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根红线贯荆楚 民心所向共起舞
——第六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类)评奖述评

2022-11-07兰天文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评奖湖北舞蹈

◆兰天文 冯 丽

2022年6月17日至19日,由湖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类)评奖暨颁奖晚会,在湖北黄石“水上莲花大剧院”圆满落幕。

一、非职业类舞蹈创作的选材与手段

入围此次终评的35部作品呈现出选材多元、手段丰富的创作态势。涉及从历史到当下、从时代到生活、从湖北到中国、从民族到世界的多维视阈,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回顾党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百年革命征程,流淌的革命精神铸成了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之魂。这类作品站在新时代的土地上,怀着无比的敬意回望革命先辈,是新一代对革命精神的承继与表达。《那曙光》以“小马灯”为线索,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在上下起伏的律动中再现路途的奔波,以定格造型堆砌成的身体景观,凸显长征路上艰难困苦但仍前仆后继的感人壮举。《新青年》取材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聚焦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青年,将新知识的火种传播。动作设计有力干脆,多以直线性为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坚毅果敢。《拂晓》则以武汉汉阳铁厂为窗口,紧紧抓住国际标准舞快速有力的脚下动作、仰首挺胸的上身体态与革命气质的契合之处,塑造革命者的群像,表现了不畏牺牲的伟大抗战精神。这些作品弘扬主旋律,谱写出党的革命精神图谱。

(二)观照现实生活,立足时代发展

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人民生活,从时代中挖掘原型,从生活中提炼语汇,以舞蹈的生命跃动诉说时代的精神风貌,以人文关怀凸显平凡中的伟大。作品《未完成的婚礼》《天空的信仰》《净海》《最后一公里》《向阳等花开》分别从医生、宇航员、海洋保护志愿者、快递员、乡村扶贫者的角色出发为时代画像,在一个个行业的缩影中为时代立传,在感人至深的故事中为时代明德。分别采用平行蒙太奇、多时空交错、形象与意象互转、形象聚焦等创作手法,使作品以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方式呈现。而《困在时间中的你》《相守》《人世间》则从真切的情感出发,聚焦爱情、亲情以及人世间的各种情感牵绊。采用片段式闪回、倒叙、多点透视等创作手法,表达人生千回百转,酸甜苦辣,不变的美好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三)深入民间传统,扎根荆楚文化

作品从湖北独特的传统习俗、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中提取灵感,以寻根意识为导向,弘扬荆楚文化。《楚水依依》挖掘荆楚传统文化,以水袖的“扬、抛、抖、甩”模拟水的动静之态,在水文化中流淌出浓郁楚风。《铜草花开》《矿冶魂》聚焦湖北黄石独特的地域文化,分别以女子、男子群舞的方式,以物喻品格,以人显精神。同为采茶作品的《茶园春色》《采茶·系情》,分别运用地花鼓、土家族舞蹈的动作语汇,将采摘、挑选、揉捻等制茶过程提炼转化为舞蹈语汇,展现采茶时的热烈氛围。《舍》《土家娃娃织卡普》《鱼壕姑娘》《金灿灿》则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土家哭嫁、西兰卡普织布、土家阿妹围鱼、娃娃们爱惜粮食等淳朴民风,让观众领略到湖北土家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上述作品从不同层面勾勒出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

(四)潜入创作蓝海,大胆融合创新

这类作品大胆采用、开发新型道具,进行传统与当下的结合。《小童问道》在太极与舞蹈的融合、古与今的对话,以及拂尘与竹简中钩沉传统文化。《枫叶正当红》《离岸》则在道具创新中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前者群舞手持从绿叶到红枫的道具,象征着大学生历经时光的洗礼,一展青春跃动之势。后者独舞演员手持一根长绳牵引的白色氢气球,时而遥不可及,时而唾手可得,时而如明月高挂,多样的意境因道具在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浮想联翩。《冗阿可》打破舞台艺术固有的以正面观众席为主的表演模式,采用土家民俗中特有的一人分饰两角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面向侧面的独特方式,将土家族男女幽默风趣的性感勾勒,体现出对传统舞蹈艺术观演关系的突破。

综上所述,此次非职业类评奖作品的主题类型丰富、创作形式多样,既是湖北舞蹈多元发展的呈现,也体现出湖北舞蹈创作观念的与时俱进。

二、非职业类舞蹈评奖的价值与意义

(一)湖北大众文艺圈层交流的提升

第六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类)舞蹈评奖,是大众文艺繁荣的主阵地。此次非职业类评奖,共计92件作品参与复评,较上届申报的作品数量增加二十余件,推动着湖北各个地域舞蹈艺术的发展。

