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工艺演变探析

2022-11-06蒋贵花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

摘要: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制陶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流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古老的技艺以慢轮制作、手工拍打、低温无窑烧制为特点,流传至今。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机器搅拌、快轮电动拉坯、高温窑烧制现代化的制陶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基于此,文章探析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工艺的演变。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0 导言

自新石器时代诞生以来,陶器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以制陶术的发明或制陶业的流行作为划分蒙昧社会与野蛮社会的界线[1],这也反映出陶器的造型、装饰、釉色都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与意识形态,是记录特定时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变迁的物化形式[2]。西双版纳慢轮制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傣族文明的记忆伴随着泥土烧制印刻在陶器之中。以往的研究对这项技艺保留及演变背后蕴含的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内涵关注不足,基于此,文章探究该工艺的演变,同时描述出西双版纳社会变迁的一个侧影。

1 传统的慢轮制陶

自古以来,傣族爱用陶,陶器不仅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傣族先民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百夷传》记载:“器皿丑拙尤甚,无水桶、木甑、木盆之类,惟陶冶之器是用。”[3]作为傣族人民的基本工具,陶器可以用来贮藏谷物、水,煮饭等,十分实用。此外,在遍布西双版纳的大小寺庙中,僧人的生活用具及佛祖供奉神像都使用傣陶,傣陶兼具实用性与宗教性的特点。

1.1 慢轮制陶工艺的制作流程

慢輪制陶的制作工具有木质轮盘,形状为倒置轮台,有齿轮,中间有孔可插木棍,轮台可顺逆时针转动。长方形、半圆形的竹刮,用于修整陶坯;斜切竹刀,用于刮修陶坯;木板与鹅卵石,内外两侧同时使用,拍打加固陶坯器壁。木拍,用来刻印花纹;粗布,用来抹光壁面,使其更光滑。制陶的原料选村寨附近浅白色的泥浆土,土质细腻,黏性好,可塑性强,属水铝英石与多水高岭石。陶土取来后放置3~5天,待完全自然风化后放在教碓里舂,直至完全舂细。在筛好的陶土中加水,和成均匀的泥团,制作炊具则还需要加入河沙,这样可以改变泥土的耐热性,防止“跳火”,烧裂。

传统慢轮的制作是全手工的,以陶罐为例。先将泥团放在轮盘上,左脚拇指有节奏地拨动轮盘,使其顺时针转动,用陶拍将泥团拍打成扁泥饼,完成陶器底部。泥条盘筑,先把泥搓成泥条,右手持泥条,以左手掌为依托捏成泥片,同时左脚拇指拨动轮盘,将泥条接在器底上,再揉搓一根小泥条将器底与第一圈泥盘接触的地方内部粘合起来,然后用泥条在内壁贴衬一圈,用来弥补外层的不均匀和孔隙,接着拇指把上沿修成外高内低的斜面,作为接塑第二圈的接口,后续用同样的方法盘塑。

达到想要的高度以后,开始做口沿,要向外倾斜,要不断贴衬内层泥条,使其光滑,口沿衬好后要除去毛口,继续修正[4],成型后还要修坯,将下腹削薄,使器壁均匀,并拍打陶器壁身,使其更加紧密,又用湿布将内壁摸一遍,陶坯制作完成后需要晾晒。烧陶,根据烧制陶器的数量在平地搭建一个烧窑场地,根据火势大小、持续时间、陶器的安放来铺木材,放置好陶器后,铺置稻草,并在最后一层稻草上覆上一层薄泥,像一层薄薄的壳,所以叫作“薄壳烧窑”。点火后在薄壳上戳几个小孔,根据烧制状况调整出气口,2~3天以后,烧窑结束。

1.2 慢轮制陶工艺的特点

传统的傣陶器物主要有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品两大类,具有实用性和宗教性的特点。傣陶之所以能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具有实用性。制作时常加入河沙,即水铝英石、多水高岭石,可以很好地改变陶土的耐热性能,在日常使用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加热也不会裂开,使用寿命长。

在谈到土锅的好处时,傣族老人表示,原来的傣族人是不煮午饭的,而糯米饭放在土锅里可以保持软糯。传统的茶杯,口沿比杯身更小,这样喝茶时茶叶不会倒出。傣族多生活在有河流经过的平坝地区,没有打井的习惯,陶桶可以用来挑水。又因为傣族聚居区常年处于高温状态,用陶制水缸装的水非常清凉解渴。

