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里桥忆昔

2022-11-07胡燮敏

苏州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泥路山塘老家

胡燮敏

我老家在常熟福山塘边一个叫九里桥的地方,但只有这个地名,没有看到过桥。

从家里往南走是李家桥,往北走是毛家桥,两桥南北距离12里。我老家就在两桥的节点上。福山塘东岸是密密匝匝的翠绿竹林。塘岸很宽,在我孩童的眼中,再无比它宽大的路了。路上铺满了碎石,听父亲说这是抗日战争前夕修建的备战路,但没有修好淞沪战争就爆发了。

新中国成立后,开通了常熟到福山的轮船。交通便利了,但轮船带动浪涛冲刷塘岸,泥土掉入河中,经常出现坍塌现象。福山塘在不断扩大,塘岸却在不断变窄,到我读初中时,最窄处不足两尺,不得已,在竹园边开出一条泥路来。

在我的印象中,备战路只修到我家屋后的陈泾河,往北就是泥路了。我儿时就读的毛桥小学虽然离家不远,只有3里地,但雨后泥泞不堪。我们几个同村的学生去上学,常常摔跤。屁股先下去叫“坐牛屎”,头往前栽下去叫“倒插葱”,或左或右摔下去用手撑住的话,就是“撑高跳”。特别是黄梅天,阴雨连绵,上学路实在难走。即使到邻居家串门,那些小路也是烂泥,有的甚至没过脚踝。那时,大队部设在邵家巷,进进出出全是泥路。我母亲到大队部旁边的布厂去上班,一路走的都是两尺宽的泥路,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冬天摔在麦田里,夏天摔在稻田里。

下雨天走路穿钉鞋要好不少,但在当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才有,一般的只有草鞋和木屐。那木屐有两三厘米高,泥浆也容易淹进去。我读六年级时,有人穿起了鞋底下带胶粒的防滑高筒胶鞋,但常熟城商店里没进货。我父母疼爱我,托队里老王到上海给我买一双。七八天后,老王装氨水的船开回来,带回了我人生中第一双高筒套鞋。我满心欢喜,天天盼下雨,好穿着出门显耀。我还记得,那双套鞋零售价是8元,在当年也是不菲的。我父亲特为我买大了一个码,认为我还在长身体。我穿着它走亲戚去娘舅家,表哥见了还以为我脚大呢!

路的改变与水有关,以前稻田里灌水都是靠人力车和牛车,1958年后有少量的洋龙船(抽水机)来灌溉,1968年村里建了电力灌溉站,修建了水渠。水渠堤岸,一边狭窄,一边宽,宽约两米,这样走渠道方便多了。再往后生产队里有了手扶拖拉机,修筑了机耕道,但由于路基没铺石子,雨天还是泥泞。

以前代步主要靠自行车。我读书时,每当看到学校老师骑着自行车在我身边擦身而过,心里羡慕得很。高中毕业后,我也成了毛桥中学的一个代课教师。一天傍晚,我与一位老同学值班,闲着无事,看到车棚里有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车锁着,我试着用身边的钥匙插进去,居然被打开了。这下好了,两人相互扶持学骑自行车,一个星期下来也学会了。其实,这车是邵老师的,他一点也不知道,我俩一直瞒着他,此事至今引为笑谈。

那时候,在城郊乡人武部工作的堂哥一回到家,我就推着他的自行车到生产队的仓库场上去练习。这样反复多次,也算巩固了。大学毕业后,我购买了我人生中第一辆自行车——上海凤凰牌的。那个时候,这可是名牌车,不易购到,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是十分荣耀的事。我在虞山林场中学工作,家住城里,林场、城里、九里桥老家呈三角形来往奔跑,全靠这辆自行车。

改革开放后,九里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水泥马路通到了家门口。原来生产队的稻田变成了国家样板安居工程——琴枫苑新村。转眼到了2005年,我已经54岁,机关进行车改,借这股东风我考了机动车驾驶证,买了辆别克轿车。三环路上建了高架快速路,我家距离高架路仅300米,汽车开上去一脚油门,想去哪就去哪。回首当年行路难,真有隔世之感。

说了路,再说说桥。

江南水乡,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桥是路的延伸,江南水乡如果没有桥,简直是寸步难行。我的老家水网密集,主流有福山塘、耿泾塘,支流有陈泾河、白龙港、丁家浜、大溇、水萝梢等。有河必有桥,因而就有:陈泾桥、白龙江桥、丁家浜桥、大溇桥等。

桥可以“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可在旧时代,农村的桥大多简陋,有的用一两根木头搁在河沿上,甚至一块跳板就当作桥了。因而,每到刮风下雨,上学的孩子就要大人护送。有个二年级学生,打着雨伞走过水萝梢桥,被一阵风刮入河中,幸亏有农民路过,听到小伙伴呼喊将他救起。距离我村不远的胜利村,一个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没那么幸运了。此事引起大队领导的重视,但那时经济困难,也只是因陋就简修缮一下而已。

后来因防洪防涝需要,在福山塘的陈泾河、白龙江等重建了水闸,铺上了水泥板,桥面开阔了。记得福山塘上,有一座距离河面十四五米的高木桥年久失修。一次,解放军某部带着骡马辎重经过此桥就出了事故,有一匹骡马跌入河中。后来地方上拨出专项经费,才建造了新桥。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大桥的引桥采用拱桥形式。于是,农村开始仿效,用水泥钢筋浇灌成拱梁,再在上面砌砖,铺上水泥板,拱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之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道路拓宽,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座新型钢结构桥梁,美丽乡村如画卷,交通出行愈加安全便捷。自然,横跨福山塘的九里桥也就名副其实了。

猜你喜欢

泥路山塘老家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那条泥路
金山廊下 古朴山塘
我的老家
家门口的小泥路
自行车
走泥路
七里山塘慢慢走
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