄,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需求不匹配。新形势的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专业知识,还要对企业内其他层面的业务流程、管理环节等要充分了解掌握,上到领导决策的合法合规性,下到实施过程关键节点的管理把控,如果不熟悉这些流程,内审人员就会被束缚了手脚,内审工作将无法有效地开展。此外如何结合信息化手段采用创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风险点的能力等等都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内审人员必须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换。
三、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审计方法落后
很久以来商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都采取落后的手工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缓慢,导致审计质量和效率不高。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兼具风险管理等职能,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商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不明确,仅注重自身查错纠弊的监督功能,在财务检查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忽视对企业各项业务涉及风险领域的研究,导致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机制不完善。大数据分析、计算机预警功能等先进评估方法利用不到位,将无法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审计资源匮乏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加速,商业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经营风险系数不断增大,风险管理和内控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更加重视。随着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和内容不断拓展,大多数商业企业的审计力量、审计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渐暴露,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等方面,促使内部审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与强度较大,学习先进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促使其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最终导致审计资源不足。简单的内部审计资源建设,俨然无法满足企业稳中求进的需要。
(三)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越发强化与严苛,但实际上,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立体性、独立性等特点并不突出。大部分商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监管的问题,领导层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重视,对审计的职能与内容的认识片面,将其与制度执行性检查混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受限。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形式化,工作内容未立足企业实际的痛点、难点问题,不具有处罚权,仅履行提出问题整改的意见和监督整顿等方面的职能,加上内部审计工作部门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确保审计工作能够科学性、权威性、制度化的开展。
四、强化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影响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成效的因素较多,究其原因在于思想观念滞后、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忽视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也为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明确了方向。
(一)提供思想保障
首先,推进内部审计职能向经营管理者的方向转变,由增值型与服务型逐步取代以往的监督型。商业企业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重视监督职能的发挥,监督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开展,明确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部署的服务地位,促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不断扩大企业宏观战略的涉及面,及时发现企业的不足,帮助企业相关人员梳理精细化管理流程,树立持续化效益增长的理念,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积极转变工作重点,推动财务人员将工作的重点,从以往的事后算账,逐步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决策支持等阶段过渡,由决策支持型逐步取代以往的核算型,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参谋等作用[2]。
其次,拓展审计的业务范畴。一是深入开展内控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对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片面,工作重点仅以依据内控要求开展排查工作为主,还需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如安排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到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深入了解各项业务流程,明确各流程的薄弱环节,再对照风险点汇总表去分析工作风险,最终结合内部控制文件、实际情况规范开展内控审计工作,全面发现内控的漏洞,明确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内控环节和影响因素,确保提出的内控审计建议与报告更符合企业内控完善的需要。二是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加强对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视,并对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审计监督,促使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超大存储空间等优势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明确审计的目标,审查信息系统保障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了解信息系统的绩效性、遵循性,确保信息系统得以安全可靠的运行。根据审计目标审查系统的真实性,重点审查信息系统业财模块信息录入的全面性,关注计算机处理逻辑是否正确,唯有输入真实的数据,才能确保系统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机制。领导层加强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的重视,各部门协同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促使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有章可循的开展。在重要审计项目中,通过借鉴优秀的经验等途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政策,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促使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以规范开展。不断增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发挥制度管权的作用,促使用制度管人、依照制度办事的良性工作机制得以尽快成型。组织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合理设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决策。
其次,建立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在全面识别风险点的过程中,根据业务间的联系与风险识别的结果计算出对应风险发现的概率,并将其作为风险量化模型的基础,确保风险的定量、定性等评估工作得以规范开展。根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引起经济损失的影响程度去合理地划分风险等级,并对资金挪用、存货管理、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了解其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与风险的影响程度,再绘制风险坐标图,直观分辨出重大风险。
最后,动态评估企业的风险。在审计计划的环节,根据审计项目涉及的内容与风险点汇总表,合理排序已识别出的风险,科学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的环节,审计人员通过执行控制测试与程序,积极应对项目流程风险,关注已识别和新识别风险的变动情况。再次检查风险应对效果,有效应对已识别的风险,在审计工作中积极渗透风险管理理念。实施动态风险评估的工作模式,监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预计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监控企业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施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需将风险评估贯穿审计全过程,推动风险管理效果的持续优化。
(三)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的领导层与管理层需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加强各系统的对接,确保审计信息系统能够抓取数据源,有效的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估、审计分析工作。为满足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要求系统能够抓取财务、业务等方面的数据,推进审计信息系统与业财系统的对接,便于数据的快速查询,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成效。二是准确深入地挖掘数据,不断拓展软件的功能模块,在审计信息系统中建立辅助查询工具箱,便于审计人员在海量数据中挖掘直击审计痛点的深度数据。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素养,确保其能够规范操作内部审计信息系统,避免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灵活运用数据的分析和统计等功能,确保信息安全完整,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价值参照。
(四)提供人才保障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审计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人才的引进机制,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先进的工作观念等,不断更新现有的队伍结构。二是完善内部审计人才的培训机制,根据风险导向下的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进度等情况,明确审计工作开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请专家介入指导、开座谈会等方法,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引导其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得心应手的开展岗位工作。三是促进审计人员与业财管理人员、领导层的双向沟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到位降低审计效率和质量。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注意沟通的细节,促使全员支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四是完善内部审计人才的考核机制,全方位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等,提高其参与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岗位工作中来。五是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措施,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摸索性地引入先进的风险识别评估方法,促使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效能够稳步提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专业优势,积极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助力。除此之外,为避免内部审计内容“假大空”的问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审计建议。
五、结语
基于风险导向下的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立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在人才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整体性地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完善,实现内部审计与业财活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深入,切实发挥审计的风险管控作用,满足企业稳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