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蒋山村景观设计石营造探索
2022-11-06章旭康
摘要:石头是园林景观重要的造景元素。而在作为景石之外,石头本身则是带有记忆的,特别是在人为作用之下,比如用石刻记录轶事、文章、风俗等信息时,石头便拥有了人文历史价值。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景观同质化严重,造成千村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利用石头,结合当地民俗营造特殊景观,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唤醒当地居民的记忆,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从而满足人们营造景观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需求。
关键词:石景艺术;石营造;乡村改造;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1 石营造的“象外之象”——石的深厚文化内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在脱贫之后面临新的挑战——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这对乡村景观优化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推进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村庄社区“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年轻劳动力流失;乡村改造千篇一律,失去了当地的人文特色,乡村改造规划设计与实际收益不匹配等一系列“乡村病”[1]。如何挖掘并展现乡土文化,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最大的困难便是寻找能够体现文化的载体,而石文化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石头,从石器时代起,便作为工具陪伴着人类一步步站上生物链的顶端,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壮阔历史。它不仅建造起满足人类作为生物的基础生存需要的庇护所,更是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垒砌了宏伟的殿堂。
端详这默默无闻却又可以千变万化的韵味深厚之物,中国古人萌生了对它的无限遐想。于是,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天地裂开的缝隙,就以石为补;大闹天宫的泼猴,也本是东海边一顽石所化。东汉末年,蔡邕将校定之后的《周易》《仪礼》《春秋》《论语》《尚书》《鲁诗》《公羊传》七种经书刻于石上,又称《熹平石经》,经历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后,被挖出时仅剩记载九千余字的石板,但后人依旧能从石片的斑驳之间感受到遒劲的笔力,一赏古人的书法艺术[2]……小小石片,外化万物,内存哲理,尽是天道。
通过或大或小的一组组山石湖石,配合池水、植物,反映出营造者的心境,这是古人向往自然、热爱山水的具象表现,是以微小人力试图展现壮阔河山的伟大之举,反映出以小观大的哲思。而园林中的石头代表着时间,也承载着历史。意境作为内象之物,需因石头这一外物得以被世人触及。园林并不是只要年代久远便被定为佳品。同样,当代营造的景观园林也能让人回味无穷,但其中所拥有的特质是一样的——需要承载之物。
在现代景观重复度高、样板化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尝试重新拾起古人道法,将石营造运用于乡村振兴之中,在优化景观之外,利用石头作为记忆载体的特殊存在,丰富当地历史人文的塑造。
2 蔣山村乡村振兴的成果与新问题
蒋山村原名花山村,地处南京最东南部的高淳区,位于苏皖交界之处。东依群山,西靠固城湖,是真正意义上依山傍水的风水之地(见图1)。蒋山村内共有何家、吴家、蒋家等7个姓氏自然村,规模较大。蒋山村内含春秋故事、汉代墓葬、唐朝驿站、宋朝祠堂、明清故居,历史文化浑厚,发掘潜力极大,为石文化的融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蒋山村目前除传统农业外,还有养殖螃蟹、花山绿茶等农副产品,村北拟有一处活动俱乐部,早年在村子东北角建有一座蒋山砖瓦厂,其中生产的红砖带动了第一批村民脱贫致富,虽然现已停产荒废,但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经过2014年前后的规划设计后,村庄实现现代化,先后荣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文明村”“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经过一次改造后的蒋山村主要以东西向为步行游览轴线,沿街设置商户,形成商业街,在最中间的何家祠堂,形成一个南北向的开敞公共景观。改造后的蒋山村在村内景观空间格局上呈现一个“T”字形
(见图2)。横轴线以西边保贤局及滨湖风光带、东边蒋山制砖厂、中部何家祠堂广场为主要游览路线;纵轴线以何家祠堂广场为起点的开敞景观为主要景观路线,一直延伸到村里的池塘。其中,横轴线是整个蒋山村游览路线的主要部分。
改造后的蒋山村优化了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试点拆改了破旧的居民住所,并引入相应的商业业态,实现了乡村建筑风貌整体整治的巨大突破。初次改造满足了蒋山村成为现代化乡村的基本需要,满足了村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初步脱贫到真正全面致富,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在这一背景之下,初次改造的蒋山村似乎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与发展上略显乏力,蒋山村丰富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对传统文化的规划设计停留在遗址建筑的更新保护上,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会使遗址建筑从历史民俗文化中分化割离开,产生距离感,从而使村民缺乏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相比历史古建筑而言,当地可供考证记载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宗族祭祀、庙会活动等很少得到宣传,也缺少宣传这类活动的媒介,使得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随着当地逐渐外流的人口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3 结合蒋家村本土特色的石营造设计构想