从参评队伍可以看到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大中小学校、文化艺术馆、社会舞蹈美育培训等不同圈层,评奖增强了湖北舞蹈内部不同圈层的交流互通。从职业类的“舞蹈圈”到非职业类的大众圈层,既是湖北舞蹈大众文艺阵地的不断开拓,又是对湖北舞蹈人群体认同产生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不同年龄段的舞者们在舞台上的精彩呈现,舞台下的准备、排练、彩排,以及现场评奖与线上直播等各个环节共同构建起了湖北舞蹈文化生态圈,这些圈层形成的平台,将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湖北舞蹈,供舞蹈爱好者交流学习,提质湖北大众文艺的发展。

此次评奖在提升广大民众参与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发挥舞蹈陶冶情操、塑造身心、提升审美的重要作用,使舞者们在生命情调的宣泄中,回归舞蹈艺术最本质、最纯粹的原点。践行“为人民而舞”的初心,不仅体现在创作舞蹈的作品从人民而来,更是在调动人民对舞蹈艺术的热爱,积极发挥舞蹈艺术惠及大众的社会功能。

(二)湖北大众文艺时代审美的提升

“文章合为时而著”,舞蹈艺术也应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发声者。舞蹈创作者的时代意识,要具有古为今用的视野,拥有捕捉时代浪潮中每一朵浪花的能力,肩负敢为时代发声的责任感。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疫后的湖北舞蹈人主动将视野转入对当下的关注与表达。

《最后一公里》《未完成的婚礼》《天空的信仰》《净海》从渺小而不平凡的小人物入手,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以“人”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从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挖掘时代的“正在发生”,从各行各业的真实镜像中折射时代精神风貌。《相守》《困在时间中的你》《人世间》《逆境逢新》《最后的马头琴》抽离宏大的铺排与渲染,从人与人、人与事件、人与环境等细腻的情感关系入手,观照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体现时代变迁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时代审美的诉求。此次评奖中看到创新融合的创新之作,在表现传统文化时不以拟古、仿古为目的,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追求新的审美范式。《舞·墨》以国标舞蹈的形式展现传统书法的气韵,从汉字笔画中汲取灵感衍变为上肢独特的舞姿,巧借国标舞中典型的男女双人舞形式展现毛笔与水墨的关系,在东方审美与西方肢体语言的融合中创新。《小童问道》从孩童的现实世界,打开一卷竹简,遇见一群手持拂尘的修行少年,感受阴阳相合的太极文化,巧妙实现问学到问道的表达,凸显孩子们对于国学的热爱与继承。

此次评奖中涌现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与融合创新型作品,是湖北舞蹈人观照现实、正视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三)湖北大众文艺文化自觉的显现

舞蹈原创作品这一文化现象,既是文化符号的集合,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中可窥见创作者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心态。纵观此次评奖,许多作品主动将视角聚焦在荆楚文化中,透露出湖北舞蹈人对本土文化的自觉。

女子群舞《楚水依依》通过长袖细腰的舞容舞态,再现独特楚舞之风。《拂晓》运用国标舞蹈语言,讲述武汉“汉阳造”的革命故事。有着鲜明湖北土家族特色的《舍》《土家娃娃织卡普》《鱼壕姑娘》《冗阿可》,从婚嫁习俗、传统技艺、劳动生活、男女爱情等方面展现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金灿灿》则将土家“连厢”做成金灿灿的麦穗道具,孩子们敲响新时代的田野欢歌。《茶园·寄情》《茶园春色》虽同为采茶题材,但选取了地花鼓与土家山区同边顺的不同语汇,体现出各美其美的茶园风情。上述能感受到编导深入乡村生活,感悟当地的独特习俗、淳朴民风,从日常的劳动生活中提炼动作语汇,运用本土化的舞蹈语言来结构这些动作语汇,进行创造性发展,提升湖北舞蹈的肢体语汇表现的努力。另一部分作品从创作者自身所处的地域特色入手,如《矿冶魂》《铜草花开》以矿冶文化为切入,展现黄石作为矿业之城所孕育出的独特意蕴。还有部分作品聚焦疫情后的湖北人文精神,《未完成的婚礼》体现出医者仁心,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病人转危为安后,申请主动下沉的志愿者精神。

深入湖北各地的劳动生活,扎根钟灵毓秀的荆楚文化,足见湖北舞蹈人弘扬本土文化的责任感。

三、非职业类舞蹈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一)舞蹈创作模式有待突破

固定的模式,是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而由成熟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也是创新发展的阻力。譬如面对革命历史题材,革命者形象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塑造;当下诸多的时空处理上,如何在古今对话或是生死离别中产生新意。唯有克服路径依赖,才是突破舞蹈创作模式壁垒的关键一步。