自南传佛教开始在西双版纳普遍传播后,傣陶也具有了明显的宗教性。寺庙中的供奉物品和佛寺建筑上的神兽及装饰几乎都由傣陶制成,钵、屋脊装饰、神兽、大象、孔雀等,莲花瓣、菩提树、佛教经文是傣陶的常用纹样。宗教用品主要由男性制作,因为傣族人认为,佛寺中供奉的陶制神兽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保持洁净、神圣。在传统傣族社会中,男性在儿童时期去佛寺学习,而女性长期在家中劳作,做家务时会宰杀牲畜,因此女性不能制作宗教用品。

2 慢轮制陶工艺得以延续的原因

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主要原因在于其与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小农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状况相适应,以及工艺自身具有延续性。

2.1 与西双版纳社会的匹配性

生活器具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经济生产的形态及特征。传统西双版纳土地制度具有二重性,严格的一人所有和份地制相结合是实现土地领主占有与农村公社“集体所有”的制度保障。人们无法离开土地而存活,因而以土地为中介,封建领主实现了对农奴的长期占有。农民与份地相结合的形式阻碍了人口的迁移,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内部的土地兼并,使特定的土地制度得以长期保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慢轮制陶所制作的生活器具具有透气性好、耐高温等特点,十分契合小农生活。

慢轮制陶一直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没有发展成大规模的手工业。由于份地制对农民本身的强大束缚力,加之需求有限,专门的手工业基本没有产生的可能。家庭手工业在时间上具有与农业互补的特点,农忙时,农民需要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农闲时,农民则可以将重心放在家庭手工业上[5]。但处于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四季都有适宜种植的作物,且还有纺织等其他副业,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制陶能够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商业贸易方面,西双版纳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不充分,从事商业的人少,需求不大,陶器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必要。如果市场扩大,势必出现多样化的需求,陶器制作可能发展为快轮或是其他,慢轮是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状况的。

2.2 慢轮制陶工艺的延续性

捏制陶土时加入河沙可以改变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防止陶器被烧裂,延长陶器的使用寿命。陶土加入河沙是由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决定的。同时正因为加入河沙,削弱了陶土的黏性,使其延展性大打折扣。延展性不够的陶土,无法使用依靠惯性甩至完成的陶坯,只能使用慢轮,在轮盘上进行泥条盘筑。“烧制时,薄壳窑的温度最高只在800度,无法实现烧结,烧成的器皿气孔较大,吸水率高,正好适合日常生活使用。”[6]慢轮制陶工艺从揉陶土到使用慢轮制坯、泥条盘筑、薄壳烧窑,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套完整的工艺。若改变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慢轮制陶工艺具有延续性。

3 傣族制陶工艺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西双版纳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工业产品进入该地,傣陶替代品变多。物价上涨,傣陶价格却无法上涨,甚至难以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双版纳的傣陶制作也发生了变化。

3.1 现代化的傣陶制作方式

陶土用搅泥机搅拌,过滤搅拌后的陶土比传统舂捣的陶土更加细腻均匀,更加适合制作工艺品。采用电动拉坯机拉坯,通过调速踏板来调整转速,双手抱泥用大拇指和虎口的配合塑型,塑形时手要保持湿润,保证陶器光滑。制作出的陶坯和传统泥条盘筑的陶坯相比,陶壁更薄,更加紧密匀称。增加专业的雕刻工具,主要用于制作现代流行的镂空陶器。与作为副业的传统制陶业不同,现代傣陶作坊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专门的学徒和制陶师傅,分工合作,负责不同的环节。现阶段,傣陶的烧制主要有电窑、蒸汽窑和柴烧龙窑,现代烧制方式能够大批量烧制傣陶,蒸汽窑和电窑温度高且稳定,出窑率高。

