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梦一生

2022-11-07黄坤

苏州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青春

黄坤

俞玖林小时候没怎么听过昆曲,也非梨园世家,但出生在昆曲发源地昆山,似乎注定了他与昆曲的不解之缘。1994 年,俞玖林上初三。正在学校考试时,苏州昆剧院的老师来招生,让同学们抬起头来。俞玖林回忆,当时五十人的班里,老师第一个用手指点的就是他。就是这一“点”,把他点进了昆曲的大门。

2002 年,白先勇先生为香港的中学生做昆曲讲座,为吸引这些年轻观众,希望挑选年轻演员作示范演出。当看了俞玖林表演后,白先勇认定这个小生就是他要找的“柳梦梅”。俞玖林随后正式拜巾生魁首汪世瑜先生为师,青春版《牡丹亭》紧锣密鼓开排。打破论资排辈,年仅25 岁就能拜名师,还能出演大戏主角,是俞玖林从未想过的事,这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回眸风神俊逸,回转惊鸿有声。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幕后的苦练。为了演好柳梦梅,俞玖林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按照老师制定的一年训练方案,进行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在内的系统强化训练。每天早上7 点开始,晚上6 点结束,雷打不动。俞玖林的妻子朱雪燕说,那时候他们还在谈恋爱,约会没时间约,吃饭也没时间吃了。

戏中有一幕是男主角柳梦梅在地上单腿“跪蹉步”,即右膝跪地,挪动左步,右膝随后挪动行。由于跪蹉步要求膝盖移动速度比较快,俞玖林刚开始排练就把膝盖磨破了。每天都要排练这一幕戏,伤口来不及愈合,第二天就破得更厉害。“大冬天练功,里面一条白棉毛裤,外面一件黑裤,突然间觉得双腿凉透,揭开一看,全是膝盖磨破皮出的血,但我从来没想过要放弃或偷懒。”俞玖林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璀璨的舞台上,俞玖林以清丽纯净的青春气息,重新演绎这部经典巨作时,他或许还来不及意识到,年轻的吟哦呼唤着沉睡近百年的昆曲复苏。2004 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成功首演,至今已在海内外巡演近400 场,直接进场观众达60 余万人次,在昆曲演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传统中国后花园中的那棵牡丹,终于开成一片姹紫嫣红,俞玖林的昆曲梦愈加绵长,一梦一生。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曲经营惨淡,不少剧团纷纷解散。俞玖林每天练完功就趴在宿舍阳台发呆,好不容易轮到演出,观众还没有台上演员多,人们普遍对咿咿呀呀、慢慢悠悠的戏没兴趣。

随着2001 年中国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抢救、保护和传承的热潮在全国掀开。昆曲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推陈出新。俞玖林始终秉承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守正创新。“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昆曲作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典范,有着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所以不管舞台上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昆曲的“根”不能丢,表演的本体不能变。俞玖林对此深有体会:“青春版《牡丹亭》的灯光、舞美都符合现代剧场演出和当代审美需求,但演员的表演,是经老一辈艺术家的严苛打磨,务求正宗、正统、正派。”

2016 年,俞玖林带领剧团推出新版《白罗衫》,成为昆曲守正创新、“老戏新演”的典范之作。早在剧本改编阶段,他就和编剧无数次沟通、打磨,力求唤起当代观众的共鸣。最终,剧目改变了原作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传统“公案戏”套路,融入了当代人关于人性、情与法、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满足了当代观众在情感、心智和审美上的需求。而这无疑对俞玖林塑造人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戏中,俞玖林不仅拓宽了自身的戏路,成功塑造了徐继祖一角,完成从巾生到官生的转型。严谨的程式化表演之外,惊讶的拍案、悲恸的颤抖、绝望的跪倒……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被俞玖林演绎得淋漓尽致,每次演出都伴着观众的泪水与掌声,更留给观众深深的思索。叶嘉莹教授在看完演出后曾说:“剧本改者有拓旧开新之创意,喜见俞玖林演艺之成长。”

对俞玖林来说,每次排演这部戏都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体验,这部戏留给他的不止于演艺之成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戏中公堂上方悬挂的“公正严明”匾额,是主人公徐继祖心中的最高信仰,这信仰不像原作中只是一条公式,它经受了“父子情”和无常之命运的考验,更加坚定地矗立在主人公内心,以至于他最后不惜以毁灭自我成全“忠孝”,成全内心对“公正严明”的坚守。人物内心挣扎中的坚守,正是最打动俞玖林、也是他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感触与思索。文艺作品塑造人心,要打动观众须先打动自己。正是将人物立在舞台上的过程中,主人公内心的坚守也融入俞玖林的工作与生活。而观众的反馈更让他坚信,立艺先修徳,自身的素养和追求,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影响观众。“我们当代社会和古代人已经有很大不同,观众的观念和审美也不同,但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我们的根,在观众中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真善美更是文艺作品永恒的追求。”俞玖林说。

昆曲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一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必须枝干强壮、根系发达。昆曲的发展离不开演员和观众全方位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青春版《牡丹亭》从首演到现在,观众平均年龄下降30 多岁。在四川大学创下了单场演出观众达7000 人次的最高纪录。在北京大学演出以后,学生中流传着“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的”说法,可见年轻朋友对昆曲的喜爱。回忆起在海外演出的情景,俞玖林更是激动不已:“总有中国同胞、留学生非常激动地到后台找到我,感谢我们把祖国这么美的艺术带过去,让他们感动、更让他们引以为傲,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年轻人对昆曲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俞玖林更加坚定:昆曲艺术的未来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

这些年来,俞玖林无论演出多忙,都坚持亲自带队伍,将技艺手把手教授给学生。每年他要组织参与12 到14 个折子戏的传承计划,2016 年开始给团里年轻一辈传授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传统《玉簪记》折子戏等,并对演员有严格的考核考评。目前剧团已积累了150 多个折子戏,青年演员大戏传承演出正在持续推动中,由他们主演的《连环计》将亮相今年的江南文化艺术节和中国昆剧艺术节,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为了培养昆曲人才,更大范围推广昆曲,俞玖林还承担“石牌中心小学校小梅花艺术团”的教学工作。2015年9 月开始,本着“一手抓苗子,一手抓普及”的教学理念,俞玖林亲自把关班级的课程安排和内容,在教学规模、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目前已经积累了《游园》《佳期》《花木兰》等十几个代表剧目,带领学生连续5 年摘得全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的金花奖,先后有10 名学生进入戏曲专业院校深造。从小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昆曲这颗种子,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对昆曲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昆曲的传承,离不开演员,更离不开观众。有了年轻观众,昆曲才真正有生命力。从2004年开始,俞玖林身体力行推动昆曲进校园,从演出到讲座、工作坊等等,形式日益丰富。2018 年,北京各高校的学生联合推出了校园版《牡丹亭》,就是以青春版《牡丹亭》为范本,演员、乐队都由学生自己来出演。“这是多年来昆曲推广普及的一个结晶。”俞玖林欣慰地说。

昆曲传承一直在路上,俞玖林希望发挥所长,为昆曲做更多事情。在家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俞玖林工作室于2016 年正式运行,并推出一系列公益活动,比如“大美昆曲”主题讲座、知名昆曲演员分享会等。俞玖林还玩起网络直播,目前视频总点击量已超过300万。“新的传播媒介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很重要的助力,值得深耕。”

一颦一蹙传唱委婉悠长,一招一式尽显诗情画意。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俞玖林每天都在抓紧时间练功、排戏,尽力做好昆曲传承和传播工作,让昆曲亘古常青、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青春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