此次评奖中的部分作品,较为保守地沿用了以往优秀作品的创作模式,缺少了千人千面的多元表达。终评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出现三部,虽然采用不同舞种属性的语言表达,但这三部作品的结构方式相仿,均从雕塑感的造型开场,先展现革命中的场景与人的面貌,再进行一段一波三折的、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写照,后在一段或两段大群舞中将气氛推至顶点,最后在充满希望、不怕牺牲的精神氛围中结束。这样的结构方式似乎已经成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框架,编导只需要找一个切入点,再将动作置入便可。这势必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立意,局限在讲述的具体故事中,以致呈现与表达缺少创新和突破。不仅降低舞蹈创作的生命力,也易导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寓教于乐、塑造形象、传递精神的功能性被削弱。

要突破创作模式的壁垒,就要对固有的创作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在对以往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可探究其创作模式背后的原理。本次就有作品从传统创作模式中跳脱,呈现出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人世间》在短短的7分钟内,巧妙地通过时空转化、切割、打破、对话、重现、散点透视等多种结构方式与叙事手法,将老中青三代人的形象勾勒,细腻传神地讲述三代人的情感纠葛。此外,突破创作模式的壁垒还在于编导、演员所选主题、题材的独特之处,不断开凿作品的立意,选取新的切入角度,从独特中探寻新的方式,在新形式中区别于同类型作品。

(二)内心情感到艺术表达的转化

情感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强烈的情感表达、强大的共情张力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舞蹈作为一门“动”的无声艺术,内心情感需要通过动作传达,如何在传达中把握思想性、艺术性与情感性相统一是关键。

此次评奖中的部分作品,存在将内心感受过多地转化为哑剧动作的情况。在舞蹈表演中,适当的运用哑剧化的动作有助于情节的交代和情感的抒发,但扁平化重复使用哑剧化动作,则容易造成舞蹈语言单薄,舞蹈表演苍白。舞蹈动作和生活动作虽不能完全区分,但不将内心感受融入戏剧化的表演中,就易丧失舞蹈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此外,还存在技术技巧的运用缺少艺术处理的问题,普遍体现出一段舞蹈后,直接加入技术技巧的展示。这些突如其来、不切时宜的炫技,不仅起不到抒发内心感受的作用,反而切断了情感的表达。

针对上述问题,首要处理好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需要编导和演员加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明确人物动作的能指与所指,克服以哑剧动作去讲故事的惯性手法,尤其要避免迎合观众“看懂”的心态。其次,要建立正确的创作、表演意识,即判断非职业类舞蹈作品提升的关键因素,绝不是技术技巧的滥用,情感的艺术表达、精神的同频共振才是作品品质的进步。

(三)湖北舞蹈的共塑与认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术评奖的整体调控,较过去不同维度的舞蹈评奖明显缩减,由此对舞蹈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舞蹈创演质量稳步提升。湖北舞蹈“金凤奖”作为全省唯一的舞蹈类常设性省级文艺评奖项目之一,引领着湖北舞蹈的发展,成为推人才、出作品的重要平台。

本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类)舞蹈评奖,立足于大众文艺的发展阵地,呈现出选材丰富、表演多元的特色,尤其推出一批聚焦荆楚文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湖北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时代风貌,体现出湖北舞蹈人对荆楚文化的热爱与担当,成为湖北舞蹈共塑的有力参与者与推动者。但也暴露出尚停留在文化符号、生活习俗、人物故事等表层,对本土文化精神深度的开凿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荆楚典型文化符号是基础。而把握住典型文化符号最普遍、最本质的意义,其背后是深入生活、扎根荆楚的必然。再者,提升分解和重组文化符号的能力是关键。需要对文化符号所处的地理、文化、经济、时代背景进行多元立体的认识,向荆楚文化与精神价值的纵深推进。在此基础之上,在时、空、力的编创手法上下功夫,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求平衡,在传统与革新中找协同。实现从文化符号到艺术形象的凝练,再从艺术形象到艺术经典的跨越。由此,湖北舞蹈的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将得到有力提升,有益于具有高辨识度的湖北舞蹈的传播与认同。

综上,大众文艺具有集众智、聚群力的强大功能。无论是突破创作路径依赖的困境,还是关注内心情感与舞蹈表达的统一,以及湖北舞蹈的共塑与认同,湖北舞蹈发展能开辟更多不同的创新道路。

结语

此次第六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类)评奖,是湖北舞蹈创作生命力的迸发,是时代变局下真实真切的发声,是大众文艺向精品出击的发力。作为全省唯一舞蹈类常设性省级文艺评奖项目之一,此次评奖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提升意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初心,也指引着湖北舞蹈前行的道路。评奖作品虽还存在不足,但相信在一次次的总结、反思、尝试中,旧问题会变成新的突破点,湖北舞蹈也一定会在“为人民而舞”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开阔。

猜你喜欢

评奖湖北舞蹈
舞蹈课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