3.2 傣陶工艺的新发展

制陶工艺的传承方式更加多元,拜师学艺是主要的方式之一。拜师时会举行简单的拜师仪式,学徒来自各地,通常情况下两个月即可学成。学校传承也是培养陶艺人的重要方式,学校通过与傣陶作坊或公司合作,建立陶艺制作基地,邀请陶艺师授课等。此外,当地政府会组织对外交流学习,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报名参加。陶瓷艺术文化展也是各地陶艺人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在器型方面,如今傣陶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开发,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如制作垃圾桶、烟灰缸、花瓶、灯罩等,品类繁多。现阶段,茶具是销售最多的品类,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这些傣陶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地,这也正是西双版纳茶文化和茶产业繁荣发展的体现。除茶具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傣陶带来了不少客源,景区的建设需要突出民族特色,傣陶项目的体验或展演,灯饰、大象、孔雀、傣式洗手台等景区摆件都为傣陶制作提供了动力。

4 傣族制陶工艺现代化发展的原因

1953年,西双版纳被设立为傣族自治区,土司制度被废除,宣慰司被解散[7]。西双版纳传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瓦解,逐步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慢轮制陶工艺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制陶者面临着传统制作方式的延续与现代化转型的选择难题。

4.1 传统制陶工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改革开放后,内地工业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内地铝制品、钢铁制品迅速进入西双版纳。传统傣陶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制陶者卖不出去陶器。在此背景下,大部分制陶者放棄了慢轮制陶这项技艺。在当时,这项技艺对制陶者来说只是一项生存技能,而不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工艺”。出于生计需要,制陶者本能地寻求适合自己的谋生手段。橡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割胶成为大部分当地人获得财富的绝佳途径。放弃制陶成为胶农的人认为:“割胶的收入和单位上的人差不多,胶价好的时候,比他们还有钱。”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使傣族人民在餐饮、文娱表演行业实现了灵活就业。因此,对许多掌握慢轮制陶这项技能的人来说,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再继续自己制陶。

4.2 生存需求下的转型

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许多制陶者在制造工艺上作出了相应的转变。制作慢是传统制陶与工业产品相比的一大劣势,订单需求量大时,传统的制作方式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客人的需求。此外,传统方法制作的陶坯较为粗糙,平地堆烧的温度有限,无法烧制细腻的陶坯,传统傣陶在质量上不如工厂制品。因此制陶者几乎已经放弃了这种效率低下的制作方式,转而使用现代化的制作方式,采用现代化方式制作傣陶的人认为傣陶的现代化生产是能够看到未来的,如果只停留在一些低温烧制的陶,就只能做出一些粗糙的陶器,本地人甚至不常使用,更难以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无法销售。

傣陶制作工坊抑或是陶制作公司,已经很少采用慢轮制作,慢轮制陶则更多成为一种表演方式,在需要展示时进行演示。“传统的技艺想继承下去,不想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但现代的制作方式更容易生存下去,先生存下去,才能够继续发扬慢轮制作这项宝贵的技艺”,这是笔者田野调查中几乎所有制陶者的想法。出于生存需求,许多制陶者一边保留了慢轮制陶的制作方式,一边主攻现代化的制陶技术。

5 结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傣陶工艺也随着西双版纳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制作方式共同存在,若仅选择其中一种制作方式,傣陶工艺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慢轮制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若抛弃传统,完全依靠现代化的制作方式,傣陶则失去了基本的文化底蕴和依托;而单一的慢轮制作又无法与其他现代化较早、制作精细的陶器品牌相比,所以这项工艺的两种制作方式并不是对立的,传统慢轮制作的傣陶偏重于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应该突出其稀有性与独特性。若单纯放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将其定位为普通的商品,则容易淹没其特有的价值。现代性的制作也需要有所取舍,继承传统傣陶蕴含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个性独特的傣陶产业。

参考文献:

[1] 仲崇粉.环境景观设计中现代陶艺的艺术特性与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2] 王四代,张宗红,范例.云南陶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4.

[3] 钱古训.百夷传校注[M].江应梁,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87.

[4] 傣族制陶工艺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陶工艺[J].考古,1977(4):252-254.

[5] 万振凡,孙桂珍.对近代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的重新认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1.

[6] 张海超,徐伟兵.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中的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技艺[J].文化遗产,2011(1):122-123.

[7] 晋岩.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的地方性知识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9:44.

作者简介:蒋贵花(1997—),女,云南勐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金平傣族多重信仰文化探析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