历史是永不停歇的发展过程,而不单单指某一个被单独提取出来的片段,我们在追忆过去种种的同时不能忘记当下的发展,要留给后人同样值得回忆、纪念的历史[3]。在这种回忆、传承、创造的循环往复中,需要一个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载体,来记载发生的种种。石营造景观可以将村落的过去、现在、未来展望全部展现出来。蒋山村结合自身“T”字形的历史建筑景观布局,利用石头艺术作为载体,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利用不同形态、规模、质感的石头,打造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的,能呈现“自然—过去—未来”的石景,能很好地融合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和现代意识,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和文化名片。
3.1 滨湖景观带——突出区域优势,打造“自然”主题石景
蒋山村拥有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围绕固城湖有相当规模的螃蟹养殖产业,但圈池养蟹会由于养殖模式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受到污染的水渗透流入固城湖,会导致湖水藻类泛滥污染水质。在后续的环境改造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减少人工硬质驳岸的修造,修复还原原生自然驳岸,利用驳岸植物进行自然生态过滤,改善水质与土壤。
在村落整体水系驳岸的改造上,有两种营造手段,一是根据地形,利用石块堆叠,营造出高低错落、重岩叠嶂般的视觉效果,配合荷花、莲花等植物,打造自然美观的景致。但这种方式工程量大、耗材众多,只适用于村落内部面积较小的水体,适用于营造村内景观池塘,而不适用于绵长的湖岸线。
另一种适合滨湖驳岸改造的方式是维持湖边自然驳岸的生态样貌,梳理植被层次关系,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然后在若干重要节点上放置一定规模的叠石造景,或者大型奇石景观。在石料造型上可以选择造型奇特,同时有“透、漏”特点的大型奇石,配合点缀些许造型植物,以作点景之用。部分石头也可以稍许没入湖中,结合石头上特殊的纹理,展现石块在风凿水雕后形成的崎岖形态,拉近游人与固城湖气息相通的亲密关系,同时能让游人感受到时间的存在。
3.2 保贤局、祠堂广场——突出民俗,打造“历史记忆”主题石景
村中心的何氏祠堂是蒋家村的历史文化核心。何家祠堂始建于南宋中期(公园1200年),毁于元代初年。复建于乾隆年间的何氏宗祠为三进,一厅一厢一院,正厅面宽三间,进深8米,高6米。总面积约为680平方米,园内空地约1000平方米。于1984年被列为高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4]。何氏宗祠于2013年落架大修,延续了这段历史。
西部的保贤局原名球琅庵,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保賢局既是道观,又是一处民办慈善机构。局内长期储备用于湖中抢险救灾的救援设备,在历史上还有收养弃婴、施棺施药、济贫扶困的公益善事。与保贤局相邻的圣德戏楼,是村民过庙会、唱杜戏、盘龙灯等的公共娱乐场所,但随着村落人口的减少,这些传统风俗逐渐没落。
这两处历史建筑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承载着丰富、欢快的民俗文化,而石景同样可以将深厚的历史与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
首先,石料有厚重的质感,在对孝、忠等宗祠文化的体现中,可以在建筑内部选择放置刻有二十四孝或者宗族祖训的石碑,以示宗祠文化的肃穆性,体现历史的厚重感。而在祠堂、保贤局之外的广场上,由于村民习惯围坐在广场中闲聊等,可以迎合人群活动的规律,在广场铺面上放置一些展示庙会、唱戏等民俗文化的石刻作品,或者是用于展普的石雕,也可以是更直接表现人物活动的人物雕塑。这些石刻作品不仅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向游客介绍本地民俗活动,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村民,这些珍贵的人文历史印迹不能抹去。只有将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传统才不会被忘却。
3.3 蒋山砖瓦厂旧厂改造——创造新记忆,打造“未来”主题石景艺术展
如何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吸引产业入驻,将城市人口引入农村,是蒋家村后续改造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不仅难以传承历史文化,而且一旦没有新的记忆,历史传承便会出现断层。
蒋山村当地拥有一处颇具风格的制砖厂,该制砖厂带动了第一批村民脱贫致富,所以其本身也承载了蒋山村村民对其深厚的感情。现在制砖厂已经荒废,完全拆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颇高。将其改造成产业孵化工业园,引入其他产业,不失为带动本地经济的良方。蒋山制砖厂内的空间较大,特色鲜明,非常适合改造成类似北京798艺术街区那样,具有现代化风格的红砖主题产业园或创意街区。这样不仅能保留老一辈的砖厂记忆,又能满足年轻人对高质量生活、办公条件的向往,还能吸引新企业入驻乡村,带动地区产业发展。
将制砖厂旧址改造成工业园区,注入新鲜血液,让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记忆,这样蒋山村当地乡土情怀与文化便可以就此延续并获得新生。改造后的制砖厂可以同步蒋山村前两处设有石景的节点,利用奇石,布置奇石书画展。展览可以偏向传统,也可以展出本地产的奇石,吸引艺术家前来创作,根据奇石的外像形态联想作画,画出蒋山村本地的乡村美景,起到推广作用。同时,可以展出更加吸引年轻人的现代装置艺术或艺术作品,将现代的科技融入古朴的石景艺术创作中,为石景艺术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展现村落欣欣向荣、向未来富强乡村大步迈进的新面貌。
4 结语
在古人眼中,山川日月便是景,鸟语花香便是色。秦皇汉武,胸存雄心壮志,修建了一座座宏伟的御花园,以表欲将天下疆土尽收囊中之思绪。文人墨客,同样心系山水,虽然没有帝王的财力,但他们不惜重金聘请能工巧匠,以巧石作山,以池为江,用小小一方园林,寄托对山河壮丽的无尽遐想。正可谓无石不成园,每一座苏式园林中石头堆砌的假山奇景都是园主最为骄傲的地方。石与水是山与川的缩影,融合了古人对山川江河的思绪,以及对阴阳交融之道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OL].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2020-12-29.
[2] 刘东平.石经先河 汉隶典范: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J].书法,2017(8):136-138.
[3] 祝遵凌,李丰旭.商业街区景观中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南京老门东为例[J].装饰,2020(10):124-125.
[4]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章旭康(1998—),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